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专题首页 亲历与访谈 纪念活动 本网特稿 重要言论 文献回顾 评论研究 海外声音 对话商谈 经贸交流 文化交流 台湾记忆 历史逸闻 图片
 
 
字号:
郭震远:胡六点是新历史起点 新战略规划

  时间: 2009-02-01 13:52     来源: 香港中评社     
 
 

  即将出版的《中国评论》月刊二月号刊登该刊学术顾问、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郭震远对“胡六点”的解析文章《站在历史和战略的高度》。他认为,“胡六点”确认两岸关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就是对当前和未来时期的两岸关系基本的战略形势作出判断;强调两岸实现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像一根红线贯穿《讲话》的始终;突出推进两岸关系巩固、持续地和平发展的战略思考和规划,是《讲话》的基本内涵;作为具体政策的“六点意见”,每一条都具有重要而又明显的新意。文章内容如下:

  2008年12月31日,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了《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讲话(以下简写为《讲话》)。《讲话》立即在海峡两岸和国际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和积极回应。

  《讲话》是在两岸关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关键时刻,从历史和战略的高度,提出的战略构想和行动纲领。《讲话》确认了两岸关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的战略形势,强调了实现两岸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的大趋势,突出了实现两岸关系巩固、持续和平发展的战略思考和规划,提出了更务实、有效的对台政策。

  确认两岸关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过去的30年,是中国和世界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的历史时期。在这30年中,两岸关系同样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如果说《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启动了两岸关系的历史性变化,那么2008年两岸关系的转折性变化,则表明两岸关系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这是30年变化积累的必然结果,又是更深刻的新变化的基础和开端。这就是当前和未来时期,两岸关系面临的基本的战略形势。

  确认两岸关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就是对当前和未来时期的两岸关系基本的战略形势作出判断。《讲话》基于两岸关系30年的变化,作出了判断。《讲话》指出,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标志着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理论和实践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30年来,祖国大陆关于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既有深入地理论探讨、思考,又有持续地实践,从而为两岸关系站在和平发展的新的历史起点,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邓小平关于实行“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江泽民的“八项主张”;胡锦涛的“四点意见”和中共十七大报告中的“推进‘一国两制’实践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等等,清晰地显示出,30年来关于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理论探讨、思考,不断深化、细化、具体化的轨迹。 
 
  在祖国大陆现代化建设蓬勃发展的同时,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实践也持续进行。两岸停止军事对抗;开放台湾人员来大陆探亲、旅游、投资、就业和就学;两岸两会形成“九二共识”并进行两次汪辜会谈;出台一系列保护台胞、台资合法权益的法规;颁布并实施《反分裂国家法》及开展反“台独”、反分裂斗争;实现国共两党领导人会晤并发表“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等等。理论的探讨、思考是艰难、曲折的,实践的进行是坎坷的。但是,30年的不懈努力,始终推动着两岸关系的历史性变化。正如《讲话》确认的,“两岸关系历经风雨坎坷,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确认两岸关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首先就是确认两岸关系在过去30年中,不断发生的变化已经导致了历史性转折;同时更确认两岸关系在未来时期,还将继续发生更重大、更深刻的变化。《讲话》确认,“今天,两岸同胞往来之频繁、经济联系之密切、文化交流之活跃、共同利益之广泛是前所未有的”;同时,《讲话》又强调,“携手共进,戮力同心,努力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还提出既是目标又是政策的“六点意见”。显然,《讲话》对两岸关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做了最充分、最权威的确认。对于当前和未来时期两岸关系战略形势的这一判断,是认识当前两岸关系的前提、把握未来两岸关系的基础。

  强调两岸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

  两岸关系在过去30年中极不平静,历经风雨坎坷。两岸从1949年开始的严重军事对抗,在1979年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后开始明显缓解,但直到上一世纪90年代初才基本结束。从1988年开始,由于李登辉、陈水扁坚持推进“台独”路线,两岸经历了20年以统“独”斗争为核心的严重政治对抗,曾经几度出现十分严峻的形势,并且在陈水扁执政的八年中形成了两岸关系的高危期。但是,两岸关系却在风雨和坎坷中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变,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始了和平发展的进程。这深刻地表明,两岸实现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是任何势力都无法阻挡、无法改变的。

  强调两岸实现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像一根红线贯穿《讲话》的始终。这是《讲话》的一个最重要特点,表现了对于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认识与时俱进的重大新发展。《讲话》一再强调,“我们应该登高望远、审时度势,本着对历史、对人民负责的态度、站在全民族发展的高度,……认真思考和务实解决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问题”;“解决台湾问题的核心是实现祖国统一,目的是维护和确保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追求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岸统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尽管前进道路上还会出现困难和阻碍,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心、不懈努力,紧紧依靠两岸同胞,就一定能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锦绣前程”。这些清楚显示了,将实现两岸统一、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结合,是大陆处理两岸关系、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出发点。正是站在了这一历史的高度,大陆才制定并坚持了和平统一的方针,宣导并推进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过去30年中,由于李登辉、陈水扁坚持推进“台独”路线,几次将两岸关系推到十分危险的境地,但大陆坚持和平统一的努力从来没有放弃。特别是,2004年以后,由于陈水扁顽固推进“法理台独”,两岸关系进入高危期,但大陆在坚决反对“台独”的同时,积极宣导和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这不仅有效打击、遏阻了“台独”势力及其活动,而且大为促进了两岸关系的历史性转变的发生。未来的两岸关系肯定还会有困难和曲折,但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这一高度上,对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国的和平统一,就充满信心,并且将以坚定的决心,克服困难,争取光明的前景。

 

  突出促进两岸关系巩固、持续地和平发展的战略思考和规划

  2008年5月以来,初步形成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受到了两岸民众的欢迎,也得到国际社会的肯定。现在,两岸关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未来的走向受到两岸同胞和国际社会的关注,人们热切期待大陆对此的回应。《讲话》全面、系统、深刻地作出了回应。但是,《讲话》并不只是作出回应,更重要的是对两岸关系未来的走向,提出方向、制定规划,从而推进两岸关系更巩固、持续地和平发展。

  突出推进两岸关系巩固、持续地和平发展的战略思考和规划,是《讲话》的基本内涵。提出“六点意见”等《讲话》的全部内容,实际上共同表现了这一战略思考和规划,即对于推进两岸关系巩固、持续地和平发展的,全局性、总体性的思考和规划。《讲话》明确地肯定和充分地论证了,两岸关系巩固、持续地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及其战略意义。《讲话》指出,“我们一定要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祖国和平统一。首先要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这有利于两岸同胞加强交流合作、融洽感情,有利于两岸积累互信、解决争议,有利于两岸经济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要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积极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全民族的团结、和谐、昌盛”。

  《讲话》全面规划了,推动两岸关系巩固、持续地和平发展的战略步骤和战略措施。《讲话》提出,“我们应该把坚持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作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把深化交流合作、推进协商谈判作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途径,把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奋斗作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强大动力,携手共进,戮力同心,努力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讲话》提出的“六点意见”,则是全局、系统的战略措施。

  《讲话》突出的战略思考和规划的主要特点是:以两岸关系经历了30年的风雨和坎坷,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战略出发点,确认并规划未来两岸关系走向;把握两岸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的战略主线,明确推动实现两岸关系巩固、持续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根据30年的,特别是2005年以来的两岸关系变化的经验,以及所明确的战略目标,制定务实、有效的战略措施。可以肯定,《讲话》所突出的战略思考和规划,将推动不断出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确保两岸和平统一的最终实现。 
 
  提出更务实、更有效的对台政策

  政策是实现战略思考和规划的保证。《讲话》中提出的“六点意见”,既是战略措施,又是具体的对台政策。作为政策的“六点意见”,与大陆一贯的对台政策保持着明显的连续性,“六点意见”中的每一点都是大陆一贯的政策。但更重要的是,作为政策的“六点意见”又具有明显的新意,既反映了实现推动两岸关系巩固、持续地和平发展战略目标的需要,也表现出两岸关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重大影响。所以,“六点意见”是更务实、更有效的对台政策,执行这些政策,必将保证推动两岸关系巩固、持续地和平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作为具体政策的“六点意见”,每一条都具有重要而又明显的新意。主要有:对一个中国的内涵,给予了更严谨、更准确的界定,强调“两岸复归统一,不是主权和领土再造,而是结束政治对立”;给予两岸增进政治互信更充实、具体的内涵,指出“两岸在事关维护一个中国框架这一原则问题上形成共同认知和一致立场,就有了构筑政治互信的基石,什么事情都好商量”;对两岸经济合作提出新的愿景,包括“实现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推动经济合作制度化”,“签订综合经济合作协议,建立具有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探讨两岸经济共同发展同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相衔接的可行途径”等等;对于中华文化与台湾文化的关系作出更深刻论述,对于台湾意识和“台独”意识作出明确区隔,强调“中华文化在台湾根深叶茂,台湾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台湾同胞爱乡爱土的台湾意识不等于‘台独’意识”;以更积极、善意的态度鼓励加强两岸人员往来、交流,提出“我们希望民进党认清时势,停止‘台独’分裂活动,不要再与全民族的共同意愿背道而驰。只要民进党改变‘台独’分裂立场,我们愿意作出正面回应”;对于台湾参与国际活动问题,采取了更灵活、务实的态度,表示“两岸在涉外事务中避免不必要的内耗,有利于增进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对于台湾同外国开展民间性经济文化往来的前景,可以视需要进一步协商。对于台湾参与国际组织活动问题,在不造成‘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前提下,可以通过两岸务实协商作出合情合理安排”;重视两岸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定问题,再次呼吁“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定,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

  在深层次上,“六点意见”,特别是它表现出的重要新意,都是大陆坚持以人为本,把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贯彻于各方面对台工作的具体表现。《讲话》强调,“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包括大陆和台湾在内的中国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家园,两岸同胞有责任把她维护好、建设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两岸同胞共同奋斗,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要靠两岸同胞共同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由两岸同胞共同享有。”这是对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关于两岸关系基本性质论述的深化。把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两岸同胞共同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为实现两岸关系巩固、持续地和平发展,提供了最可靠的保证,也确定了最可行的途径。可以肯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两岸关系,必将实现巩固、持续地和平发展,最终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璀璨的一页。

 
编辑: 贺晨曦     
 
 
中国台湾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