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家解读
 
 
台商对祖国大陆农业的投资与合作

  时间:2006-04-28 14:00    来源:     
 
 

    80 年代初 , 台商就开始对大陆农业领域进行投资。目前投资领域主要包括种植业、渔业水产、畜牧业、食品饮料及饲料加工、木竹等 , 投资项目累计超过 4000 个 , 投资金额达 20 多亿美元 , 分别约占台商对大陆投资项目与投资总额的 16% 与 11% 。当前在两岸入世的影响下 ,台商对大陆农业的投资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 , 投资区域也进一步扩大。 

  一、农业投资区域相对集中 

  台商对大陆农业投资地区相对集中 , 主要分布在福建、海南、山东、东北等地区。其中 , 福建是台商农业投资最旱 , 也是最多的地区。据报道 , 到 2001 年 3 月底 , 福建省引进台资农业企业 1300 多家 , 合同利用台资 16 亿美元。另据报道 , 到 2002 年 初 , 漳州市累计批准台资农业企业 616 个 , 总投资 10 亿美元 , 合同利用台资 9.8 亿美元 , 实际利用台资 5.35 亿美元 ;福州台资农业企业有 338 家 , 合同台资 3.23 亿美元 , 实际利用台资 2.4 亿美元 ;泉州批准台资农业企业 56 家 , 投资总额 3000 多万美元。 

  以上述三个城市合计计算 , 福建省三个主要城市台商农业企业 1010 家 , 合同台资 13.3 亿美元 , 实际利用台资 7.8 亿美元。 另外 , 到 2001 年底 , 福建漳蒲引进台资农企业 150 家 , 实际利用台资 2.6 亿美元。可以说 , 福建省是台商农业投资最集中、最具规模的地区。 

  海南省是台商另一投资重点地区 , 农业投资总额估计超过 2 亿美元 , 而且农业领域是台商投资最集中的地区。在 2000 年台商对海南省的投资中 , 台商在第一产业的投资项目与合同台资金额分别占了总投资项目与金额的 58% 与 67%, 显示热带农业是台商在海南投资重点。 其中利用海南省丰富的农业原料进行农产品加工是台资企业投资的一个重要特点 , 并形成“二区一线”的台资企业农产品加工的区域性发展格局。 

  “二区” 是指以海口市为中心及以饮料、糖果等加工生产为重点的北部加工区与以三亚市为中心及以水产品加工保鲜加工为重点的南部加工区 ; 

  “一线” 是指在安定、琼海、万宁、文昌、陵水等县市形成的海南岛东部的加工企业。海南台资企业农产品已形成系列名牌产品 , 逐渐打开了大陆内部市场。在 2000 年海南省优质农产品评比中 , 有 13 家台资企业 21 个农产品获省优质农产品奖。 在 2001 年初 , 海南台资企业农产品在北京举办海南无公害果蔬菜推介会 ,50 多吨印度枣、小番茄、番石榴、黑珍珠莲雾等产品热销。台商在海南省现代农业生产与经营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 
山东是我国农业大省 , 尤其是在外销创汇方面业绩突出 , 台商在山东省农业的投资也越来越多。目前虽没有看到在台商在山东农业领域的投资统计 , 但估计在 4 亿美元左右。 

  台商在山东农业方面的投资以种植、水产品与畜产品及其加工为主 , 并出现不少龙头企业 , 像台裕东公司与新竹罐头厂在山东荷泽地区合资建立的荷泽裕鲁食品工业公司 , 总投资达 800 万美元 , 目前已成为生产调味品、罐头食品、脱水蔬菜、油脂等农产品加工企业 , 也是山东省的创汇大户。 

  台湾统一企业在青岛已设立一家饲料公司 , 2002 年 11 月与日商及大陆企业合作签约 , 投资数十亿新台币 , 在青岛投资成立三统万福 ( 青岛 ) 公司 , 配合其在大陆饲料事业的资源与优势 , 进军大陆鸡肉市场 , 部分产品将外销日本。 

  台华食品公司投资额达 2400 万美元 , 是农业领域较大规模的投资。在烟台市 , 台商投资的农产品、水产品、食品及畜牧业等农业项目占台资企业总数的 30%, 其中在长岛县以渔业投资为主 , 在莱阳市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目前 , 烟台市有多家台商从事蔬菜加工外销 , 烟台冷冻蔬菜几乎全部出口 , 85% 销往日本 ,15% 销往欧美。 

  东北地区是台商农业领域投资的另一重要地区 , 台商主要是利用这里的粮食、大豆与农业原料、发展畜牧业、饲料加工与食用油生产 , 估计投资额在 1 亿美元以上。台湾知名的饲料与肉类加工企业大成长城公司于 1990 年前往东北投资设厂 , 在东北计有 7 家企业 , 现已合并为大成东北亚公司 , 员工达到 1 万多人 ,预计到 2005 年 , 大成东北亚公司将有 7 个肉鸡加工厂 , 每年屠宰肉鸡 2 亿只 , 生产饲料 200 万吨 , 将成为亚洲最大的农畜公司。 

  另外 , 台商在北京、天津、河北、河南、浙江、广东、广西、湖北、湖南、江西 , 甚至陕西、新疆等地均有农业方面的投资 , 只是规模不大 , 投资较为分散。 

  台商在农业领域的投资 , 多是农场式的大规模经营。据调查 , 员工在 200 人以上的企业占了 80% 以上。台资企业产品以外销与内销为主 , 回销台湾比例低。 据研究 ,1998 年 , 台商生产的农渔产品在大陆内销比例约占 66.7%, 外销到其他地区的占 33.3% ;在食品饮料方面 , 则绝大部分供内销 , 少部分回销台湾 ( 约占 6%), 外销较少。 

  二、两岸农业合作新模式 

  为推动两岸农业合作 , 发挥大陆不同地区农业资源优势与台商资金、技术与管理优势 ,1997 年起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农业部与外经贸部先后联合批准在福建省 ( 福州市、漳州市)、海南省、山东平度市、黑龙江多个县市与陕西杨凌等建立了 5 个“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开创了两岸农业合作的新模式。 

  福建省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是 1997 年由国家批准的第一个以促进海峡两岸农业经贸发展、扩大农业合作的试验区。 

  目前 , 该试验区包括了福州与漳州两个试验区 , 也是目前成效最好的试验区之一。 
福州试验区以发展优质高效农业为重点 , 即发展水果、蔬菜、花卉、粮食、食用菌、畜禽、水产、林竹等 8 大产业 , 建立了亚热带优质高效农业合作区、山地综合农业合作区、沿海渔业合作区、城乡观光农业合作区、海岛综合开发合作区与绿色食品生产合作区等 6 个合作基地。福州试验区在启动福清、闽侯、浪岐 3 个示范区的基础上 ,2001 年又新批罗源、连江与 晋安 3 个示范区。 

  漳州实验区以发展外向型农业为重点 , 主要包括发展粮食、水果、花卉、畜牧、林竹、食用菌、蔬菜与水产 8 大类产业 , 先后建立了农产良种引进隔离区、长桥农业园艺科技合作园区、南溪流域耕地综合开发合作区、东山湾水产养殖合作区、东山水产品加工贸易合作区及 云洞岩、三平观光休闲农业合作区等 8 个合作试验区。 

  到 2000 年 6 月 , 福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 , 台资农业企业 892 家 , 合同台资 11.86 亿美元 , 实际到资 7.16 亿美元。 

  山东平度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是 1999 年 3 月获准兴建。 该试验区以农副产品加工、种植、养殖为主 , 划分为七大合作生产区 , 即优质葡萄合作生产区、绿色食品花生合作生产区、名优水果合作生产区、名优花卉合作生产区、无公害蔬菜合作生产区、良种畜禽合作生产区 , 优质种子 ( 苗 ) 合作生产区。 另设有四大功能区 , 即鲁台农业科技信息交流中心 , 鲁台农副产品展销中心 , 农业高薪技术合作试验区与台资农副产品加工区。 

  到 2000 年底 , 平度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有台商投资农业企业 105 家 , 总投资 2.25 亿美元 , 合同台资 1.9 亿美元 , 实际利用台资 7081 万美元。其中台湾大华农业公司已租用了 8000 多亩土地 , 引进日本高级苹果与水梨等种植 , 产品大部分出口。 

  海南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是以唯一以全省为范围的试验区 , 于 1999 年初设立。海南省与台湾气候条件类似 , 是发展热带农业的最佳地区。台商投资已初步形成优良品种引进繁育场、热带水果开发区、热带花卉开发区、水产品养殖开发区、休闲农业开发区、农产品加工保鲜区、甘蔗种植区、蔬菜开发区等“一场七区”的雏形。 

  台资企业还形成十多个较大规模的制种育苗基地 , 如猪苗繁育基地、鱼苗繁育基地、无性繁殖兰花和单细胞培育香蕉苗基地、蔬菜种苗基地、西瓜及洋香瓜种子制种基地与芒果种苗基地等。台资农业企业已成为海南省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 在内销市场与外销创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黑龙江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 , 呈现点状分布 , 包括了哈尔滨市、牧丹江市、佳木斯市、大庆市与黑龙江农恳总局。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牲畜业与林业生产基地 , 正好是台湾缺乏的领域 , 为具备资金与技术优势的台商在此一地区开发提供了条件。 

  陕西杨凌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 , 2000 年批准 , 正式成立于 2001 年。杨凌是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 有雄厚的农业科研力量 , 在未来西部开发中对于促进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该试验区刚刚起步 , 需要充分利用杨凌的科研优势与西部开发机遇 , 以此开发区作为基地 , 加强两岸在西部农业领域的投资与合作。 

  三、农业技术交流与种源引进日益普遍 

  90 年代中期后 , 两岸农业学术交流发展十分迅速 , 有关海峡两岸农业领域的各种学术研讨会或交流会经常在海峡两岸举行 , 像“海峡两岸农产品商品化发展研讨会”、“海峡两岸农业合作与发展研讨会”等。另外 , 两岸在渔业人员劳务方面展开合作 , 台湾渔船雇用大量大陆劳工 , 解决了台湾渔船劳工不足的问题。 

  两岸在种源引进与交流方面起步甚早 ,70 年代就有台湾部分优良品种经第三地引进大陆。两岸政策开放后 , 随着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的发展 , 大陆从台湾引进的种源与优良品种范围与种类不断增加 , 同时台湾也逐渐从大陆引进种源。 

  据台湾方面统计 , 到目前 , 台湾自大陆引进优良作物种源累计为 386 个品种 , 林业 12 个品种 , 畜牧业 4 个品种 , 渔业 3 个品种 , 总计约 400 多种。 

  大陆从台湾引进的种源与优良品种更多。据福建省统计 , 福建省仅从台湾海关进口的试验性和商品性种植业良种累计达 600 多个 ,1300 多个品种。 

  另据报道 , 漳州市引进台湾农业良种为 500 多种 , 引进台湾先进的农业种、养、加工保鲜技术 50 多项 , 引进农业生产和加工设备 1500 多台 ( 套 ) 。台商逐渐将岛内许多优质水果移植福建裁种。 

  另外 , 海南省引进台湾优良农产品品种在 90 年代末就超过 500 种 , 海南台资农业企业每年繁育种植种子 1000 多公斤 , 苗木 1000 万株 , 水产类种苗 3 亿尾 , 家畜类 2 万头。目前海南省有台资企业各类种苗场 171 家 , 面积 9500 亩 , 已繁育成功并开始大面积推广的优质品种共有 64 类 142 个子类。 

  两岸在农业技术交流与合作方面 , 通过台商的投资与合作 , 大陆在植物组织培育、脱毒技术、工厂化育苗技术、速冻保鲜、包装技术、畜产品综合深加工、有机生物肥、生物防治技术等领域取得了较大进展。台湾许多先进的相关技术在大陆沿海地区得到应用与推广 , 促进 了当地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两岸农业科研合作也已起步。如清华大学与台湾红典生物技术公司合作进行生物科技开发与生产。 台湾“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黄檀溪博士与苏州应用藻类研究所李祥麟教授合作 , 经两年多的试验研究 , 初步掌握了冬虫夏草类植物的某些生物特性 , 在室内条件下完成了可行性试验 , 得出冬虫夏草有室内人工培育的可能性等等。 

  两岸农产品交流会与展销会不断增多。 1999 年开始的每年一次的漳州漳浦花卉博览园区已连续举办三届海峡两岸花卉展 , 每次都吸引海峡两岸与海外大批商人参加 , 成为两岸农业领域重要产品展销活动。山东省也在滩坊连续举办了多届鲁台农业交流洽谈会 , 促进了台商在山东农业领域的投资。 

  2000 年以来 , 台湾也积极到香港、上海等大城市参展 , 推销台湾的农产品。台湾农业部门计划把台湾的特色水果如芒果、莲雾、凤梨、荔枝、杨桃等打进大陆市场 , 其中首届台湾水果展示会于 2001 年 7 月在上海多家举行 , 这也是台湾首次在大陆举行农产品展示活动。 

  四、广阔的合作潜力与前景 

  加入 WTO 后 , 海峡两岸的农业合作与交流将进一步实现优势互补、 互利互惠与共同发展。 

  在农业资源方面 , 台湾土地资源有限 , 种植业以亚热带经济作物为主 , 畜牧业品种相对单一 , 原本丰富的渔业资源也日益枯竭 , 进一步开发的余地不大 ;大陆农业领域广泛 , 地域广阔 , 资源多样化 , 为走向衰退与面临入世竞争压力的台湾农业在大陆发展与两岸农业合作创造了条件。 

  在农业技术领域 , 台湾有许多实用的农业技术与优质品种 , 可望在入世后在大陆找到发挥作用的天地。大陆虽有较强的科研实力 , 有许多先进的农业高科技 , 如在杂交水稻育种、生物防治技术、生物基因研究、植物组织培养、卫星遥感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等 , 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低。 

  据农业部的资料 , 大陆每年取得 6000 多项农业科研成果 , 但农业技术成果转化低 , 约为 30% - 40%, 真正形成规模的不到 20%, 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入世后 , 若台湾当局对两岸农业合作的政策放宽 , 台湾农业企业可利用充足的资金与市场营销管理优势 , 转化大陆诸多农业科研成果 , 在海峡两岸进行推广 , 必将产生重大的经济效益 , 提高两岸农业现代化水平 , 提高两岸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在农业经营制度上 , 两岸有诸多共性。如均为小农经济制度 , 大型农场与企业只是发挥骨干与龙头带动作用。 打破小农经营制度 , 实现规模化经营 , 建立现代化农业生产与运销体系 , 农业由供给导向转向市场需求导向 , 是两岸农业共同发展方向。两岸有许多可借鉴的 地方 , 如台湾在农业金融制度、农业推广、土地经营方式 ( 共同经营班 , 代耕队 ) 、农产运销制度及农业社会化服务等方面 , 可望在入世后大环境变化的情况下逐渐在大陆推广。特别是面临失业的台湾农业技术人员 , 可在大陆农业领域找到新的发展天地。 

来源: 中国外经贸部 

编辑:木樨
 

 
编辑:system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