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台湾、澎湖列岛、辽东半岛被割让给日本。“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台湾同胞怀着悲愤的心情奔走相告,“哭声达于四野”。 6月初,日本侵略军攻占基隆,台湾巡抚唐景崧仓皇溜回厦门,致使作为台湾门户的台北不战而陷。在此危难时刻,台湾人民纷纷组织义军,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保家园、抗日寇的武装斗争。爱国将领刘永福被公推为义军首领。 刘永福的黑旗军原是广西天地会起义军旧旅,在中法战争中因屡次击败法军而闻名。甲午战争爆发后,时任南澳镇总兵的刘永福被调往台湾,协理台湾军务。当军人和官僚绅士们躲逃时,刘永福毅然接受推举,领导抗日。在新竹、大甲溪、彰化、嘉义等地,与日本侵略军缠斗数十次,使敌人受到沉重打击。 然而,清廷腐败无能的后遗症仍在台湾蔓延。由于台北库存的巨款均被唐景崧卷走,台湾抗日武装严重缺饷,刘永福只好派员到内地四处“化缘”。当时,全国人民对刘永福和台湾同胞英勇抗日的行动,十分感动,深表拥护。但清政府中的主和派却百般阻挠,一再严令官民“不得丝毫接济台南”,李鸿章竟在上海扣留转汇台湾作为军费的款项。至10月中旬,弹尽粮绝的刘永福发出长叹:“内地诸公误我,我误台民!” 悲壮地退回广东。 另一位义军首领徐骧则发誓“不愿偷生回大陆 ”。徐骧高呼着“大丈夫为国捐躯,死而无憾!”与日军顽强作战,直至殉国。 当日本侵略者于11月下旬宣布“全台平定”时,林大北毅然提出“驱逐倭奴,恢复中华”,在宜兰发动起义。 此后50 年,台湾同胞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从来没有止息。 1945年8月,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彻底失败,600万台胞个个扬眉吐气,欣喜若狂。10月25日,中国受降主官陈仪在台北公会堂庄严宣布:“从今日起,台湾及澎湖列岛正式重入中国版图。”50年屈辱从此一朝洗雪。
(责任编辑:齐晓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