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3岁的台湾 “杰出农民”林茂盛,在岛内当了十几年的村长,卸任之后,来到福建开山种果。他乐呵呵地和记者谈着,非常满意地规划出自己后半生的“劳动生活”。
他的果园建于2002年7月,坐落在福州市罗源县松山镇莲花山前的吕洞村,距福州市区60多公里。200多亩的园区分设桃、李、梨、柠檬、柑桔、芭乐6个区域,栽种各类果树5000多棵。平时,林茂盛雇5名当地农友料理果园,大部分果树去年“试挂”,今年“小收”,明年“丰收”。他粗略估算,今年的卖果收入可达十几万元,果林间套种的农作物可收七八万元,而明年的收成则会翻番。
从村东头走去,一条水泥小道蜿蜒至园子中央的一座白色平顶颇具闽南风格的三合院,门口挂着“福州茂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牌子。客厅四面的墙上张贴着12幅台湾知名水果的放大照片,包括芒果、菠萝、番石榴等等,其中被视为珍贵品种的莲雾(又称“黑珍珠”),正是去年连战登陆时,赠送给胡锦涛等中央领导的台湾“极品水果”。林茂盛告知记者,这些品种有的已经在他的园里落地生根。
林茂盛仅仅是近年来大批“西进台农”中的一员。他们在把台湾品种引进大陆的同时,也带来了岛内的农业理念和营销模式,在福建的沿海和山区创造新天地,并提升当地的农业水平。
“我是台湾的杰出农民”
林茂盛的家在台湾台中县外埔乡永丰村,说他是岛内的“农民精英”,那是名副其实。
1984年,他是台湾的“十佳农民”,获全台湾玉米高产竞赛第一名。次年,他被评为台湾“十大杰出农民”。1987年,获台湾“植物保护技能竞赛”第二名,“农民干部稻米生产和稻田转作演讲”比赛第一名。1988年,他以“草根大使”的身份,代表台湾前往日本进行“农业技术交流交换”。
这个优秀的台湾农民从1990年开始担任永丰村的村长。台湾的村长不同于大陆的村主任,他们薪水不薄,但事务很多。林茂盛的月酬就达6万多新台币,每年还有一定额度的出国旅费补贴。
村长所有的工作就是服务,为村民“跑腿卖面子”,譬如谁家要办婚事了,他就要提前一个礼拜帮当事者派送请柬,想办法尽量多地邀请县乡的官员和社会名流前来参加婚宴,给新郎新娘“挣足面子”。同样的,若遇丧事,一听说谁家有人去世,林茂盛就要赶往死者家里,为其张罗殡仪之事。即使半夜三更,有夫妻吵架了,一个电话打来,他也要上门充当和事佬。他告知记者,曾有一回,连续14天的午餐晚饭都在村民家中轮着吃,因为红白喜事一家挨着一家。
多年来,林茂盛尽心尽责为民做事,加上他那温和的性格,以及对于农业生产的贡献,他在村里博得了民心,稳稳地赢得选票,连续三届12年出任村长,为他的家族在当地赢得了名望。
59岁那年,他届满卸任。此后,他虽有投资大果园的想法,可因台湾“地窄”伸不开手脚。他未曾料到,他的梦想会在福州成为现实。
那是1999年的冬天,林茂盛到福州看望一个香港朋友,顺便做些投资考察。晚宴时,巧遇福建省人事厅干部王耕田,王递上名片,林见名片上方写着“省人事厅引进外来新智力办公室”的字样,便脱口而出,说自己是台湾的“杰出农民”。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因为王耕田正在搜寻这样的人才,与林一番谈话之后,王耕田表态,要把他引见给自己的顶头上司。
时任省人事厅副厅长的陆志华,随即安排专门时间与林茂盛会面。福建方面正急需引进台湾农业人才,强化闽台的农业合作。而林茂盛此前经过实地观察,发现福建的种植条件与台湾极为相似,而且这里土地广阔,实为理想的果场之地。当时陪同的朋友还告诉他,福建已经中央批准,指定福州和漳州两地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并配套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于是,陆志华与林茂盛一拍即合。作为人才引进项目,人事厅及省市台办等部门表示全力支持林茂盛来闽“开山种果”。
次年年初,经陆志华推荐,林茂盛告别妻儿,只身和两名合股的朋友带着20多个水果良种和200多棵果苗,在福州市永泰县富泉乡投资兴建了一个50亩的果园。
然而对于这片园子,稳重的林茂盛只是投石问路而已。经营了两年之后,他觉得此地规模偏小,交通不便,便退出了股份。2002年7月,他单枪匹马来到罗源县松山镇,新辟200多亩山地,此回才是他真正出手的时候,他的“果园梦想”从此开始。
台商投资的“摸索成本”
新生活的开始并不如意。这个具有丰富种植经验的台湾农民,由于摸不准罗源山区的气候特性,他的首轮种植宣告失败。
“那是在第一年,我种下的1000多棵百香果、600多棵杨桃、2000多棵木瓜、700多棵番石榴,全都枯死。”这个毁灭性的开场残酷地打击了林茂盛的信心,“当时,我几乎崩溃。那些日子,我最怕自己在凌晨三四点醒来,果园的寂静瞬间让我感到一种孤独和无助。”
林茂盛很想叫家人过来帮忙,可家中妻儿各有事业,忙碌有成。而且林茂盛的“果园梦想”一开始就没有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家里人要他安享晚年,他却要去对岸“孤军奋战”。
原来,现实的情况与当初考察的结果有很大差异。罗源的气候冷热无常,而台湾的气温一年四季适宜果树生长,完全依赖于台湾的种植经验,加上品种的选择和培育方式不适合当地水土,所以才交了一笔“学费”。
冷静地总结教训之后,他更加注意因地制宜,他把台湾的经验与当地的实际相结合。熟悉了周边环境之后,他调整果树品种,并在果林间按季节不同套种玉米、大豆等农作物。现在,果园中100多亩香水梨、30多亩柠檬和柑桔、40多亩蜜桃、20多亩李子,长势正好。
平日,他与雇佣的农友一起料理果园。他还配备了几台割草机、耕土机和高压喷雾器等农具。此外,4只对他忠心耿耿的棕色狼狗,为他守家护园。历经4年的花落花开,林茂盛的果园已初具规模。
不过,林茂盛并没忘记他的教训。每当政府部门邀请他参加各种各样的座谈会议时,他总会不失时机地提醒政府官员,强调农业合作切不可违背“天时地利”,比如种柑桔的要介绍去闽南,种落叶果的要引导去闽东,政府方面不该为项目“抢人”,尽量减少台农在创业初期的“摸索成本”。
林茂盛对罗源县政府的关照心存感激。他告知记者,三四年来,由于果树生长周期的原因,前期投资较大,当地政府部门帮他解决了二三十万的资金问题。果园里的闭路电视是由县长吴聪先亲手拍板安装的,村里通往园子的水泥路是由县委书记徐铁骏现场办公解决的。林茂盛说,他的这片果园是当地和台农合作的最大项目,由此他也成了地方名人。
从去年开始,央视、港台及本省媒体接二连三地采访林茂盛,就在本刊记者走进他的果园之时,台湾东森电视台的记者刚刚离去。面对众多镜头,林茂盛显得很上镜,毫不怯场,随意穿件T恤短袖,从容而谈。他有几分得意地告知记者,年轻时,曾受聘于台湾中华电视台拍摄的连续剧《白牡丹》剧组,在剧中演饰一个富裕家族的管家。可在记者看来,真正让林茂盛有底气的还是他对专业的熟悉。
台湾农业的精髓尚未西进
种田种果,林茂盛口中不时称道的还是台湾的农业模式。
在他当村长的那些年份,他还亲自耕作了18亩水稻田。“但是,在台湾种田实在是简单之事。”他向记者介绍说,台湾农业的合作和中介组织非常健全和发达。在生产环节,就有“农会推广股”“农业改良场”“农业试验所”等等,他们会为你提供所需要的秧苗、肥料、农药、技术等等,一个电话就有人送上门来;在营销环节,则有“农产品产销班”帮助农民解决产品的销售问题。与“产销班”联系之后,你就不愁销路,他们会指导你如何对产品进行分级包装,何时发往哪个批发市场,然后,再分流到台北、高雄两个南北销售中心。
而现在,林茂盛必须样样靠自己。他告知记者,福建的农业协会大多无法向农户和农业企业提供技术、资本、通路、品牌和信息、战略支撑,因为大陆的农业服务组织尚未达到台湾的水准。他要自己去找劳力、买肥料、对付病虫害;采果之后,他要去跑超市、搞运输、批零兼营。现在,他已经成为福州鳌峰水果批发市场的常客。“在大陆搞农业,的确辛苦很多。”他感叹。
然而,林茂盛又不得不承认,在内地低廉的原料、劳力、土地及各项税赋优惠措施,以及广阔内销市场的吸引下,近年来大批的台商台农大举西进,纷纷前来内地投资。仅就福建一省,截至目前,全省累计批准台资农业项目1783个,合同利用台资21.6亿美元,占全国五大海峡农业合作实验区利用台资总量的70%以上。
对此,林茂盛的评判却是,“目前闽台农业的合作还处于起步阶段。”他的理由是,由于缺少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在两岸间穿针引线,大型台湾农业集团还未投资福建,很多在福建投资农业的台湾企业家都是半路出家,并未将台湾农业经验的精髓带到大陆。
“在农业组织的运作状态方面,祖国大陆与台湾差距较大,这给两地农业交流造成很大的困难,大陆目前还不能掌握台湾农业的特性和规律。在服务农民的过程中,台湾的农业合作社坚持利益平分和透明化原则,与农民合作,共同进军国际市场。这些成功经验,对于大陆而言,颇具借鉴意义。”
事实上,福建虽然出现了一批如超大等农业龙头企业,并且各地都在发展农产品协会等组织,但在集中度、经济能量、服务水平等方面与台湾成熟的农业合作组织相比,差距太大。
在福建积累了几年实践经验之后,林茂盛对问题分析得切中要害。
“小农户”的大前景
这番话老林不但对记者毫不隐讳,就连前些天在福建省省委书记卢展工深入罗源县调研闽台农业合作问题的座谈会上,他这个台湾“村官”,也照样实话实说,把脑中思考的“要害问题”向卢展工如数道来。卢书记听毕,与林茂盛谈起了自己对闽台农业融合双赢的看法。
会议结束后,卢书记在门外把他叫住,对他说:“你要好好地创业,我会抽空去看你的。”并交代一旁的省委副秘书长张广敏,到时要给林先生送幅“台湾农民创业园”的牌匾。
虽然自己是台湾岛内小有名气的“杰出农民”,但来福建创业,林茂盛常以“小农户”自称,能得到省委书记的鼓励,林明显感受到福建省对闽台农业合作的重视。
据福建省政府的规划,到2010年,福建省将新办闽台农业合作项目500个,实际利用台资4亿美元,并突出“良种的引进合作”、“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经营管理的经验借鉴”等三个重要内容,以推进闽台农业合作向“高层次、大规模”发展。
不仅如此,福建与其他省区相比,在吸引台农方面具有独特的“柔性优势”:闽台之间一水相连,两地血缘相亲,语言相通,习俗相同,气候相宜。
研究了这些宏观决策和人文背景,加上自己果园的“果情”,现在,林茂盛开始游说在保险公司工作的大儿子,希望他在两三年之内能够过来接管果园,并称这里“前景无量”。
因为与儿子“沟通甚好”,林茂盛的心情格外舒畅。他说,如今台湾水果零关税销入大陆市场,台湾水果的品牌效应正在“发酵”,从明年开始,他的果品也会贴上“茂盛农场,台湾品种”的标签,到时,销路一定更旺。
来自台湾的芊卉公司不仅让更多鲜花开在云南,也带动一部分花农奔向小康生活。更有意义的是,它的进入让关注中国三农问题的人们更清晰地看到,我们与现代农业的距离。钟岷源
来源:南风窗
编辑:芳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