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8、……2、1、0,点火,起飞。”11月1日5时58分,随着神舟八号火箭的成功发射,我们北京飞控前方6人报道组的工作暂告一段落,一直忙碌紧张的心也暂时可以放下。而北京飞控中心的工作人员,他们的忙碌才刚刚开始。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又叫航天城,从字面理解我们知道,这里是负责航天器飞行的控制中心,好比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火箭在发射成功后,控制、变轨等多个操作都是由这里完成。作为记者,我有幸能够亲眼见到这一过程。事实上,神八发射报道是我第三次走进飞控的指挥大厅,与前两次的嫦娥二号和天宫一号发射一样,火箭在发射成功后,这里承担者后期更重要的任务。
每一次进入飞行控制大厅,一路上的安静都还是会让我惊讶。在这里,除了大厅里工作人员的指令,音响里偶尔有各地的呼叫联络,很少能听到交谈声,这与我之前想象的大厅一路繁忙的景象大相径庭。
此前在采访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主任朱民才时曾听说,一般卫星在飞行期间一共要经历多种不同的飞行模式,飞控中心对卫星的控制指令多达几千条!原以为像这样繁多需要细心的工作,现场工作气氛肯定比较紧张,操作指令众多也会使大厅变得太过“热闹”,事实似乎截然相反。
在这里,从每一位在岗位上的工作人员的身上,你可以感受到的不仅是严谨认真、尽职尽责,在每一个个体和和个体之间,似乎有一种东西将他们联结。那个联结,叫做--团队默契。
是的,就是它,经由无数次与队友的配合、协作而最终形成的默契,它让这一切都井然有序。
甚至,在和我们打交道最多、为媒体提供服务的两位女干事身上,我也感受了到它的力量。
每一次的任务报道,几十家媒体和我们提出的需求形形色色,不一而足,而她俩却总是忙而不乱,事无巨细,张罗妥当。奇怪的是,只经过简短的磨合,媒体似乎也感受到了这种力量,各自报道有条不紊。难怪媒体会被称为航天报道的第八大系统。
以我们人民网这次的报道为例,文字播报、视频主持、摄影摄像、新闻编发、速录校对、后期剪辑、技术保障、导播协调……多媒体时代的网络媒体报道,仅仅6人配置的天宫/神八报道北京飞控中心小组亦已悍然成军。从天宫发射报道时更多的兴奋紧张,经过磨合、总结和一次次方案细化,神八发射报道时的我们更多了几分沉着和专注--每一个队员都更加清楚自己应该做什么,也更清楚自己可以给队友提供什么样的帮助,默契滋生,成果更丰。
从10月31日晚上十点,我们踏着夜色出发,到11月1日凌晨六点多神八成功飞入太空,我们通过指尖与镜头,和人民网的网友又一次共同见证中国航天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在天宫和神八两次总共不到24小时的报道期间,我们播发的消息近百条,视频专访近十人,文字直播数千字……
感谢北京飞控台前幕后团队,感谢航天人!
让我们共同期待应对几十小时后首次“太空之吻”时刻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