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直邮寄出家书第一人 81岁乡亲郑坚渴望祖国统一
“卿妹,今天终于迎来了海峡两岸‘三通’,特发去直接通邮的纪念封,提前向你们拜年……”昨天,郑坚回忆起了与亲人分离的痛苦经历。首席摄影记者 吴宁/摄
“半屏山啊半屏山,一半在大陆,一半在台湾。”至今念起这段歌谣,81岁的台胞郑坚仍然止不住掉泪。自两岸隔绝后,30多年与台湾家人音讯全无,60年来仅短暂停留故土一次。今年12月15日,在两岸直接通邮仪式上,81岁的郑坚寄出了直邮至台湾的第一封家书(本报12月16日《首封家书讲述“双喜临门”》报道)。郑坚说,三通让自己“看到了曙光”,但他还有更大的心愿,“我还期盼着祖国统一的一天尽快到来。”
与母一别三十载 一道海峡两重天
1927年,郑坚出生在台湾彰化西门町。郑老说,在10岁以前,他从来没有见过自己的父亲。母亲告诉年幼的郑坚,父亲因为参加著名抗日组织“台湾文化协会”,“日本仔”到处通缉他,他只好逃到祖国大陆去了。郑坚回忆,小时候家里没田,母亲靠做针线活,拉扯着六个兄弟姐妹。在乡下的小屋里,母亲在缝纫机前劳作的背影让他至今记忆犹新。1937年,郑坚随父亲到厦门。抗日战争胜利后,郑坚曾短暂回到台湾,1946年秋,郑坚考取台湾省长官公署举办的“升学内地大学生公费生”,被保送厦门大学,第二次离别了故乡。入学不久,郑坚即投身爱国民主学生运动之中,担任中共厦大地下党总支部委员兼支部书记。1949年春,郑坚加入了闽西南游击队。那时他没有想到,从此以后的50年里,他再也没有踏上台湾的故土。
此后两岸陷入长期隔绝。书信不通,电话不通,运输不通,一道海峡,竟成两重天。郑坚和大姐二弟随父亲在大陆,母亲带两个妹妹和三弟在台湾,三弟当时仅5岁。一家八口彼此之间音讯全无,生死不明。郑老说,台湾有句民谣,“半屏山啊半屏山,一半在大陆,一半在台湾”,“这是我们一家人的真实写照。”
郑坚说,思念是残酷的煎熬,对于母亲来讲同样如此。后来他得知,母亲依旧每天靠缝纫机养活着三个弟妹,还要不时接受台湾当局的盘查。母亲不知在大陆的丈夫和儿女的生死,每天都要到家乡的寺庙中求佛,“祈祷时,手里拿着两支木签,往地上一摔,如果一正面一反面,就说明家人还活着。说来神奇,母亲告诉我,几乎每次都是一正一反。”上世纪70年代后期,郑坚任福建前线广播电台副总编辑,大姐曾通过电台表达思乡之情,“我们姐弟在大陆生活得很好”,这样的声音通过电波越过海峡,杳无回音。后郑坚才得知,其实乡下一位亲戚听到了广播,“他特意跑到母亲家中,将消息告知于她。”正是菩萨和电波带来的好消息,坚定了郑坚母亲活下去的信心。
为和亲人见一面 母亲辗转旧金山
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首次提倡两岸“双方尽快实现通邮、通航”,这让郑坚“看到了一丝曙光”。1981年,郑坚母亲辗转至美国旧金山,又从旧金山偷偷来到大陆。郑坚的太太解女士回忆,丈夫得知母亲到旧金山后激动不已,为了这次团聚,他特意将斑白的头发染黑。在机场郑坚和在大陆的姐弟与父亲终于见到了阔别33年的母亲,一家五口抱头痛哭。“母亲74岁,头发全白了。”至今回想起那一刻,郑坚数度哽咽。
“父亲是幸运的,他在生命的最后时期见到了母亲。”母亲在大陆住了一个月左右便返回台湾,第二年,郑坚的父亲去世了。1987年,台湾终于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此后又允许间接通信,“信件要先寄到香港,再转运到台湾。”1991年,郑老接到了台湾二妹的一封家信,他将信件保存至今。同年,母亲去世,郑坚回故土之心极切。“台湾有条例规定,大陆台胞返岛,需要身在岛内的一等亲或二等亲向当局递交申请。二妹将申请递交,当局却又以种种理由不予批准。”直到母亲骨灰安葬,郑坚回故土一行仍未实现。
1998年,时隔半个世纪,71岁的郑老随“大陆台籍教授团”以赴台学术交流的名义,终于踏上了宝岛故土。他抽出时间从台北赶到彰化,回到了早已经认不出来的老家,“仅仅和妹妹舅舅吃了顿午饭,便匆匆离开。”从1949年至今的60年里,这是他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回到台湾。
12月15日,海峡两岸直接通邮仪式在北京航空邮件交换站举行。晨报记者 殷楠摄
还想活到一百岁 亲眼见祖国统一
12月15日,在北京航空邮件交换站举行的两岸直接通邮仪式上,81岁的郑老投寄出写给台湾二妹的一封家书。信中首句这样写道:卿妹(二妹名为郑卿玲),今天终于迎来了海峡两岸“三通”,特发去直接通邮的纪念封,提前向你们拜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封家信我等了六十来年,该值多少钱?”郑老激动地说,他又有了新的计划,“春节过后,我要直飞台湾,踏踏实实地重温故土。”说罢,他展了展双臂,“看我还硬实吧?”他笑呵呵地问着记者,脸上泛着红光,“我还想活到百岁,我想看到两岸统一。”他说,自己将毕生贡献于此,“祖国统一才是我今生的最大心愿。”( 晨报记者 刘奕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