|
烟台换约的完成,标志着割台已成定局,难以挽回。1895年5月11日,在换约后的第三天,日本政府任命海军军令部长桦山资纪为台湾总督兼军务司令官,率领精锐部队近卫师团约1.5万人和海军常备舰队11艘军舰,向台湾扑来,台湾形势危在旦夕。清政府已经无法指望,“誓不从倭”的台湾人民决心起而自保。5月25日,以丘逢甲为首的台湾地方势力,齐聚台湾巡抚衙门,推举台湾巡抚唐景崧为总统,丘逢甲为义军统领,刘永福为大将军,改年号为“永清”,通电朝廷和全国各省,宣告成立“台湾民主国”。 “台湾民主国”是在清政府将台湾拱手让与日本,日本军队即将武装侵占台湾的危急形势下,台湾人民为保家卫国、抗日保台而建立的抗日救亡政权,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采取的一项应急措施。唐景崧、丘逢甲等在致清廷的通电中道出了不得不这样做的苦衷:“台湾为朝廷弃地,百姓无依,唯有死守,据为岛国,遥戴皇灵,为南洋屏蔽”。“台湾民主国”定国号为“永清”,制国旗为仿清朝青龙旗,都在在表示台湾人民永为中国人,世世奉戴清朝的心愿。 1895年5月29日,日军在基隆东南方的南澳登陆,6月2日攻占瑞芳。同一天,清朝政府派出的特使、李鸿章之子李经方抵达沪尾(今淡水),与日方代表桦山资纪于次日在日本军舰“西京丸”上签署《交接台湾文据》。签署交接书后,日军以强大的火力猛攻基隆,台湾守军顽强抵抗,但力量不济,基隆陷落,通往台北的门户洞开。6月4日下午,“台湾民主国”总统唐景崧见大势已去,从台北逃抵沪尾,然后乘德国轮船逃回厦门。7日,日军不战而占领台北。17日,桦山资纪在台北建立总督府,宣告日本殖民统治政权成立。 日军虽然进入台北,但台湾的大部分地区尚未占领,各地人民与留在台湾的部分清军守军与日军展开了顽强的反占领斗争。各地抗日义军揭竿而起,在平原、在山区、在水上,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殊死搏斗,阻止日军南下。当时抗击日本入侵的军队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由台湾本地农民组成的义军,其著名的义军将领包括徐骧、姜绍祖、吴汤兴、苏力、江国辉、胡嘉猷等;另一部分是由刘永福率领的黑旗军和新楚军等原清军部分将领。他们与广大台湾义军一道,并肩作战,联合抗击日军对祖国领土台湾的占领。 6月11日至22日,日军进攻新竹,徐骧等义军在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展开了新竹保卫战,最后失守,退据大甲溪、台中。在大甲溪,黑旗军吴彭年部与徐骧义军联合作战,南北夹击,曾痛创日军。后因汉奸带路从侧翼抄袭,大甲溪、台中失守。27日,日军分三路进攻彰化,黑旗军、义军约3000人,与日军主力在八卦山激战,吴彭年、吴汤兴身中数枪,为国捐躯,日军少将山根信成及千余士兵被击毙。29日,云林失陷。刘永福调兵遣将,力撑危局,在大莆林大败日军,并在其后一个月里,一度收复云林、苗栗。但由于得不到增援,加之粮食、军械严重馈乏,台湾军民处境日益困难。 9月16日,日本成立“南进司令部”,纠集4万“军队,大举南下。10月11日,嘉义保卫战打响,黑旗军王德标部与徐骧等在城外埋设地雷,炸死日军700余人。日军在撤退途中又遭伏击,日亲王白川宫能久被杀。12日,日军反扑,嘉义城陷,黑旗军、义军退守曾方溪。曾方溪是台南的门户,双方在此鑫战,著名抗日将领徐骧、王德标英勇不屈,战死僵场,日军进而从三面包围台南。此时台南城内,刘永福率领的军队“已弹尽粮绝。10月19日,日军猛攻安平炮台,守军顽强抵抗,最后终因力量不支,炮台失守。刘永福搭上一条英国轮船逃回厦门。21日,日军占领台南,标志着全台湾已经沦陷。台湾军民轰轰烈烈的武装反占领斗争,也随着刘永福的退回厦门而基本结束。 从1895年6月到10月,台湾军民抗击日本占领的武装斗争持续了5个多月,历经大小百余仗,歼灭包括一名亲王和少将在内的日军4800名。日本为了占领台湾,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台湾义军和留守台湾的清军官兵,为了维护国家的主权不遭侵犯,不畏强暴,前伏后继,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的凯歌。
(责任编辑:齐晓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