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郑州七月十三日电 (记者 曾嘉)“台湾人自小对‘中原’一词并不陌生,这是在受学校教育之前,早已从生活里自然得到的信息。”
台湾民俗研究专家庄伯和连续两次参加两岸文化联谊行,去年“情系敦煌”结束后,他就向主办方建议希望来河南了解中原文化,这次如愿所尝让他很兴奋,因为他一直认为要认识和理解台湾本土文化,一定要从中原地区寻找他的发展源头。
他说,台湾从1949年以后,“中原”被强调为中华文化的“正统”。国民党执政强调中原文化的目的之一是在树立其正统的血缘关系。虽然强调中原文化正统的结果,对台湾本土地方文化是忽略的,但台湾本土的生活习俗、文化一直自然地在民间传承着,其本来也是来自“中原”。
“台湾书画系统的建立是重要例证。”庄伯和说,从郑成功打败荷兰人,汉人大批移民台湾,台湾汉人美术文化逐渐展开发展,到一八九五年日本据台之前,这段历史有二百多年,其表现题材如“四君子”、“岁寒三友”、“渔樵耕读”、“山水”等等理念,都源于明清以来中国文人书画系统的一部分。就民间绘画常见的《三国演义》、《隋唐演义》、《封神榜》等题材可以看出民众的喜好与大陆毫无两样。
他表示,日据时代台湾美术主流皆在日本人影响下,原来的书画系统只能在民间文人、民间画师之间传承着。
一九四五年台湾光复后,台湾的文化重新与大陆接轨,不少重要书画家赴台,甚至在美术教育系统发挥影响力,又形成另一新的主流,影响至今。而已在台湾本土形成的书画传统,仍然在民间默默传承,二百多年来产生的书画作品一直存在于民间收藏家、地方县市文献委员会手中。
庄伯和说,二十多年前,台湾首次大规模整理台湾书画并举办“明清时代台湾书画展”。但当时的基本原则仍在追溯“中原”血缘,意思是说,台湾本土本来就有这么优秀的、源自中原艺术传统的作品,是不能忽略的。
“另一方面,我倒想提一下民俗、戏曲的系统,它与中原文化关系反而更深沉,更密切。”庄伯和说,台湾近年在民俗、民间美术研究方面,探究其中原文化关系,更是主题所在。
“情系中原”活动安排对关林、羑里城周易发源地、河南博物院“中华第一龙”遗迹等参访形成,这些遗迹所蕴含的文化符号都可以在台湾找到印证。
“譬如十多年前,北京历史博物馆展出河南濮阳出土的‘中华第一龙’,看到这种贝壳堆砌的龙、虎时,我非常激动。因为台湾庙宇建筑也一定有左龙、右虎的装饰,进门由龙边进,虎边出,是许多人坚持的甚至现在的上班族也下意识地这么做。”
庄伯和说,再以台湾广大百姓寻常接受的戏曲故事为例,小孩最喜欢的掌中布袋戏,剧情最常见的是,主角流落在外,经过奋斗最后圆满结局是回到中原,或者朝廷失去中原,与番邦征战多年,结果也是班师回中原。
庄伯和表示,“中原”长久以来在台湾汉人社会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价值认同,虽然一般百姓并无法明确说明它的意义,但“中原”是文化的源头,不论是主流的美术文化,或民俗造物。如今两岸交流频繁,这对同一文化、甚至异文化圈之间的整合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尤其中原地区资源如此丰富,更创造了难得的研究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