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中国还将经历一个快速增长的十年,然后由飞奔变为慢跑……
英国《独立报》日前刊登经济问题资深专栏作家哈米什·麦克雷的一篇文章,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潜力正处于最佳状态。
文章说,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即便现在不是,再等几周,中国就会是了。人们大多懵懵懂懂地觉察到正在发生某一重大情况,即一种权力转移将改变我们有生之年的全球均势。它不那么剧烈,是因为这个过程是缓慢渐进的。
文章认为,存在一种合理的可能性,即不出20年,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根据投资银行高盛公司的估算,中国将在2027年前后超越美国。
长期阅读这些专栏文章的人都看得出这一主题。这一点看上去对于理解世界的变化非常重要、至关紧要,以至于一次又一次回归到这个问题上。高盛公司关于世界各大经济体的数据不仅反映出中国的崛起,而且显示印度排在第三位,但这些不过是经济数字。它们没有说明我们的生活将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影响。
文章告诫,为了说明我们必须对心态进行调整,举一个最近的例子,几年前,在全球利率走势问题上,我们把目光投向美联储,由它给出关于这一趋势的重要信号;如果美国的政策出现变动,我们就会跟进。但很快,信贷趋紧的信号不是来自美国,而是中国。中国的央行上调了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从而启动了中国以及其它地区的加息过程。我们对全球商品和能源价格取决于中国的需求已经习以为常,但如果说我们的政策也要受中国的影响,这种看法就令人相当难接受了。
作者认为,需要指出的一点是,中国的前进基本上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根据很多理由判断,中国前面的路恐怕是崎岖不平的。要理解正在发生的情况,必须回到一年半以前。当时正值北京奥运会期间,世界刚开始滑向衰退,但中国政府清醒地意识到在它当时的主要出口市场美国,需求开始疲软。于是,中国通过一系列措施,包括扩大放贷规模和庞大的财政刺激计划,将生产转向满足国内需求。相对国家的经济规模而言,中国人注入的需求比任何其它国家都多。建筑热潮加速,国内消费确实腾飞了。这就是中国为什么在去年超过了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许多人都看得出,中国当时需要做的是降低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度,但中国动作之快给人留下了太深的印象。
但现在,中国必须收紧政策。如今令人担忧的不是衰退而是过热。去年第四季度同比增长10.7%,12月份的工业生产同比增长18.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5%。即便是中国,这样的情况也是难以为继的。使增长率过渡到可持续的水平不会是件容易事,而眼下还难以“预测”这个问题会得到多好的控制。
文章说,我们还应认识到一个长期性问题:中国是否会成为下一个日本?1990年时,差不多人人都认为日本将成为20世纪90年代的主导性经济体。当时看上去,日本对付经济衰退比其它发达经济体都有效,还被树为英国应效仿的典范。当时,持相反看法的人寥寥无几,其中一人是比尔·埃莫特,此人当时在《经济学家》供职,他写了一本书,名为《太阳也会西沉》,其中详细论述了日本的受限之处。当然,正如大家现在所了解的,他是对的。
文章进一步分析,中国经济目前的状况与1990年时日本经济的状况有诸多相似之处,但两者也有许多重大不同。相似之处包括在保护主义的围墙后发展面向国内的生产,政府、银行和大企业之间的关系是管控式的,倾向于复制外国产品,压低货币币值以促进出口以及普遍追求民族主义经济目标。
但文章作者认为,两者的差异更大。其一是规模,尤其是人口数量。中国可以通过向本国人口出售商品来维持增长,这是日本当时做不到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也相当大。相对而言,中国目前相当于上世纪50年代时的日本,而不是90年代时的日本。中国仍然有庞大的剩余劳动力需要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实际上,由于中国能够把基本由别国实现的技术进步为自己所用,而且人口格局仍然有利,因此中国的发展潜力看上去正处于“最佳状态”。
因此,未来中国还将经历一个快速增长的十年,然后由飞奔变为慢跑。实现从爆炸到稳定状态的转变将是艰难的,但这种转变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到来。在此之前,中国将继续在多方面影响我们。其中一个方面是它对资源的需求。多年前一位资深银行家把中国比作一个饥肠辘辘的少年:人长得快的时候,食量就很大。但这个国家长大以后就不再需要这么多资源了。所以,中国现在在世界各地挖掘原料,但这个阶段早晚会结束。如果高盛公司的预测经证明接近事实的话,那么这个阶段要持续一段时间。所以,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将继续对资源构成压力。
文章最后说,西方不习惯自己的想法在这个世界上无足轻重。在英国,我们比以前更加清醒地意识到我们影响力的有限,但在美国,这一点刚刚开始显露。即便完全欢迎中国前进的人也不得不承认前景是艰难的。(于晓华编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