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专题首页 亲历与访谈 纪念活动 本网特稿 重要言论 文献回顾 评论研究 海外声音 对话商谈 经贸交流 文化交流 台湾记忆 历史逸闻 图片
 
 
字号:
余克礼:告台湾同胞书 两岸三十年奠基石

  时间: 2009-01-04 11:09     来源: 中国台湾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所长、著名台湾问题专家余克礼元月一日在《中国评论》月刊发表文章,题目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奠基石——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文章全文如下: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以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文告的方式,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和平统一祖国的基本方针,阐述了缓和、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的一系列政策主张。《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和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战略决策,在对台工作方面的具体体现。

  大陆对台方针政策的基石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持国家必须统一,“反对任何人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祖国分裂出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台政策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告台湾同胞书》明确地揭示了这一原则立场,指出“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世界上普遍承认只有一个中国”的客观事实,肯定了当时的台湾当局一贯“坚持一个中国,反对台湾独立”的立场,并郑重宣示,这就是“我们共同的立场,合作的基础”。三十年来,不管台湾局势、两岸关系如何风云变幻,波澜起伏,大陆方面旗帜鲜明地坚持这一原则立场毫不动摇。1995年1月,江泽民在题为《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任何制造‘台湾独立’的言论和行动,都应坚决反对”。2005年3月,胡锦涛发表的关于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更严正声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三十年来的两岸关系发展历史证明,正是我们坚定地坚持了这一原则立场,才促进了两岸关系的发展,遏制了形形色色的“台独”分裂势力所制造的种种猖獗“台独”分裂活动,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维护和稳定了台海和平局势,赢得了今天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历史机遇。

  勾划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雏形

  1979年之前,大陆领导人在思考解决台湾问题时,虽也表示两岸实现统一后“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必俟条件成熟为尊重当局的意见,协商决定”,但并未放弃对台湾最终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仍坚持“一国一制”。而最早蕴含“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初步构想的,正是《告台湾同胞书》。

  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不到一个月,邓小平赴美国访问时正式向外宣布,“我们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告台湾同胞书》中这些主张,实际上已构成了邓小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基本思想。1981年9月30日,全国人大委员长叶剑英发表著名的“叶九条”,在《告台湾同胞书》的基础上,进一步具体清晰地阐明了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提出“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台湾现行社会经济制度,生活方式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私人财产、房屋、土地、企业所有权、合法继承权和外国投资不受侵犯”。

  1983年6月26日,邓小平会见杨力宇教授时又从六个方面全面、系统、深刻地论述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并着重指出“问题的核心是祖国的统一,祖国统一后,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有自己的独立性,可以实行同大陆不同的制度”。1984年2月12日邓小平会见美国客人时首次把这个设想概括为“一个中国,两种制度”。他说,“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一个统一的中国。一个中国,两种制度”。1984年5月,“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正式写进了中国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同年10月邓小平进一步将之概括为“一国两制”。至此,“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不仅有了充实的内容,系统的理论,而且有了科学准确完整的概括表述。 

  《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为了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突破两岸政治僵局,推进祖国的和平统一,一直以理性务实的态度,大力推进两岸进行协商谈判的进程。

  1981年9月,鉴于当时国民党在岛内一党垄断政权,同时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反对“台独”,主张两岸统一,为避免给对方造成“中央与地方政府”商谈的尴尬处境,叶剑英委员长在“叶九条”中正式提出“国共两党对等谈判,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共同完成祖国统一大计”的主张。但这一积极主张并未被国民党当局所接受,使两党对等谈判一直无法进行。

  进入九十年代,岛内局势特别是政治生态发生了急剧变化,为了适应这一变化,推动两岸谈判尽早举行,大陆及时地调整两岸协商谈判的政策:

  一是在谈判对象上经历了将“国共两党对等谈判”调整为由国共两党主导,其他政党、团体参与,再到“海峡两岸”对等谈判、平等协商的发展演变过程。1990年6月,江泽民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在(国共)两党商谈之前,同各个党派、团体切磋议案,共商国是;甚至在参加会谈的代表中也可以吸收其他党派、团体有代表性的人士”。1995年江泽民在八项主张中正式使用“海峡两岸和平谈判”提法。自此,“国共两党对等商谈”提法正式成为历史名词。

  二是在谈判内容上,也经历了由《告台湾同胞书》最初主张“商谈结束两岸军事对峙状态”到谈判“正式结束敌对状态,逐步实现和平统一”,再到将政治谈判分步骤进行的发展演变过程。这些做法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始终不渝地以务实的精神、真诚的态度、灵活的方式促进两岸协商谈判的最大诚意和决心。

  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对台工作之后,为缓和紧张的台海局势,站在战略的高度上对现阶段两岸进行接触、协商、谈判的条件、功能、内容与目标提出了全面论述,并一再强调,“两岸平等协商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必由之路”,两岸应本着前瞻性、建设性的态度进行对话和谈判;只要台湾当局承认“九二共识”,两岸对话和谈判即可恢复,并且什么问题都可以谈。

  为了促进两岸协商谈判,2005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与首次到大陆来访的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达成了“促进尽速恢复两岸谈判,共谋两岸人民福祉”,“促进终止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的共同愿景。2007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七大,胡锦涛将“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对台工作主要任务与总体目标。

  今年3月,岛内局势发生了有利于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积极变化,大陆方面及时把握这一历史机遇,积极推进两岸协商谈判。正是在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下,在国民党重新上台执政后,两岸两会的协商谈判很快得以恢复,并且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取得了实现两会制度化协商,并达成六项协议的重大成果,大大地促进了两岸关系的快速发展。现在,人们正在期待两岸尽快进行政治性协调谈判,以突破影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瓶颈。

  “三通”主张是新时期两岸经贸及交流交往政策的主轴

  《告台湾同胞书》正是从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出发,呼吁撤除阻隔两岸人民交流交往的藩篱,倡议两岸“尽快实现通航通邮”,“发展贸易,互通有无,进行经济交流”。1981年9月30日所发表的“叶九条”根据这一精神,正式提出了实现两岸“通邮、通商、通航”的“三通”及开展两岸贸易、各项交流交往的政策主张。从此,大陆为实现两岸“三通”进行了不懈努力。

  在大陆领导人不断呼吁两岸尽快实现“三通”的同时,从《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开始,30年来大陆有关部门陆续推出几十项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实现两岸直接“三通”的具体政策措施,特别是近年来接连出台的一系列惠台政策,使大陆以“三通”为主体的两岸经贸政策不断发展完善,有力地促进了两岸经贸合作及各种交流交往的快速发展。在祖国大陆及台湾各界特别是工商界经过长达30年的共同努力下,两岸终于在国民党重新执政不到半年的时间便达成了“三通”协议,使全面“三通”基本实现,两岸经济合作关系、人员往来、交流交往开始迈向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思想成为大陆对台政策重要支柱

  《告台湾同胞书》明确指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我们寄希望于1700万台湾人民”,并深情地表示“每个中国人,不论是生活在台湾的还是生活在大陆上的,都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繁荣有不容推诿的责任。统一祖国这样一个关系全民族前途的重大任务”,“谁也不能回避,谁也不应回避”。这些主张奠定了大陆“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方针的基础。

  从《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以来,大陆方面不断完善、丰富、发展“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方针政策的内涵。1986年,国务委员张劲夫接见台籍留美学者时首次公开提出,“既寄希望于台湾当局,更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将“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提到了更高的位置。1995年,江泽民在八项主张中真情地表示,“2100万台湾同胞,不论是台湾省籍还是其他省籍,都是中国人,都是骨肉同胞,手足兄弟;要充分尊重台湾同胞的生活方式和当家作主的愿望,保护台湾同胞一切正当权益”。

  2005年,胡锦涛在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中更坚定地表明,“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还提出“台湾同胞是发展两岸关系的重要力量,也是遏制‘台独’分裂活动的重要力量”的重要论断;并庄严承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尊重他们、信赖他们、依靠他们,并且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千方百计照顾和维护他们的正当权益”。2007年,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政治报告对台工作的论述中又第一次提出,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任何涉及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都必须由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共同决定”;并宣示“凡是对台湾同胞有利的事情,凡是对维护台海和平有利的事情,凡是对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事情,我们都会尽最大努力去做”。胡锦涛关于“寄希望台湾人民”全面深刻精辟的论述,字行间洋溢着对台湾同胞的无限深情和对台湾同胞的充分信赖,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丰富、发展和完善了“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政策的内涵,是大陆对台方针政策的重要支柱。

  30年来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演变表明,《告台湾同胞书》所蕴含的精神要义,不仅开创了两岸关系崭新的局面,维护了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实现了两岸互利双赢,而且确保了祖国大陆改革开放有一个和平的台海环境,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这一伟大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在两岸关系发展迎来美好春天的今天,就更要充分认识这篇光辉文告的历史意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要义,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努力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七大政治报告中所提出来的对台工作总体目标,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编辑: 贺晨曦     
 
 
中国台湾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