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蓝皮书《中原经济区发展报告2011》在京发布
中原蓝皮书《中原经济区发展报告2011》在京发布
中原蓝皮书《中原经济区发展报告2011》在京发布
大河网3月9日北京讯(记者 刘静沙 文 郭俊华 图) 中原经济区从去年上半年破题,下半年热议,到今年正式被写进《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层面,堪称一个奇迹。然而,中原经济区的发展现状到底如何?未来应该实施什么样的发展战略?
今天上午,由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河南日报社、中国经济时报社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中原蓝皮书”《中原经济区发展报告2011》发布会在北京举行,将这些疑问一一解开。蓝色、厚重的“中原蓝皮书”《中原经济区发展报告2011》应用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围绕建设中原经济区这一主线,研究探讨了中原经济区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思路,提出了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思路和对策建议。该书由总报告、专题报告、地区报告三大部分组成,共42万字。
发布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一学术报告厅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王伟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分别致辞,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李克讲话,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中原经济区发展报告2011》主编刘怀廉做主题发言。数十名专家、学者和媒体记者参加了发布会。
中原蓝皮书指出:
中原经济区将形成“一极、两带、两翼”发展格局
蓝皮书指出,在功能定位方面,中原经济区将建成“五个基地”,即全国粮食生产基地、全国重要的农产品加工基地、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三个实验区”,即全国综合性交通枢纽和现代流通体系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统筹城乡发展实验区、文化旅游创新实验区。
而在空间布局上,中原经济区将形成“一极、两带、两翼”发展格局。以中原城市群为核心,以陇海经济带和京广经济带为支撑,以东部农业、农产品加工和西部能源原材料和装备制造业为两翼。
中原经济区在六大经济区中处于什么位置?
经济规模排名第二 人均排名倒数第一
中原经济区的发展现状如何?在全国各大经济区中处于什么位置?“中原蓝皮书”《中原经济区发展报告2011》给出了明确答案。
蓝皮书指出,从综合竞争力、人均社会发展水平等角度将中原经济区、长三角地区、江苏沿海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珠三角地区、成渝经济区六大经济区进行综合比较发现:
从人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看,珠三角地区排第一(得分1.954),远远高于长三角地区(得分0.105)、海峡西岸经济区、成渝经济区,中原经济区排最后(得分-0.711)。
从经济规模上看,长三角排名第一(1.776),中原经济区排名第二(0.273),成渝经济区第三(-0.058),珠三角地区第四(-0.356),海西经济区第五,江苏沿海地区第六。
从综合竞争力看,中原经济区排第三(-25.95),远远低于珠三角(85.23)和长三角(67.53),略高于海西经济区(-28.41),高于第五、第六的成渝经济区和江苏沿海地区。
蓝皮书由此分析认为,中原经济区在保证经济规模的同时,最需要做的是提高人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综合竞争力。
河南与毗邻省份临界地区发展水平如何?
44个临界县(市),人均GDP高于河南的有4个
从行政区划看,与河南省毗邻的省份有安徽、山东、河北、山西和湖北6个省,临界地区包括20个省辖市,44个县(市)。报告选用2008年的数据,对比分析了临界地区的发展水平。
从数据对对比分析结果看,与河南省毗邻的20个省辖市中,有13个省辖市的人均GDP低于河南省临界地区,7个省辖市高于河南省,这7个邻省临界省辖市中,四项指标均高于河南省临界地区的只有山东省的泰安、济宁、聊城3个城市,其中泰安和济宁2市济南-青岛城市圈的腹地,不属于中原经济区的范围。其他4个临界直辖市与河南省临界地区相比指标有高有低,水平差距不明显,处于同一发展阶段。从44个临界县(市)层面看,人均GDP高于河南省临界的邻省县份只有4个,占1/10,其中3个是上述山东3市所辖县份。
报告说,这说明以河南为主体、跨行政区的区域经济体,是一个客观现实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