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专题首页 亲历与访谈 纪念活动 本网特稿 重要言论 文献回顾 评论研究 海外声音 对话商谈 经贸交流 文化交流 台湾记忆 历史逸闻 图片
 
 
字号:
“陈江会谈”两岸新局前景可期

  时间: 2008-11-29 10:18     来源: 新华网     
 
    钓鱼台国宾馆6月12日见证了两岸关系的历史性时刻: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和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江丙坤亲切握手,作为两岸关系改善和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两岸两会的协商谈判在中断9年后再次拉开帷幕。

  1993年的“汪辜会谈”过后,两岸关系经历了一段蹉跎岁月。而今,两岸在走过“乌云飞渡”的风雨历程后,终于迎来“雨过天晴”的“陈江会谈”。

  两岸商谈重启告慰汪辜二老

  哲人其萎,风范永存。

  陈云林与江丙坤在会谈中首先对“汪辜会谈”的历史贡献给予高度评价,表达了对已故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的缅怀。

  “他们对改善两岸关系、推进两会协商作出了卓越的历史性贡献,已经深深铭刻在两岸同胞的心中。”陈云林说:“他们未竟的夙愿需要我们继续推进。”

  1993年4月,汪道涵先生和辜振甫先生在新加坡举行了1949年以来两岸高层人士首次以民间名义进行的会谈。“汪辜会谈”签署了《汪辜会谈共同协议》等4项协议,推动了两岸经贸往来和民间交流的发展。

  此间评论认为,无论是当年“汪辜会谈”的成功举行,还是今天“陈江会谈”的开启,都体现了两岸人民的共同意愿。

  抓住历史机遇展现诚意善意

  海峡上空阴霾散去,两岸拨云见日。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5月28日在与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举行会谈时指出,在国共两党和两岸同胞共同努力下,台湾局势发生了积极变化,两岸关系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

  “陈江会谈”此时的举行正是两岸把握历史机遇,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大举措,两会领导人在会谈中充分展示了推动两会商谈不断取得成果的诚意和善意。他们在讲话中分别表达的两个“衷心”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陈云林表示:“衷心希望两会把握时机,及时、积极地交换意见,作出符合两岸同胞期待、有利于增进两岸同胞福祉的务实规划。”江丙坤则认为:“会谈象征着两会互动的恢复,也是两岸关系重新启动的一个起点。”“衷心盼望两会能掌握这个难得的契机。”

  与“汪辜会谈”的时代背景相比,今天的两岸关系发展面临的环境已发生了重大变化。15年来,两岸经贸、文化等领域交流合作和人员往来日益频繁,两岸加强合作、优势互补、共谋福祉不仅成为两岸同胞的迫切愿望,也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大趋势。

  随着两岸关系的发展,两会商谈的基础在两岸民众间更加深入人心,两会商谈的框架也更为巩固。特别是广大台湾同胞8年来深受奉行“台独”路线的民进党当局毒化两岸关系之苦,希望能够以“九二共识”为基础恢复两岸协商的呼声高涨,使台湾局势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牛军认为,胡锦涛总书记和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签署“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以及国共两党高层的一系列良性互动,在两岸关系诸多方面达成的广泛共识,也为两会的沟通商谈奠定了基础。

  中科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孙升亮说,面对两岸关系发展的难得机遇,两岸站在历史的高点上从大局出发重启两会商谈,必将促使两岸关系出现日益崭新的气象,增进两岸民众的福祉。

  创造两岸新局两会任重道远

  话筒林立,镁光频闪。海内外数百名记者采访和见证了两会恢复商谈的历史性一幕。

  海外舆论对于“陈江会谈”给予高度关注和积极的评价。德新社的文章认为,“海峡两会的历史性会谈将为两岸在经历长达60年的关系僵局后实现和解铺平道路”。台湾报纸评论说,两会商谈“将把两岸关系推上新高点”,“两岸关系正面对百年难得一见的机遇”。

  在“陈江会谈”的当日,两会就两岸周末包机、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这两个关系两岸民众切身利益的议题进行了深入商谈。舆论认为,这体现了本次商谈中先经济后政治、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精神。

  孙升亮研究员说,这两个问题以前已经两岸相关民间行业协会进行深入沟通,解决的条件相对成熟。就这两个议题达成协议,必将给两岸经贸文化交流带来重大影响。“更重要的是,两会取得的成果将会使会谈走出议题本身,打破两岸关系长期的僵局,使整体气氛发生改变”。

  舆论普遍认为,相关议题的落实惠及两岸民众,必将使两岸共同利益增加,扩大民众对“两岸双赢”的认同感,从而给未来诸多领域的商谈带来新的动力,使两岸关系呈现出新的格局。

  牛军教授表示,今后两会制度化协商能够顺利推进、不断取得成果,是两岸民众的深切期待。但既然是协商谈判,就必定会有分歧,这就需要双方从两岸关系的大局出发,坚持既有共识,通过交流协商不断增进互信,累积共识,共创双赢。

  他说:“从两会协商的重启和两岸表现出的对于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的诚意和善意上看,两会商谈和两岸关系的光明前景值得人们期待。”

  (记者赵新兵、陈键兴)
 
编辑: 李丹     
 
 
中国台湾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