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湖南的科技

  时间:2008-11-14 17:32    来源:     
 
 

    新中国成立50年来,湖南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全省科技工作者励精图治,奋力拼搏,科技事业出现了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可喜局面。

  科技资源日益丰富。科技人才是构成科技资源的主要因素之一。全省已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14.5万人。其中自然科学研究人员93.5万人,全省目前有在湘两院院士16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科技专家1488人。据科技部统计, 我省科技人力资源在全国列第14位。我省的科研与开发机构门类也日趋齐全,建国初期全省仅有省农业改进所、地质调查所和矿产化验所三个独立科研机构。改革开放初期的70年代末期, 全省有中央在湘和省属科研机构67个。  至1998年底有地市以上独立科研与开发机构196个,其中自然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181个。非独立科研机构中,高等学校办科研与开发机构179个,大中企业办科研开发机构443个,形成了一支较强的科研开发队伍。

  科技成果层出不穷。50年来全省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2.4万项,其中改革开放20年来取得科技成果1.9万项。涌现了一批居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如两系法杂交水稻(小麦、高梁),克隆神经性耳聋基因,银河Ⅰ、Ⅱ、Ⅲ巨型计算机,年产千万吨露天矿成套设备,湘云鲫(鲤),直燃吸收式溴化锂冷温水机,C/C复合材料刹车片,自旋式电火花线切割机床等,有432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我省还是一个专利大省,全省累计专利申请量3.3万件,授专利权1.6万件,两项指标均居全国第8位。技术市场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金桥”,80年代初起全省技术市场兴起以来,全省技术合同累计成交金额101亿元,居全国前10位。

  科技兴农成就斐然。水稻生产10年一个台阶,连跳5个台阶。50年代,由单季稻技术向双季稻技术跨越。60年代,由高杆稻作技术向矮杆稻作技术跨越。70年代,由常规稻技术向杂交水稻技术跨越。80年代,由数量型稻作技术向效益型稻作技术跨越。90年代,由传统农业技术向现代农业生物技术跨越。农业科技成果不断涌现,据不完全统计,1980年至1997年,共取得科研成果1700多项,其中获得国家级奖励50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品8项,在农作物育种技术、种养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科技成果,促进了主要农产品连续增产和农民收入的大幅增加。

  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我省高新技术产业起步于80年代末期,十年来,从无到小,由小至大,发展十分迅猛。1998年,全省共实现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304.6亿元,创利税35亿元。据科技部综合评价,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居全国第10位。长沙、株洲两个国家级高新区与湘潭、岳阳、衡阳省级开发区各具特色,已建成为我省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1998年,长沙高新区技工贸总收入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10亿元。

  科技创先工作成效显著。我省创建科技工作先进县(市、区)活动始终走在全国前列。目前,全省共有长沙、株洲、岳阳三个城市,48个县(市、区)荣获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单位称号,总量居全国第4位,还有118人次被授予“全国科教兴市、兴县先进个人”称号。

  民营科技异军突起。1984年3月,全省第一家民办科技机构----长沙中兴产品研究所在长沙宣布成立,拉开了全省民办科技企业发展的帷幕。15年来,全省民营科技企业蓬勃发展,已成为我省经济增长格局中的一个“亮点”。据统计,全省民营科技企业目前已达到2211家,从业人员2.8万人,年技工贸总收入达80多万亿元,其中远大、三一、创智、长海等9家年产值超亿元。

  科技投入稳步增长。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以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日益深入人心,使各级政府依法增加了对科技的投入。1998年全省省级财政科技拨款1.92亿元,比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的2000多万元增长了8倍。省政府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于1997年和1998年拔出两批共2000万元专款,用于支持我省高科技产业百亿示范工程。1999年,省政府又拿出3亿元,建立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促进全省高技术产业大发展。目前,3亿元引导资金项目已经启动。

  科技法制建设逐步完善。科技法制建设是国家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科技法制建设、推进科技进步是依法治国、科教兴国的客观需要。建国以来特别是80年代以来,经省人大常委会、省人民政府批准的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共40余件,其中省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颁布实施的地方法规共9件,即《湖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议》、《湖南省技术市场管理条例》、《湖南省专利工作条例》、《湖南省科学技术成果推广条例》、《湖南省民营科技企业管理条例》、《湖南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条例》等,将全省科技工作逐步纳入了法制轨道,依法兴科的地方法规体系基本形成。

  科技体制改革稳步前进。封闭科研体制被打破,科技经济紧密结合的新机制正在形成。到目前为止,全省有200余家科研机构走了“小科研、高技术、大产业”的新路,牵头组建企业集团50多个,科研生产联合体25000多家,创办科技企业800多家。全省85%以上的科技人员进入了经济建设主战场。目前,全省196个地市级以上科研机构中,已有52个科研机构进入大中型企业(集团)或整体转制为科技企业,32个科研机构与企业有固定形式的联合,18个科研机构领办或承包了中小型企业。省化工研究院创办的海利高技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成为我省上市的第一家高科技股份公司,近年来依托高新技术,不断开发新产品,还通过资产重组,兼并了省内外的5家企业。    国际科技合作步伐加快。1978年以前,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科技合作几乎处于空白,与外国政府间科技合作与交流主要是在第三世界和苏联、东欧国家进行。随着党的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我省逐步打开省门,让世界了解湖南科技,让湖南科技走向世界。到1998年底,我省与外国政府间科技合作交流的国家和地区达60多个,执行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86个。派往国外进行科技考察、合作研究共2422批5455人,邀请来湘进行科技交流的国外科技专家1795批3963人。合作领域也由一般技术拓展到高新技术领域。

  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科技进步对我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1978年的17%上升到41%,其中农业由19%上升到43%,工业由15%上升到38%。据科技部统计评估,1997年,我省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综合评价居全国第13位,其中,每亿元投资新增GDP居全国第3位。1997年,我省科技综合实力居全国第14位,比1996年前进了4位。

    重大课题的研究与开发

 根据国家科技部有关精神,深入贯彻实施科教兴湘战略,紧紧围绕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以经济工作的热点、难点作为切入点,攻克了一批提高产业技术水平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加强了单项技术的集成和工程化研究,满足了来自技术改造产业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等方面的要求,为增加经济增长中的技术含量,提高全省的整体科技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全省高新技术发展及其产业化、重点领域传统产业的改造,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做出了积极的贡献。1998年,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关于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决定》,并投入3亿元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建立联动机制,保证重大攻关项目的实施

   近几年来,湖南省在组织实施国家级重大科技项目和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时,坚持采用联合推动机制。

   以重大项目为结合点,以资本运作为手段,推动产学研结合,加快成果转化基地的建设

  产学研结合, 是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的有效形式。在重点攻关项目实施中,我们引入市场机制,以攻关项目为结合点,以经济杠杆调节各方利益,以资本运作为手段,在自愿互利原则下,结合成科研-生产-经营-服务的经济实体。产、学、研共同出资,科研方技术入股,实行统一领导,并在组织、规划、计划及人、财、物、产、供、销等方面统一协调管理,按股份合作制的运作方式,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如湖南省承担的国家“863”计划中试项目“湘云鲫、鲤长沙中试基地”、“怀化两系法杂交稻中试基地”和“连续化带状泡沫镍研究与开发”等都是以项目为结合点,按股份合作制运作,各方分别以资金、技术和其他有形资产作为股本分配股权,用经济手段来实现产学研的结合,共担风险,共享利益。探索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项目实施的新机制,为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起到了保证和加速的作用。如“湘云鲫、鲤长沙中试基地”项目,采取了湖南省生物研究所占25%的技术股与长沙市黎托乡联营,由于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已顺利完成一、二期工程现已推广到全国20个省市试养,均获成功,效果良好,经济效益显著,国家科技部生物技术工程开发中心在长沙市主持召开了应用推广工作会议。湘潭“高档有机颜料产业化”中试基地由于项目进展好,目前瑞士汽巴公司已投资了328万元与湘潭化工研究设计院合资经营、联合开发。“国家南方农药创制中心湖南基地”建设项目,开始就注重该项目的实施带动作用,通过组织省内企业与基地联营、租赁,使几家较大的农药生产企业从亏损走上了盈利,实现了产品和效益的良性循环。这些企业的发展壮大,又反过来为基地建设创造了更好的实施环境,从而支持了基地建设目标的实现。“杜仲纯粉和绿原酸制备工艺”中试基地,已建成一条年产50吨纯粉和筹建年产2吨绿原酸中试生产线,杜仲纯粉和绿酸的年产值达1000余万元,成为我省林化产品科学研究与开发试验示范基地。“国家高效磨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科技部组建后第一个被批准列入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计划的项目。该中心将成为我国高效磨削科研开发基地,目前已有国内骨干企业和研究院所等10多家单位出资入股,共同发起以该“中心”为主体组建长沙海捷有限责任公司,这将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组建方式提供一种新的模式。

  突出重点, 加大集成,联合推动科技成果工程化、产业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加速科技与经济相结合,就是要根据市场需求和结构变化,集中有限资金,突出重点,加大集成,抓紧一批重点攻关项目的产业化,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科技工作的显示度。如:重大农业攻关项目“水稻大面积示范工程”,先后取得了“三熟制两季稻区超高产栽培水稻虫害综合治理技术研究”等10多项国内、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筛选出一批生育期短、生态适应性和抗逆性强、抗病虫害的水稻新品种,初步形成水稻抗旱、抗涝减灾技术体系。“早籼稻品质改良工程”、“防洪减灾工程综合治理关键技术研究”等被列为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实行首席科学家课题负责制,充分发挥首席科学家的“旗帜”效应,以新的运行机制,集中全省的科技优势,提高了研究、开发的效率和项目的起点、水平。“准高速列车和高级轿车磨擦材料”现已建成50万片规模的中试线。“数控高速曲轴磨床技术研究”已纳入国家三十万辆轿车配套工程。“彩色可视电话产业化研究”已达到实用化程度,帧速达每秒15帧,被列为国家计委重点建设项目。“连续化带状泡沫镍”是“九五”国家重中之重项目-“镍氢电池产业化开发”所需的关键原材料,被列为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已建成一条连续化试生产线,产品性能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产业化前景很好。

  通过重大项目的工程化、产业化,我省现已初步培育成了四大支柱产业,它们是:以国防科大银河系列计算机、湖南计算机厂的终端产品、创智集团软件产品、常德华南学仪器厂的可视电话等为龙头的电子信息技术产业;以中南工大粉末冶金产品、长沙矿冶研究院超硬材料、省新技术开发局泡沫镍等为龙头的新材料技术产业;以国家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中心两系法杂交稻、湖南师大湘云(鲤)、湖南医科大学的生物医药产品等为龙头的生物技术产业;以远大智能化中央空调、郴工建筑机械、中联混凝土泵等为龙头的机电一体化工程机械产业。这些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

   围绕重大科技难题,面向社会招标,建立科技攻关新机制。

  这几年,我们选择有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前景的生产难题试行面向社会公开招标。

  主要做法:一是项目来自生产实践,必须是制约企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 二是经费安排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的投入方式,企业和科委按2:1出资,使企业真正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把政府行为与企业行为结合起来,增强了企业的责任感。三是实行投标方与招标方联合攻关,攻关成果共享,所获利益共占。四是实行公开招标,打破部门、系统、地区的分割,以公开竞争为前提,充分体现“公正、公平、公开”和择优的原则,增加了计划管理的透明度。从而,引来了大投入,吸引了高智能,解决了一批阻碍我省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生产技术难题,使科技难题招标工作在机制上发生了新的变化,既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又解决了科研攻关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还能有效地引导企业依靠科技进步,参与市场竞争。如湖南宝山铅锌银矿西部难选铅锌混合矿石提高回收率技术攻关项目, 一年多来经中南工业大学现场攻关,已达到招标要求,每吨原矿可增效益33元,按10万吨设计规模,全年可新增效益330多万元。湖南金裕竹木制品有限公司的“马尾松板枋材脱脂保色新工艺研究”项目投标经费为100万元,现已取得很大进展,已在我省的永州和邵阳建了两条生产线,预计年新增产值7100万元,年利税可达到2900万元。株洲硬质合金厂“优质超细W粉、WC粉及其初始原料工业化制备技术研究”项目,投标经费为90万元,通过中南工大和株洲硬质合金厂的联合攻关,各项技术指标达到合同要求, 每生产1吨钨粉,可多赢利1067万元。

    构建技术创新体系,促进湖南省经济跨越式发展

  近两年,湖南省着重在三个层次上,加强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

  发挥高等院校和重点科研院所的科研优势,强化技术创新源头的建设。 我省现有国家级和部属重点实验室8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4个。为更好地组织湖南省科研力量,有重点地跟踪国内外高新技术发展动态,提高湖南省发展高新技术的起点,多出人才、多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正在组建信息科学联合研究中心、生物工程技术联合研究中心、新材料技术联合研究中心、光机电技术联合研究中心。“联合研究中心”主要目的是发挥现有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作用,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化,实行部省共建,以争取国家更多的支持。

  省级重点实验室采取“统一规划,突出重点,优化结构,科学布局”的原则,组织专家评估,引入竞争机制,优胜劣汰,滚动发展。同时,编制“建设指南”,引导产学研结合共建,引导科研与本省经济发展相结合。湖南省科委以政策和攻关计划项目为导向在高等院校建立的7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998年共承担科研课题78项,其中国家级25项,共获得省部级奖励13项。培养在读博士生22人,博士后3人,硕士生33人,为本单位、本领域作出较大的成绩。

  实施“人才工程”,强化技术创新队伍的建设。

  在增量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湖南省启动了旨在加强基础研究、培养人才的“跨世纪人才工程”。设立了院士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和省中青年专家基金。通过“跨世纪人才工程”,培养了95名学术、技术带头人,207名学术、技术带头后备人选,国家和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66名和258名,1548名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为了加强在湘院士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湘院士的群体智慧和作用,于1998年6月成立了湖南省院士联谊会,在全国科技界引起了较大反响。

  推进企业技术创新,逐步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

  今年,湖南省首批在华升工贸、湘泉集团、正虹集团、华天集团等资本运作情况较好、有一定科研开发基础的大中型企业组建以主体产品系列开发的工程技术中心。运用股份制、租赁制等市场机制,以产权为纽带,利用国家级、省级科研开发基地,或采用松散型、会员制,上联高校院所,委托项目研究,下带行业企业,转化扩散技术成果;或采用紧密型,由企业将技术中心直接设在高校院所,一企一校(所),一企多校(所)联合组建企业技术中心,实现优势互补。

    适应科技工作形势新变化,建立新型科技计划管理体制

  在总结前几年科技攻关项目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科技工作形势的新变化,湖南省科委从今年起对科技计划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使其与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相适应,与知识经济、科技创新相适应,与科技经济紧密结合相适应。新的科技计划管理体制的基本原则是:

  集中统一,综合集成。 将科技计划统一纳入全省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计划之中,在农业、工业、社会发展诸方面,按行业产业化的思路选择安排计划项目,使科研攻关与产业开发一体化。根据科技和经济发展的要求,集中力量办大事,握紧拳头保重点,集中力量统一编制科技计划,综合项目、人才、资源、资金优势,集中配套进行科研攻关与产业开发,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有效结合,出大成果,出效益,出人才。

  突出重点,优化配置。 按全省科技经济发展的总要求,确定重点发展领域,编制领域发展计划指南。根据领域科研攻关和产业开发的要求,突出重大项目,优化科技资源的配置。重大科技项目立项与管理采取评估、评审、招标和首席科学家制度。经费实行按项目动态配置,改变按计划类别配置经费的办法,根据项目情况安排项目经费。集中资金选择安排全局性、关键性、方向性、能形成产业的重大科技项目,确保重大项目高效运行。

  动态管理,滚动发展。 按科技发展自身规律与有效管理原则,编制各科技发展领域的中长期规划,根据规划编制领域科技发展指南,再根据指南编制各层次的项目计划(年度计划)。中长期规划一般5-10年,领域发展计划指南一般3-5年,层次计划每年编制一次,分步实施,滚动发展。在计划实施过程中审计、监察等处室实行跟踪监督,并根据计划执行情况,进行计划调整,优胜劣汰,扶优扶强。

  三职分离,高效运行。 将重大科技项目的立项、实施、监督三项职能分开,强调科技部门的监督职能部门、综合计划部门和职能处室三者之间,相互配合、 相互支持,齐抓共管。 综合计划部门和监督职能部门事前介入、事中跟踪、事后检查、全程监督,建立高效、共管、监督的科技计划运行机制。

  按照以上基本原则,今年湖南省科委已确定在农业和高新技术方面共安排实施50个重大项目。每个项目的支持经费不低于30万元。
普及科技知识

  80年代以来,湖南的科普工作得到迅速恢复和全面发展,适应全球新科技革命日新月异,我国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新形势,全省科普系统团结和动员全省科技工作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促进湖南科学技术的繁荣和发展,促进科学技术的普及与推广,促进科学技术人才的成长与提高,促进科学技术与经济的结合,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大力开展城乡科学技术普及工作,为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充分发挥科技群团的独特优势,采取群众化、社会化的工作方法,在科技普及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扶植农村科技示范户,发展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研究会),创办多种模式的科普示范培训基地和科普服务实体,对全省农村党员、基层干部广泛进行农函大等实用技术培训;持续深入开展厂矿企业科技人员“讲理想、比贡献”竞赛,加强对广大青少年的科技教育;组织“科技兴湘宣传周”等大型科技宣传活动;兴办《湖南科技报》、《科学晚报》、《第二课堂》等在全国有影响的科普报刊;组织实施全省农村科普计划,创建“科普文明乡镇、村”和科普竞赛。

  加强科协组织和阵地建设。全省科协组织网络体系日益健全、完善,省、市(地、州)县3级科协不断巩固加强;拥有省级学会124个,地市级学会659个,县级学会2048个,各级学会会员77.2万名;高校科协14个,企业科协408多个,乡镇科协2080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研究会)2000余个,各级科技示范户38.7万户,科普示范培训基地和科普服务实体498个,地市县农函大分校108所;各级普遍建立了科技咨询等服务机构和专门网络;郴州市科技馆、湖南省科协科学会堂、岳阳市科技馆等大型科技活动阵地相继落成投入使用。经过20年来的开拓发展,作为全省自然科学学术交流的主渠道、科普工作的主力军、国际民间科技交往的主要代表和全省科技工作者之家,科协已逐步成为形象鲜明、作用显著、活跃在科教兴湘各个领域的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

 (湖南省政府门户网)

 
编辑:李典典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