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全面抗战:中国打破了日本法西斯“速战速决”的迷梦

  时间:2005-09-11 18:30    来源:     
 
 

  1937年7月7日,日军一手制造了卢沟桥事变,并迅速将之扩大为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全面全民族抗战的序幕拉开了。中国共产党倡导并积极推动的、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全国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各爱国军队、各阶层爱国人士以及海外华侨广泛参加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中国最早开始了单独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伟大历程,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中国共产党深刻分析了战争条件和形势,正确提出了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战略,科学预见了抗日战争的进程,制定了抗日游击战的基本战略战术,为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开赴抗日疆场对日作战,并深入敌后,开辟敌后战场。中国抗日战争形成了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两个战场互相配合的抗日局面,创造了这一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国在其他欧美国家尚处在对德日法西斯采取绥靖政策、在很少国际援助的艰苦情况下顶住了日本的疯狂进攻,打破了日军“速战速决”的企图,粉碎了日寇“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迷梦,抗日战争转入战略相持阶段。中国人民的伟大抗日战争奠定了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地位。

一、七七事变 

  华北事变后,日军在威逼利中国冀察当局及其支柱第29军遭到失败后,即从军事上步步进逼,蓄谋重演九一八事变的故伎,频繁进行挑衅性军事演习,一手制造了七七卢沟桥事变,最终实行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全面全民族的抗战由此拉开了序幕。
  卢沟桥横跨北京西南永定河,为北京通往西南的咽喉要道,桥北连接中国南北的铁路大动脉平汉铁路(北平—汉口)穿河而过,桥东为宛平城,扼守卢沟和铁路两桥,日军据此即可切断北平中国驻军。针对日军挑衅,第29军加强了卢沟桥地区的防守。7月7日夜,驻丰台日军一部又赴卢沟桥地区演习。深夜零时许,日军借口在卢沟桥演习时“失落一名士兵”为名无理要求进宛平城搜查,遭到拒绝,日方以武力威胁。中方为防事态扩大,同意日方派员进城调查。同时,驻丰台日军一营开赴卢沟桥。不久,日方“失踪”士兵即自行归队,但日方隐瞒不报,反而提出城内驻军必须向西门外撤退,日军进至城内再行谈判,复遭中方拒绝。8日晨5时,日军不及日方谈判代表出城便向宛平城发起攻击。中国守军忍无可忍,展开反击。第29军司令部命令前线官兵据守不退。8日,日军三次进攻宛平城。当晚,29军作出让步,与日方达成协议,同意撤兵,日方则停战。然而,其后两日,日军4次背约弃信,进攻中国守军,中国守军被迫展开反击,10日夜,经十余次争夺,将宛平城附近要地铁路桥和回龙庙夺回。此后,日军由于兵力不足,始行撤退。
  事变发生后,在全中国激起强烈反响,第二天和23日,中国共产党两次发表宣言,指出“华北危急!平津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号召全国放弃任何妥协立即实行抗战,并致电宋哲元和蒋介石要求共同抗日。南京国民政府则在幻想“和平”解决的同时,作好了抗战准备,7月17日蒋介石庐山谈话表示抗战的“最后关头”已经到来,全面战争一旦爆发,则“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进行全国抗战。
  日本政府则借机扩大战争。由于在华北兵力不足,遂施展和平谈判的烟幕弹,一面加紧侵华准备。7月11日,日本政府发表《派兵华北的声明》,反诬中国第29军挑起七七事变,在国内进行战争动员,增兵华北。7月12日,新任中国驻屯军司令官香月清司抵天津后,立即决定“一举歼灭中国第29军”。 7月25日,日军占领廊坊,切断平津间铁路交通。26日下午,日军向第29军发出最后通谍,要求其于28日前全部撤出平津地区。同日,日军一部强行闯入广安门,中国守军与之发生战斗。
  日军发出最后通牒后,29军意识到日本侵略已势不可免,遂抛弃和平幻想,准备抗战,于27日发出“自卫守土”通电。28日,日军对29军发动总攻。在劣势情况下,29军将士仍然进行了激烈的抗击。在南苑,29军与进攻之敌展开惨烈战斗,副军长佟麟阁、第132师师长赵登禹壮烈殉国。在北苑、丰台、卢沟桥和廊坊等地,均与敌展开激战,然终不守。29军撤离北平。30日,北平陷落。在天津,29军主动出击,给敌以重大打击,北平日军回师增援,29军经激战,于30日撤离天津。天津陷落。
  七七事变的整个过程清楚地表明,它是日本政府、财阀、政党的共同意志,绝不是什么日本少数军人牵着军部、政府的鼻子走。它是日本大陆政策的必然发展和有计划有准备的行动,是日本长期以来侵华野心的最终全面实施,也绝不是什么偶然事件。中国已经丧失了台湾、澎湖列岛和东北等一系列领土于日本侵略者之手,日本还霸占了中国剩余领土内一系列军事、经济主权,更甚而要侵占华北,中国已经到了忍无可忍、不得不还手的最后地步了。日本知道中国已经不可能再有任何的退让,渐进式的蚕食已经走到了尽头,再也行不通了。为此,日本急不可耐地抛弃了渐进式蚕食的方法,为了实现预定的大陆政策,对中国开始全面出击,企图根本上灭亡中国。然而,侵略者总要给自己粉饰一下,说什么是由于中国的“反日”行为才造成了日本的被迫反应——简直是一派胡言,潜台词无非是“中国应该顺从地接受日本的统治、占领和奴役”。而这,只能是日本侵略者自己的梦想罢了。

二、八·一三淞沪会战

  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采取了“速战速决”的侵华方针,声称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为此,日本准备直接打击中国政治、经济中心的京沪地区。由此引发了抗战初期规模浩大的淞沪会战。
  淞沪地区是中国首都南京的门户,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它位于长江下游黄浦、吴淞两江汇合处,扼守长江门户,其中上海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金融中心和最大的国际贸易港口。日本统帅部认为,占领上海“使其丧失经济中心的机能”,“切断其对外联系”,能使中国“军队和国民丧失战斗意志”,同时直接威胁中国首都南京,以迫使中国政府尽快屈膝投降。
  由于1932年《淞沪停战协定》的限制,中国军队不能在上海市区及周围驻防,市内仅有警察和保安团的微弱兵力。而日本则设有驻沪海军陆战队司令部直属兵力3000余人,大批日本舰艇常年在长江、黄浦江沿岸巡弋。但是,中国方面判断日军必将进攻上海,积极进行作战准备,做了一系列军事防御部署,部队开进上海及其附近预定阵地。
  1937年8月13日,日军向中国军队阵地发动进攻,淞沪会战由此开始。中国政府发出《自卫抗战声明书》,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被迫抗战的正义性和抗战决心。
由于中国军队的英勇作战,使日军迟迟不能取得进展,因而会战规模不断升级,日军不断从国内及华北、台湾抽调大量部队增援,进行登陆作战,同时不断扩大日军级别,由上海派遣军发展为华中派遣军。日本海空军大量参战。参战日军总计达到30余万人。日本侵华的战略重心从华北发展到华中,形成华北华中两个战场。日本国内的战时体制也迅速加强,成立了由天皇直属的大本营,战略上也将卢沟桥事变以来的侵华战争由“华北事变”改称“中国事变”,最后揭去虚伪的“不扩大”面纱,正式承认了全面侵华战争。
  与此相应,中国在日益增强的敌人面前,也不断投入增援力量,从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抽调部队参战,并不断调整军事部署。中国海空军力量也参加战斗。中国先后共投入了70余万兵力。中国军队经与日军反复较量、殊死搏斗,历经3个月。整个会战中中国军队表现了英勇的牺牲精神,给日军造成重大打击。表现了广大爱国官兵高昂的誓死抗击侵略者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如团副谢晋元仅率所属一营死守四行仓库,面对优势敌人疯狂不断的进攻,坚守4昼夜,击退日军6次进攻,毙敌数百人,令敌胆寒,所部被中国人民誉为“八百壮士”,永远被中国人民铭记。
  中国军队经长期激战,消耗很大。同时在军事装备上又不占优势,日本又有海空军的协同作战,中国军队虽经英勇奋战,但处境渐渐不利。11月5日,新增日军杭州湾登陆后,严重威胁中国军队侧翼,战局于中国极为不利,中国军队遂进行撤退,11月12日,上海沦入敌手。
  这次会战,中国广大官兵同仇敌忾,斗志昂扬,以劣势装备同优势装备的日军顽强拼搏,毙伤日军4万多人,坚守上海3月之久,粉碎了日本侵略者“速战速决”的迷梦。同时,这次会战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也为上海工厂内迁保存经济实力,以致掩护国家转入战时体制赢得了时间。淞沪会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亦有重要地位和影响。但是另一方面,中国国民政府在战略上也犯了严重错误,在滨海的不利地形下与优势敌人单靠拼消耗、拖时间,违背了持久战战略方针,也给随后的南京保卫战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淞沪会战后,日军向中国军队进行追击,直奔首都南京。而此时,虽然在南京外围聚集了大量部队,但国民政府已不能组织有效抵抗,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破南京,随即对南京市民和已放下武器的俘虏展开了血腥屠杀,并伴随着强奸、抢劫等各种残酷暴行,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与红军改编

  七七事变的爆发和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发动,促进了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为了迅速开赴抗日战场,国共两党合作谈判中最困难的军事问题也迅速得以解决,红军实现改编,开赴抗日疆场。
  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到1937年2月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初步形成,但由于国共两党在合作方式尤其是军队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因此到七七事变爆发为止,但尚未达成一致协议。
  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力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七七事变爆发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就发出通电,提出“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并派出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再次与国民党谈判。7月15日,中共代表团向蒋介石提交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向国民党作出四项基本保证,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团结抗日的迫切要求。
  随着日本侵华的全面扩大和加深,尤其是八一三事变发生后,中国抗战局面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国共合作这一关系民族存亡的大事到了必须解决的时刻。因此,国民党政府放弃了一些不合理要求,两党终于达成协议。9月22日,国民党终于通过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事实上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宣告成立。由于国民党未能提出两党合作的具体方针,因此中国共产党的宣言实际上就成为两党合作的纲领性文件。国共合作抗日的正式建立受到了全国人民、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的热烈欢迎和拥护。
  在宣言发表之前,国共已于军队问题达成一致。8月22日,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将西北红军改变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改为第十八集团军,但习惯统称八路军),任命朱德、彭德怀为正副总指挥。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编陆军第4军(习惯称新四军),叶挺为军长,项英为副军长。后又组建新四军华南游击(支)队。
  8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向红军发出改编命令,下辖115师、120师、129师和总部直属部队。由于战场形势危急,不等改编完成,八路军就立即出师抗日前线。8月22日,八路军115师作为东进先遣队率先誓师出征。9月初,八路军各师主力也相继挺进华北战场。从1938年4月开始,新四军挺进华中,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同时,华南游击队广泛开展游击作战。
  红军改编,实现了中国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御侮战争的伟大转变,从军事上标志着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最终胜利完成,全国军队形成一致合力,共同抵御日寇的进攻。

四、华北抗日根据地

  华北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八路军在敌后开辟的主要战场,牵制和消耗了大量的日军,发挥了巨大作用。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毛泽东估计到华北抗战形势必将日趋恶化,为此,预定在日寇深入山西时,以八路军的三个师,分别控制吕梁、五台、太行诸山脉,作为开展华北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坚持长期斗争的战略基地。
  八路军出师后,正值山西危急,八路军四处出击,积极配合、有力支援友军作战,取得了诸如平型关大捷、夜袭阳明堡机场等重大胜利。
  11月12日,针对日军侵占上海进逼南京后正面战场处于严重失利状态的形势,毛泽东指出:“在华北,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正规战争已经结束,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游击战争进入主要地位。”指示八路军当前的任务,就是“发挥进一步的独立自主原则,坚持华北游击战争,同日寇力争山西全省的大多数乡村,使之化为游击根据地”,从而“克服危机,实现全面抗战之新局面”。
  八路军总部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决定:第115师除以一部创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以外,师部率第343旅创建以吕梁山脉为依托的晋西南抗日根据地;第120师继续创建以管涔山脉为依托的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第129师主力及第115师的第334旅,依托太行、太岳山脉,创建晋察冀豫边抗日根据地,广泛开展游击战争。
  据此,1937年10月下旬,第115师在五台分兵,聂荣臻率独立团等部3000余人,在察南、冀西、五台等地区展开,开辟晋察冀边区根据地。1937年11月,刘伯承和张浩率129师主力一部在晋察边区展开,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团体和武装,建立政权,开展游击战争,开辟了晋冀豫边区根据地。
  原来山西地区的党组织,大力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地下党的同志运用统一战线政策组成的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等进步的群众组织和抗日武装,也在晋东南地区积极地开展工作。冀西地区也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创建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创建了太行和太岳两块抗日根据地。
  八路军自誓师出师至1938年10月武汉会战结束,共作战1500余次,歼灭日伪军5万人,缴获各种枪1.2万余支,收复了大片国土,建立了晋察冀、晋绥、晋冀豫、晋西南及山东等大片抗日根据地,形成了广阔的华北敌后战场,部队也由出征时的3.2万人发展到15万人,成为华北抗日的中坚力量。
  八路军在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连续作战的胜利,牵制和消耗了大量的日军,使其难以抽调兵力转用于正面战场,因此,对削弱日军的力量,遏制和迫使日军停止正面战场进攻,起到了重大作用。
  1940年初,日寇实施“囚笼政策”,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企图分割和封锁各抗日根据地。同时,由于正面战场出现了空前的妥协投降危机。为了振奋全国人民的抗战精神,克服投降危险,争取形势的好转,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120多个团在华北发动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大大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日军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八路军的强大威胁,从1941年开始,集中华北地区一半以上的侵华兵力,对华北各抗日根据地集中进行野蛮的大“扫荡”,华北各抗日根据地军民随即展开反“扫荡”斗争。经过几年的战斗,各根据地粉碎日寇的多次“扫荡”,同时击溃国民党军队的多次挑衅,在敌顽夹击下克服严重困难,逐渐恢复并发展了抗日根据地,由被动转变为主动。从1943年夏开始,形势发生了有利于八路军的显著变化,开始转入局部反攻,一直持续到全面大反攻并最终夺取抗战胜利。
  华北抗日根据地的作战和形势变化,充分说明了中国共产党贯彻执行了正确的路线和政策,充分地体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华北军民团结一心、艰苦抗战的精神。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为中华民族坚持长期抗战、夺取最后胜利的重要战略基地。

五、华中抗日根据地

  八路军开辟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同时,由红军游击队改编而成的新四军(按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统一战斗序列,为新编陆军第4军,习惯称新四军),也在华中地区敌后猛烈开展游击战,建立抗日根据地。正如在华北,日军视八路军为最可怕的对手一样,在华中,新四军成为日军最大的威胁。
  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区域主要包括江苏绝大部分,安徽、湖北、河南、浙江和湖南的一部分。从1938年4月开始,新四军各支队相继挺进华中各个地区开展游击战,建立根据地。
  1938年4月,粟裕率新四军先遣支队深入华中敌后,开展游击战争。5月,陈毅和张鼎丞分别率新四军第一支队和第二支队挺进苏南,在中国沦陷首都南京周围的镇江、句容、金坛、丹阳地区和江宁、溧水、告淳及当涂地区,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摧毁伪政权,进行统一战线工作,初步形成了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8月到12月,两支队互相配合,粉碎了日军的多次“扫荡”,逐渐巩固了根据地。7月初,谭震林率新四军第三支队开进皖南前线,活动于芜湖、宣城、青阳一带;9月初,受第三战区之命防守青弋江阵地,歼敌400余人;12月,又担负铜陵、繁昌沿江地区的防御任务。第四支队于4月底进至舒城、桐城、庐江、无为地区,开展游击战争;7月至10月,在安合公路两侧进行战斗,配合正面战场作战;11月,支队一部进至淮南铁路以东展开游击战争,和新编的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配合,打开了皖中地区的抗日局面。6月,罗炳辉率新四军第五支队挺进皖东,建立皖东根据地。10月,彭雪枫率领新四军游击支队进入豫东地区,初步打开了豫东抗日局面,为以后豫皖苏根据地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年底,新四军一部在八路军配合下,开辟皖东北和淮海区。
  从1938年4月到10月,新四军取得了一百数十次战斗的胜利,有力地打击和牵制了敌人,支援了正面战场的作战,同时积极进行创建根据地地各项工作,为扩大华中根据地、进一步发展游击战争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然而,随着新四军抗日力量的发展,期间曾遭到国民党顽固派的仇视,1941年1月4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企图消灭我皖南新四军的大血案,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强烈不满和国际舆论的谴责。中国共产党毅然宣布重建新四军军部。
  从1941年开始,华中各根据地针对日伪军的大“扫荡”和“清乡”,进行了艰苦而又坚决的反“扫荡”、反“清乡”、反“蚕食”斗争。自1938年至1944年春,华中根据地军队和日伪作战17500余次,毙伤日伪军24万余人,有力的打击了华中的日伪军,粉碎了日寇的企图,坚持并发展了敌后游击战。

六、华南抗日游击队

  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共中央为开展华南地区的抗日斗争,特别是1939年1月广州失陷后,中共中央确定了开展华南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并把工作重点放在东江、琼崖地区,在这两个地区开展了广泛的游击战争。华南抗日游击队粉碎敌人多次“扫荡”,开辟了多块抗日根据地,在华南敌后给日本侵略者及日伪军以沉重打击。
  (一)东江、珠江地区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
  从1938年开始,东江和珠江地区的各县纷纷建立游击队,不断打击敌人。
  在东江地区,1939年底,第4战区第3游击挺进纵队新编大队和第2大队分别在坪山于和乌石岩建立了根据地。1940年10月初,又开创大岭山抗日根据地和阳台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1943年1月到11月,东江地区的游击队共作战79次多,歼灭日伪军1000余人,缴获武器500余件,部队发展到4000余人,另有民兵近1000人,对敌占广九铁路运输线构成了威胁。为了进一步发展东江的敌后游击队,1943年12月2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改编为东江纵队,尔后,建立了以罗浮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
  在珠江地区,从1938年以后,广州市郊游击第2支队与南顺特务中队不断打击敌人,威震珠江三角洲。1940年夏,又建立了以西海村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1943年,珠江地区抗日游击战争得到进一步发展,到年底,珠江指挥部巩固了五桂山抗日根据地,部队和民兵人数都有所增加。
  (二)海南岛琼崖抗日游击队
  活动于琼崖地区的红军在1938年10月接受国民政府改编为“广东民众抗日自卫团第14独立队”,队长为冯白驹。1939年3月,中共琼崖特委将独立队改称为独立总队,发展到1400余人。3月到6月,独立总队连续袭击日军。6月起日军对琼文地区进行了“扫荡”,总队主力一部则插入琼山、海口郊区活动,在琼山第一区建立游击队,打击日军。10月下旬,总队对日军的重要据点那大进行围攻,攻下那大并俘获日伪中队80余人。
  1940年1月25日,琼崖特委及独立总队领导机关开始西移,于2月中旬到达美合地区。在该地区积极发动合组织群众,组织“农民抗日救国会”、“青抗会”、“妇救会”等民众团体。又使美合周围各乡100多名青年加入独立总队,还在其他乡村建立自卫队。到1940年冬,独立总队已经发展到3000余人,枪2000余支,活动遍及琼山、文昌、澄迈、临高等11个县,建立了琼文平原根据地、美合山区根据地和六连岭根据地等小块游击根据地。独立总队已经成为琼崖抗日的主要力量。
  1943年1月,总结了敌人大规模长时间的扫荡特点,琼崖特委及独立总队作出了“坚持内线,挺进外线”的决策。第1支队向西挺进,在儒万山建立了抗日根据地。第2支队第1大队和琼山基干大队扩大琼东南抗日根据地。后又转战数月,逐渐恢复了琼文抗日根据地,开辟了万宁、陵水、和保亭广大游击区,创建并巩固了绿现山、儒万山抗日根据地,将各抗日游击根据地连成一片,部队也得到发展。

七、南口战役

  南口战役是中国军队抵抗日军进攻华北、企图夺取山西过程中,进行积极防御作战的一次重要战役。
  日军占领平、津后,增调重兵至华北,准备自华北而下,进行大规模军事进攻,一举消灭中国抗日力量,迅速占领全中国。具体战略意图是沿平汉、津浦两大铁路线迅速南下,与中国部署在平津以南的军队决战,一举歼灭中国军队精锐,攻占政治经济中心地区,以为这样就能在迅速打垮中国的抗日力量,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
  平汉路以西的平绥(北平—归绥,归绥即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当时绥远省省会)路,日军原计划只作为辅助战场,但由于此方向中国军队于此布置重兵,直接威胁到平津地区,并威胁平汉路日军侧翼,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为此日本关东军一再要求进行平绥路作战,以“解除对中国驻屯军后侧及满洲国境的威胁”。为此,日军组编了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华北日军也派出以第5师团和独立混成第11旅参加平绥路作战。日军在这一方向的进攻也逐渐发展为一条重要战线。南口战役便是这一战场上的一次重要战役。
  南口及其沿线长城要隘是阻击日军的天然屏障,中国方面在此布置重兵防守。1937年8月7日,日军第5师团和独立混成第11旅向南口及其沿线长城要隘展开进攻,南口战役打响。中国守军在傅作义将军沉着坚定的指挥下,在各个阵地均与日军展开激烈争夺,反复冲杀,甚至一日之内守军伤亡1200余人。战事异常激烈,但在优势日军以飞机、坦克、大炮的配合下攻击下,中国军队处于不利情势。南口战役的同时,日军察哈尔派遣兵团向西北重镇张家口展开进攻,中国守军一部驰援张家口。加之中国来援军对被日军阻断,中国军队遂于8月26日向南撤退。8月26日与27日,日军左翼第5师团和右翼独立混成第11旅分别占领南口附近重镇怀来、延庆,南口战役结束。
  南口战役历时半月,中国军队付出重大伤亡,但日军也付出了2,600余人的重大代价。南口作战虽然失败了,但中国守军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称颂,影响也是很大的。9月6日,中共中央机关刊物《解放》发表短评说:“不管南口阵地事实上的失却,然而这一页光荣的战史,将永远与长城各口抗战、淞沪两次战役鼎足而三,长久活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

八、平型关大捷

  平型关大捷是八路军出师华北抗日战场后首战大捷,同时也是全国抗战爆发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大胜利。
  八路军出师华北挺进山西之际,日军第5师团在察哈尔派遣军的配合下,正沿平绥路进攻长城沿线,企图南下进攻太原,夺取山西腹地,并从右翼配合华北方面军在平汉路的作战。中国第2战区制定了沿长城各隘阻击日军的作战计划,在平型关方面,决心集合重兵歼灭来犯之敌,并请求八路军配合侧击日军。为了配合友军作战,保卫山西,振奋八路军军威,八路军115师成功进行了平型关伏击战,取得首战大捷。
  1937年9月上旬,根据作战计划,八路军115师开赴平型关附近。平型关位于山西省东北部,是晋东北的一个咽喉要道,两侧峰峦迭起,陡峭险峻,左侧有东跑池、老爷庙等制高点,右侧是白崖台等山岭。在关前,是一条由西南向东北延伸的狭窄沟道,是伏击歼敌的理想战场。22日,日军第五师团第21旅团一部,由灵丘向平型关进犯,并占领东跑池地区。23日,115师决心抓住日军骄横、疏于戒备的弱点,利用平型关东北的有利地形,以伏击手段歼敌,并召开连以上干部会议,进行深入的战斗动员。24日深夜,115师利用暗夜和暴雨,秘密进入白崖台等预置好的战斗阵地。25日拂晓,日军第五师团第21旅后续部队乘汽车100余辆,附辎重大车200余辆,沿灵丘——平型关公路由东向西开进。7时许,该部全部进入第115师预伏阵地。第115师抓住战机,立即命令全线开火,并乘敌陷于混乱之际,适时发起冲击。115师一部歼敌先头,阻其沿公路南窜之路;一部分割包围日军后尾部队,断其退路;一部冲过公路迅速抢占老爷庙及其以北高地;一部阻断先期占领东跑池的日军回援;一部阻断日军第五师团派出的增援部队。经过激烈战斗,全歼被围日军,大获全胜。
  此战,取得重大战果。八路军115师共击毙日军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余辆,马车200余辆,缴获步枪1000余支,机枪20余挺,火炮一门,以及大批军用物资,取得了全国抗战开始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大胜利。
  平型关大捷在日军长驱直入、国民党军队节节后退的形势下,有力打击了日军的疯狂气焰,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使全国人民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所在,从而极大地振奋了全国的民心、士气,消息传开,全国各界莫不欢欣鼓舞,纷纷发来贺信贺电,大大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同时在整个战略上,为忻口作战赢得了准备时间,有效地钳制了日军第5师的行动,并且从侧翼支援了平汉路的作战。

九、忻口、太原会战

  1937年10—11月,为了保卫山西、保卫太原,中国军队在太原及其以北要隘忻口地区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大会战。在这场大会战中,八路军与国民党友军进行了密切配合。
  忻口是太原北面最后一道防御屏障,地势险峻。1937年10月初,日军第5师团及察哈尔派遣兵团一部突破中国守军防御后奔袭太原。忻口为日军必经之地。忻口两面是山,东为五台山,西为云中山,山峦起伏,中间河穿越山谷,同蒲铁路河一条公路沿河岸纵贯南北,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中国方面极为重视忻口防御,第2战区集结重兵阻击日军,在忻口及其外围要地与日军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激烈作战。日军在进行外围作战后,从10月13日开始在坦克、战车、大炮、飞机的配合下向忻口正面中国守军阵地发动一轮又一轮的猛烈进攻,但中国守军与日军展开反复的攻击与反攻击战,中国军队广大官兵英勇奋战、为国捐躯,其中,第9军军长郝梦龄中将不幸牺牲。由于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给日军造成很大伤亡,双方形成拉锯战,日军始终未能突破中国忻口守军阵地。
  为此,日军从平汉路作战日军抽调一部西进,从东面配合忻口日军的攻势,进至太原东面之战略要地娘子关,然而,由于中方战略判断的失误,对娘子关的防守未引起充分重视,仓促迎战,导致娘子关失守,太原东面暴露在日军面前,同时,此路日军对忻口中国守军侧翼构成重大威胁。为此,忻口守军主动撤守,回防太原,忻口作战结束。随后日军从东、北两面夹攻太原,中国军队进行了太原保卫战。由于太原此时已成为一座孤城,无险可守,虽经守军激烈奋战,但不能阻止优势敌军,战至11月         7日,城内守军突围南撤,太原遂告陷落。
  这次会战中,八路军积极配合友军作战,给敌以重大牵制。在忻口作战中,八路军为配合友军作战,向日军两翼及后方广泛开展了游击战。或阻敌之增援部队,或袭击敌之后方,先后收复县城10座,一度切断敌之后方交通线,使敌不得不借飞机输送给养,有力地配合了前线作战。10月19日,八路军还破坏了敌之阳明堡机场,击毁击伤日机24架,歼敌百余,使日军在忻口战场上一度失去了空中力量。在太原东面娘子关方向,八路军四处出击,袭击日军,取得多次袭击战的胜利,迟滞了日军的推进,并掩护了友军的撤退。
  忻口、太原会战历时一个多月,中国军民共毙伤日军2万余人,是抗战初期华北战场上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持续时间最久、战绩最显著的会战之一。

十、徐州会战

  1937年12月中国首都南京失守后,日军气焰极为嚣张,企图沿长江而下乘胜追击一举击溃中国政府军队主力,然而,中国第5战区在李宗仁将军坚定有力的指挥下,与日军展开了大规模的徐州会战,华北战场的形势和徐州地区中国守军的有力坚决的抗击,却暂时转移了日军视线,转而企图打通津浦线(天津—浦口)并消灭中国第5战区主力。这次会战中国不仅取得了台儿庄大捷等伟大胜利,而且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会战的焦点之所以集中在徐州地区,是因为徐州的重大战略地位。徐州位于江苏省西北部,位于黄河与淮河两河之间,据鲁豫皖苏四省要冲,为津浦、陇海两铁路之枢纽。徐州周围,山峦重叠,河川纵横,在中国军事史上就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
  华北日军南下时,在华北山东方面的一线防线,由于守军将领韩复渠(后被枪决)畏敌避战,轻弃黄河、泰山天然屏障,又接连不战而退,日军长驱直入,轻取山东大部战略要地,给抗战形势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也进一步刺激了日本侵略者的欲望。为了连贯华北、华中两个战场,日军决心以济南、南京为基地,从南北两端沿津浦铁路夹击,最后会师徐州打通津浦路。为此,日军先后集中24万人的精锐部队,于1938年1月下旬开始南北对进,夹击徐州。
  中国方面极为重视徐州地区的防御作战。中国第5战区先后调集约60万大军防守徐州地区,主力集中于徐州以北,抗击北线日军南犯,一部兵力部署于津浦铁路南段,阻止南线日军北进。此次会战是一次大面积大范围的作战,中国军队在黄淮之间的广袤大地上与日军展开激烈的攻守与反攻守作战。
  1938年1月下旬起,北上的日军华中方面军部队与中国军队接触,遭遇到中国军队的猛烈抗击,2月9日,日军曾一度突过淮河北岸,但不久即被中国军队击回淮河南岸,形成与北岸中国军队隔河对峙的局面。在北线,日军华北方面军第2集团军指挥精锐第5、10师团分路南下,其中第5师团由青岛南下,企图夺取鲁南要地临沂,再从东路进攻徐州。临沂我军实力薄弱,3月中,张自忠将军率部两次驰援,两次击退日军,取得两次临沂保卫战的胜利,给骄横的坂原师团以沉重打击。而且,临沂保卫战的胜利,使日军第5、10师团会师企图失败,为台儿庄歼敌奠定了有利基础。在日军第10师团方向即津浦路正面,2月中旬,我军一部主动袭击济宁,给日军造成1000余人伤亡,牵制了日军行动。从3月24日至4月7日,中国军队集中兵力不避牺牲,反复猛烈地攻击突入徐州附近要地台儿庄之日军第10师团濑谷支队(旅团),使之除小部突围外,大部1万余人被歼,中国军队取得抗战以来一次重大胜利。台儿庄大捷后,蒋介石决定乘胜扩大战果,向徐州地区大量增兵,欲在此与日军决战。但是,日本大本营察觉到徐州地区集结大量中国军队后,于4月7日制定了《徐州地区作战指导要领》,重新部署共计6个师团的兵力再次南北推进,包围中国军队,企图一举消灭中国军队主力。中国军队经过逐次激烈的抵抗后,未能阻止日军攻势,至5月15日,日军完成对徐州地区的包围。在危急形势下,中国方面决定放弃徐州,至21日,徐州地区中国守军主动撤离。
  徐州会战历时4个多月,日军虽然大通了津浦线,但妄图打击中国军队主力的目标却未能达成。再次打破日军速战速决的企图。而中国军队将日本主力吸引到津浦线上,暂时转移了日军的进攻方向,为部署尔后的抗战初期最后一场关键大会战武汉保卫战赢得了宝贵时间,尤其是台儿庄大捷大大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意志。

十一、台儿庄大捷

  台儿庄大捷是徐州会战中中国军队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
  台儿庄位于徐州东北30公里的大运河北岸,北连津浦路,南接陇海线,扼守运河咽喉,是徐州的门户。日军夺取山东要地后,增加兵力,追击当面中国军队。日军第10师团由北自南展开进攻,第5师团由东北方向从临沂向峄县(今峄城)进攻配合作战。1938年3月16日,日军第十师团组编濑谷支队(旅团)作为先头部队,向台尔庄以北腾县发动进攻,揭开了台儿庄战役的序幕。中国军队在腾县与敌进行拼死战斗后,18日,腾县、临城陷落。20日,东北方向韩庄、峄县失守。濑谷支队在它部日军尚未到达的情况下先行逼进台儿庄。
  中国第5战区在李宗仁将军指挥下,为确保台儿庄阵地,以保卫徐州,调整战略部署,准备聚歼孤军突入之日军濑谷支队。3月24日,蒋介石亲到徐州视察,并组成中央临时参谋团协助李宗仁指挥。同时,中国共产党命令新四军在广大淮河流域配合友军,使津浦路南段日军不敢贸然北上支援南下日军,周恩来还向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白崇禧提出作战方针建议,得到深切赞许,并派出代表鼓励李宗仁利用台儿庄以北有利的山区、湖沟地形给敌一次沉重打击。
  3月24日,濑谷支队在航空火力支援下向台儿庄发动猛攻,中国守军与之展开激战。日军一部突入东北角,被守军击退。日军不断增加兵力,配以坦克、重炮实施攻击,守军伤亡甚重,日军突入台儿庄。28日,中国守军对突入之敌展开围攻。为切断峄县之敌增援台儿庄,中国军队一部于30日对峄县佯攻,一部协助解决台儿庄附近之敌,极力破坏峄县至台儿庄之间的铁路、公路,遮断峄县与台儿庄的联络,竭力阻敌南下。同时,中国军队一部向另一方向南洛、三里庄前进,截断日军联络,阻敌增援。另一部由峄县南下围攻日军。29日,日军急令攻击临沂的坂本支队转向驰援台儿庄。但于31日,遭中国军队阻击,经数日激战,予敌重创,使其救援计划落空。30日,日军濑谷旅团长亲率支队后续力量增援台儿庄,全力与中国守军展开激战。同日,中国军队将进入台儿庄之敌完全包围。在日军的优势火力下,中国军队不避牺牲,浴血猛攻。4月3日,中国军队终于冲入台儿庄,与敌展开街垒战。6日晚,中国军队全线攻击。战至7日凌晨,除一小部日军突围至峄县附近固守待援外,余敌全部被歼。
  台儿庄大捷是抗战爆发后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首次重大胜利。在历时半个多月的激战中,中国军队付出了巨大牺牲,但也取得了重大战果,歼灭日军1万余人。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凶焰,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必胜信心。

十二、武汉会战

  1938年6月至10月,中国军队在武汉地区同大举进攻企图一举“解决中国事变”的日军展开抗战以来最大规模的会战。战场在武汉外围沿长江南北岸展开,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广大地区。此战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具有重大转折意义。
  武汉地区位于华中地区中心,1937年11月,国民政府部分机构迁至武汉后,该地实际成为中国的军事、政治、经济中心,日军大本营认为“通过这一作战,可以做到以武力解决中国事变的大半”,因而积极准备进攻武汉。
  中国在徐州会战后,由于数次大会战的失利,华北华中相对发达地带大片国土沦失,在国民党内产生大量悲观失败主义论调。为了坚持抗战,中国共产党对抗战前途和战略方针作出了深入的思考和科学的判断,并明确提出保卫武汉的任务。毛泽东在1938年5月著名的《论持久战》中科学预见战争的发展进程,正确指出了中国持久抗战的战略方针。在党的机关报《新华日报》上不断宣传保卫武汉的方针,使全国军民看到了抗战必胜、日本必败的光明前景,极大地鼓舞了国民党军队及各界群众的抗日热情,促进了全国的又一个抗日高潮,对国民政府积极组织武汉保卫战起了重要作用。
  6月15日,日本御前会议正是决定实施武汉作战。日军集中约25万人的大军,同时海军舰艇120艘、航空兵团300余架飞机配合陆军,沿长江南北两岸和大别山北麓分两路向武汉进攻。
  为保卫武汉,国民政府重新划分战区,制定战略防御部署,将重点放在武汉外围,从6月到10月底同日军展开了一系列英勇的防御作战,使敌在推进途中付出重大代价。在长江北岸,日军在田家镇要塞攻防战中“战死287人(内军官7),负伤866人(内军官15),合计1150人,预料还要增加”。在长江南岸,在江西马头镇要塞,中国守军与敌恶战8昼夜,予敌大量杀伤。在富池口要塞同日军血战近10天,多次击退日军进攻,最后,无耻的日寇竟向中国军队施放毒气才占领。在庐山南北,中国军队与敌展开激战,取得万家岭大捷,毙敌3000人,伤敌更多,俘虏30多人,缴获轻重机枪50多挺、步枪1000多枝,军马100余匹。在大别山地区,中国军队在富金山高地顽强阻击日军,予敌重创,歼敌1000余人,使日军每个连平均减员到40人,营长一级的军官也多有伤亡。同时,中国军队利用大别山的险峻地形,巧妙阻击日军,激战1个多月,致使日军付出了战死1000人,伤约3400人的代价才得以突破。在河南信阳,中国军队持续阻击日军,歼敌2600人。
  在武汉保卫战中,中国空军在苏联志愿航空队配合下,与敌激战,取得重大战果,共击落日机62架,炸毁日机16架,炸沉日军舰艇23艘,有力支援了地面部队作战。中国海军在长江上也进行了激烈战斗,在沿江要塞布置水雷,设置海岸炮,并击沉日舰多艘,有力迟滞了日舰沿江进攻。
由于中国军队各处顽强、持续的阻击,各路日军在付出惨重代价后,迟至10月底才完成由东、南、北对武汉的三面包围。然而,中国军队从持久抗战的战略角度出发,未与敌决战,而是从武汉地区撤退,保存了有生力量。
  武汉保卫战历时4个半月,毙伤敌近4万人。截至武汉会战,日本企图“速战速决”一举摧毁中国抵抗力量的目的不仅没有实现,自身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也达到空前程度。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游击战争的猛烈发展,钳制了大量日军,拖住了日军对正面战场的战略进攻。日本被迫转入长期持久的局面。以武汉会战结束为标志,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在武汉会战过程中,日军乘广州兵力空虚,在10月发动广州作战,占领广州,控制了华南的部分地区。广州失陷,使中国失去了重要的国际物资输入线,给持久抗战造成了新的困难。日本也为其以后的南进作战,建立了一个前进基地。


(责任编辑:齐晓靖)

 
 
编辑:system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