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以来外资企业的净裁员企业比例(净裁员率)又上升1.8个百分点,达到3.9%。2008年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的净裁员企业比例为5.3%,2009年以来的比例为5.2%,净裁员企业比例远远高于其他类型的企业。外商在华投资的比重和作用均下降,“外退”趋势明显。
●初始状况起点较低的民营企业有更强的增长倾向,现阶段外资“退却”为民营企业发挥后发优势提供了契机。
●有些民营企业化“危”为“机”,完成了自身的升级,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收购了国际品牌,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
一、全球金融危机已使中国外资的实力下降,“外退”趋势明显
自改革开放以来,外资对中国外向型经济的形成与发展作用重大,但2007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了中国国内原材料涨价、用工成本增加、人民币升值等,并对国际资本流动特别是外商直接投资(FD I)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从而对外资企业造成了严重冲击。具体表现为:
1 .外资企业投资减少。据联合国贸发会议数据显示,2008年全球FD I流入萎缩21%,跨境并购下降近28%。贸发会议还表示,始于2004年的国际投资增长周期已结束,随着全球衰退程度加深,FD I下降速度还将加快。据中国商务部统计,自2008年10月以来,中国实际使用外资已连续7个月下降。2008年12月,中国新批设立外资企业同比下降2 5 .7 8 %,实际使用外资同比下降5.73%。2009年1-4月,中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6 2 4 1家 , 同比下降3 4 .2 4 %, 实际使用外资同比下降20.98%。具体表现为:
一是制造业使用外资出现下滑趋势。2009年1-3月,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下降11 .5%。在长三角地区,自2008年10月以来,纺织行业外资新设户数、投资总额、注册资本和出资认缴降幅高达50%以上。
二是房地产业使用外资大幅削减。据国际地产投行及中介机构仲量联行发布的《2008年第四季度北京商业地产报告》显示,外资并购全年总额同比下降74%,2008年第四季度北京市场未出现任何外资收购案例。仅2008年上半年,长三角地区新设外资房地产企业116户,投资总额35.4亿元,注册资本25.3亿美元,认缴资本23 .5亿美元,同比分别减少55 .5%、44.6%、42.4%和39.4%。
三是零售业外企在华投资放缓。2007年沃尔玛在中国开店30家,2008年新设店铺不到15家。
四是金融业外企在华战略收缩。受危机冲击,金融类外资企业采取了财务紧缩、战略减持、套现甚至撤资等策略,自2008年10月以来,美国银行、高盛及瑞银等企业大幅出售其持有的中国金融机构股权,在短短三个月内减持总金额超过百亿美元。
2 .外资企业出现关闭、裁员或降薪现象。2008年以来外商在华企业注销、倒闭现象明显增加,以东莞为例,在2008年1-9月,外商投资企业关闭625家,占当地外商投资企业总数的4.2%。江苏省工商局《2008年上半年长三角地区外商投资企业发展情况分析》报告指出,2008年上半年共有4119家外资企业撤出了长三角市场,其中,注销企业1203户,吊销企业2906户,比2007年同期分别增长68.7%和81.7%。
在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对金融危机下中国出口企业的随机抽样调查中发现:在裁员或降薪方面,2009年以来外资企业“没有裁员但降低薪金”的比重为13.1%,比上年上升1.9个百分点。“小幅裁员”为15.6%,上升1.2个百分点。虽然2009年外资企业采取保持常态做法的比重为57%,比08年同期下降0.8个百分点,但与2008年相比,2009年以来外资企业的净裁员企业比例(净裁员率)又上升1 .8个百分点,达到3 .9%。2008年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的净裁员企业比例为5.3%,2009年以来的比例为5.2%,净裁员企业比例远远高于其他类型的企业。
3.外资企业在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下降。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呈现进出口降幅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一般贸易进出口不同程度下降、加工贸易降幅很大等特点。
上述迹象表明,外商在华投资的比重和作用均下降,“外退”趋势明显。我们一方面要充分重视外资作用;另一方面要将视野从努力吸引外资方面扩展到经济发展全局上来,发现民营企业这支填补外资“退却”的新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