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5年8月9日零时10分,苏联一百五十多万军队从东、北、西三个方向,在四千多公里的战线上越过中苏、中蒙边境,向日本关东军发动突然袭击。苏联何时打算出兵东北?这一百多万军队又是如何运往远东地区的?本文披露了其中的内幕。
斯大林与雅尔塔会议
1945年2月4日至11日,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以及三国外交部长,聚集于雅尔塔。会议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讨论苏联出兵中国东北问题。早在1943年德黑兰会议上,斯大林就对罗斯福和丘吉尔说过:“一旦德国垮台,就有可能把必要的支援部队调到西伯利亚,然后,我们就能联合起来打击日本。”当时,三方还就苏联出兵东北的政治条件进行了试探性的会谈。2月8日,斯大林在雅尔塔同罗斯福秘密会谈时,提出了苏联出兵的条件,他说:“如果这些条件不能得到满足,我们将难以向苏联人民解释,为什么俄国要参加对日作战。”10日,斯大林同罗斯福再次会晤,达成正式文本。斯大林向罗斯福表示,大连不能成为国际港口,苏联需要得到旅顺港周围的海军基地。英国没有参与协定草案的制定。但2月11日,斯大林和罗斯福却邀请丘吉尔在协定书上签了字。
当年沙皇修建西伯利亚铁路时,一位英国人曾这样说过:“在亚洲获得一个不冻港作为铁路的终点站,可能是俄国合理的愿望。……拥有一个不冻港就意味着,这条铁路直达那个港口穿过的那整个地区都将成为俄国的了。”德黑兰会议期间,丘吉尔也说了同样的话:“像俄国这样一个巨大的陆地应当有一个不冻港。”这话正中斯大林的下怀。丘吉尔对苏联关于远东不冻港的看法感兴趣,罗斯福则明确告诉斯大林,自由港的主张可以适用于远东地区,大连就有这种可能性。雅尔塔会议使斯大林终于达到了自己的目的。《雅尔塔协定》主要内容如下:在德国投降及欧洲战争结束后的两个月或三个月内,苏联将参加同盟国方面对日作战。其条件为:1、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须予维持。2、日本1904年背信弃义进攻所破坏的俄国以前的权益须予恢复,即:a)萨哈林岛南部及邻近一切岛屿须交还苏联;b)大连商港须国际化,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苏联之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也须予恢复;C)对沟通大连与外界联系的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应设立一中苏合办的公司以共同经营之,经谅解,苏联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而中国须保持在满洲的全部主权。3、千岛群岛须交予苏联。
雅尔塔会议距今已经60年,正如当年英国外交部长艾登所说:“那里是一个将来国际上的是非窝。”艾登还批评罗斯福,说他热衷于同斯大林搞“秘密谈判”,达成有关远东问题的协定,“既不通知他的英国同事,也不通知他的中国盟友”。1945年8月14日,中国国民政府同苏联政府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此刻,用“十分得意”来形容斯大林一点也不过分。他兴致勃勃地走到地球仪旁,向莫洛托夫描绘苏联的边界线:“这边怎么样呢?千岛群岛如今是我们的了,库页岛全是我们的了,您看,多棒呀!就连旅顺口、大连都是我们的了。中长铁路也是我们的了。中国、蒙古——一切正常……您瞧,对我们的边界我还能不满意?”
西伯利亚铁路大运兵
日本关东军是日军的一支劲旅。当时关东军辖两个方面军、一个独立集团军、一个空军集团军、一个舰队,近一百万人。其装备和战斗力在日军当中首屈一指。所以在对日作战的指挥官人选上,斯大林非常慎重。他几乎把苏军优秀的高级将领都派往远东,其中华西列夫斯基元帅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曾两次荣获苏联英雄称号。麦列茨科夫元帅是列宁格勒保卫战的英雄。马利诺夫斯基元帅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指挥坦克兵成功地阻击了企图救援被围困德军的曼斯丁军团,把他们打得大败。为保密起见,三位元帅到远东时都用了化名。7月30日,苏军最高统帅部大本营发出命令,任命华西列夫斯基为远东苏军总司令。
横贯西伯利亚的铁路,成了苏联向中国东北运兵的大动脉。从1945年5月到1945年8月,苏联从9000至12000公里外的欧洲战场,迅速向远东地区和后贝加尔运送了136000节车皮的部队和作战物资。在远东共展开了十一个合成集团军、两个战役集群、一个坦克集团军、三个航空军集团和三个防空军集团、四个独立航空兵军,总兵力为l577700万人,有26137门火炮,5556辆坦克,3446架飞机,此外还拥有太平洋舰队和阿穆尔地区舰队。苏联能在短时间内将如此多的兵力、武器及其他作战物质调到远东,而且没让日军觉察,这确实是个奇迹。
根据中国东北的地形分布,苏军在兵力上作了如下配置:滨海集团军群,由麦列茨科夫元帅指挥,共60万人。突击方向为牡丹江地区,进而攻占哈尔滨、长春,并会同后贝加尔方面军和远东方面军作战,是苏军在东部地区的主要攻击方向。远东方面军,由普尔卡耶夫大将指挥,共30万人。其突击方向为:沿黑龙江直指哈尔滨,支援后贝加尔方面军和滨海集团军群,是苏军的次要打击方向。后贝加尔方面军,由马利诺夫斯基元帅指挥,共60万人,苏军在远东惟一的坦克集团军配备在该方面军。突击方向:一是以坦克集团军为主,穿越浩瀚的沙漠、草原和大兴安岭,插入伪满“首都”新京(长春)和东北的工业中心沈阳;二是以机械化集群向长城以北推进,直指张家口、多伦一线,牵制日本华北方面军。
中国加入《波茨坦公告》
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斯大林、杜鲁门和丘吉尔在位于德国首都柏林西南30公里处的波茨坦,举行了代号为“终点”的秘密会议。这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三国首脑的最后一次会晤。美国助理国务卿格鲁早在5月5日,就将敦促日本投降的公告初稿起草完毕。当时格鲁建议立即发布这份公告,以配合盟军在冲绳的作战。美国军方则坚持要等到日本拒绝投降,盟军进攻日本本土时才发表。但杜鲁门决定在波茨坦会议期间发布。7月24日,杜鲁门同丘吉尔就草案的内容进行磋商,双方同意邀请中国参加。随后,杜鲁门将公告的文本发给蒋介石,征求他的意见并在公告上签字。蒋介石表示赞同,但他希望在发布公告时,将三国首脑名字的顺序调换一下,把他的名字放在丘吉尔的前面,这样他在国际国内都有点面子。杜鲁门同意了。7月26日晚9时20分,美、中、英三国向日本发出由杜鲁门、蒋介石和丘吉尔签署的《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苏联当时没有在《波茨坦公告》上签字,事先美国也没有征求苏联的意见。直到8月8日,苏联宣布同日本处于战争状况时,才要求参加《波茨坦公告》。
7月27日东京时间早晨六时,日本方面收听了《波茨坦公告》全文。当天日本首相铃木主持召开最高战争指导会议,讨论政府对《公告》的立场。以阿南惟几、丰田等为代表的军方态度十分强硬,提出为了不影响日本军队决战的士气,不要公布《波茨坦公告》;如果真要公布,也应附上一项声明,表示坚决反对。铃木屈服于军方的压力,他在第二天的记者招待会上声明:《波茨坦公告》不过是开罗宣言的改头换面,因此“政府认为公告并无任何主要价值,只有对它置之不理,我们只能为战争到底向前迈进。”日本拒绝《波茨坦公告》的结果,一是招致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二是招致苏联出兵中国东北。
日本投降前后
斯大林原定8月11日发动进攻,后因美国在日本广岛投放原子弹而提前。莫斯科时间8月7日下午4时30分,斯大林签署命令,要求苏联远东红军做好准备,于9日零时开始进攻。8月8日下午5时,莫洛托夫向日本驻苏联大使佐藤宣读了苏联对日本的宣战书。佐藤回到大使馆时,已过了东京时间11时30分,距次日零时苏军发动进攻只有二十几分钟了。而大使馆的电话线已被破坏,所以苏联红军向关东军发动进攻时,日本国内并没得到任何消息。
8月9日零点10分,苏联红军从东、西、北三个方向,在四千多公里的战线上,越过中苏、中蒙边境,向关东军发动突然袭击。由于一点准备也没有,仗打起来时,日军司令官山田乙三大将竟然还在大连津津有味地欣赏着日本歌舞演出。直到清晨,关东军综合各方面的报告,才得出苏军已经开始全面进攻的结论,急匆匆于早晨六时下达了全面作战的命令。经过近一周的激战,8月14日,苏军各集团军迅速向东北腹地推进。就在这天,日本政府向美、英、苏、中四国政府发出照会:“天皇陛下已就日本政府接受《波茨坦公告》条款事发出诏书;天皇陛下还准备命令所有陆海空军当局和所有在他们统辖之下的各地部队停止作战行动,缴出武器。”8月15日中午,日本天皇发布投降诏书,但关东军的抵抗并没有停止。
8月16日晚,关东军司令部召开幕僚会议,这是决定关东军命运的一次会议。会议围绕三套方案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第一,作战到底;第二,继续战争,在有利条件下相机停战;第三,立即停战。会上同意第一种方案的人占了多数。在此情况下,总参谋长秦彦三郎表示:“我们作为军人,除服从陛下命令,别无忠节之道可言,那些顽固坚持作战的人,最好是先把我的头颅砍下来,然后再继续战争。”关东军司令山田乙三也说:既然“圣断已下,本军只能奉戴圣旨,全力以赴终战。”就在同一时间,日本大本营向关东军发出命令,停止作战并同苏军交涉。8月17日下午5时,关东军司令山田乙三大将致电苏联远东军司令部华西列夫斯基元帅,说关东军“奉天皇之命停止军事行动”,向苏军缴出武器。18日下午,关东军司令部向所属部队下达了投降命令。19日下午,苏军进入沈阳,还在这里俘虏了末代皇帝溥仪。8月22日,哈尔滨日军向苏军投降。同一天苏军进入大连。
1945年9月,八路军挺进东北,积极配合苏军作战。苏军撤退前,将大批关东军的装备交给了中共军队,仅第一、第二两个方面军移交的武器就有:3700门火炮、迫击炮和掷弹筒,600辆坦克,861架飞机,680座军用仓库及松花江舰队的船只。据原八路军第十六军分区司令员曾克林回忆,沈阳苏军曾将日本关东军最大的武器仓库——苏家屯仓库交给他们看管。他们打开仓库,“拉了三天三夜,有步枪两万多支,轻重机枪一千挺,还有一百五十门各种口径的迫击炮、野炮和山炮。”这不仅装备了到达东北的部队,还向山东运送了一批武器弹药。
(责任编辑:齐晓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