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飞行五步走:经历寻的、接近和平移靠拢三个阶段,神舟八号飞船自主导航控制到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接触,自主控制飞行过程约需两个半小时15分钟内完成捕获、缓冲、拉近和锁紧四个过程,最终形成组合体由天宫一号负责组合体飞控,组合体飞行12天左右择机进行第二次交会对接继续飞行2天后,两飞行器分离。神八返回舱返回。
皓月,塔架,火箭……今天凌晨1点,发射塔架前灯火通明,航天专家们正紧张忙碌。这是多么熟悉的场景,9月29日,天宫一号正是从这里起航。而今天早晨5点58分,神舟八号也将冲天而起,去追寻它们的“太空之约”。
专家说,这就像在太空中“穿针引线”,上面一根“针”,地面发射一根“线”上去穿过“针孔”,技术难度、精度均极高。这是第一次“零窗口发射”,发射时间精确到“秒级”。这是一次崭新的腾飞,发射场117项技术状态的变化,21天测试发射流程优化……所有的积淀与创新,都将在4个多小时后,随着神舟八号的腾空而起,去冲击中国航天的新标杆。
天宫一号调姿迎候近百种预案应对风险
昨晚,神舟八号的发射进入倒计时,而天宫一号已经调姿迎候。
在昨日上午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武平表示,天宫一号入轨后,分别于飞行第4圈和13圈进行了变轨,进入到高度为354公里的近圆轨道;完成了平台在轨测试,特别对交会测量设备、对接机构性能以及停控、倒飞等功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天宫一号平台运行稳定,设备工作正常,各项功能和性能满足交会对接任务要求。近日,天宫一号又进行了轨道控制和调相控制,现已完成调相和轨道圆化,进入高度为343公里的交会对接轨道,转为倒飞状态,等待与神舟八号的交会对接……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表示,交会和对接是最大难点:首先,为了使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处于同一个轨道面,火箭发射入轨的精度要求比过去提高了三到五倍;第二,交会过程对测量、控制提出很高的要求,不仅要保证“看得见、找得到”的精度,还要充分利用航天器轨道特点寻找能量消耗最少、最优化的控制算法;第三,两个航天器靠近后能不能“接得上”,从接触、捕获、缓冲到最终对接上,对接机构是难点。实际上,到这一步,神舟八号的使命才完成了一半,之后的组合体控制、飞船分离和返回同样不容易。
据了解,从国际上已经进行的交会对接任务看,曾发生过飞行器相撞的事故。武平透露,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采取多种措施应对风险:一是确保飞行产品高质量,不带任何疑点发射;二是以最为关键的自主控制系统和对接机构为重点,进行了大量的地面仿真与试验验证;三是针对交会对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故障,制定了近百种故障预案,并进行了反复的合练演练。此外,针对不同类型的故障,设计了各种安全模式,以应对预案外的故障。比如为防止两飞行器碰撞,设计了飞船撤退和撤离两种安全模式。
长征2号F遥八技术更新150多项
昨日上午10点30分,发射神舟八号飞船的长征2号F遥八运载火箭加注燃料剂,下午1点开始氧化剂加注,晚上7点加注全部完成,晚上9点58分进入发射负8小时发射状态,等待今晨5点58分准时发射……
据了解,相对于长征2号F遥七运载火箭,长征2号F遥八运载火箭的技术更新多达150多项。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副总设计师张智介绍:“第一是提高了运载能力,多加了推进剂。第二,提高了火箭的入轨精度。第三是火箭的可靠性的提高。目前火箭还是由10个分系统组成,绝大部分都进行了旨在提高可靠性的改进。”
曾经7次送神舟飞船上天的长征2号F火箭一直享有“神箭”的美誉,也是目前中国所有运载火箭中起飞质量最大、长度最长的火箭,运载能力在8吨以上。此次执行发射任务的长征2号F遥八运载火箭全长约58米,起飞质量约497吨,运载能力为8.13吨。
由于神舟八号完全按照载人的标准设计,因此,与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长征2号FT1火箭相比,遥八增加了逃逸塔,并在控制系统中增加了逃逸装置。张智介绍说,如果在起飞前900秒到起飞后160秒时间段内,火箭的倾倒角度达到6度,逃逸系统可以拽着轨道舱和返回舱与火箭分离,并降落在安全地带,帮助飞船上的航天员脱离险境。张智说:“增加了逃逸相关的各种系统,整流罩上加了很多东西都是为逃逸使用的。另外在控制系统中也增加了逃逸装置。也有故障检测处理系统,在T1的时候只有检测系统,只看火箭有没有问题,但是这次装上了处理部分,一旦发现有问题可以对故障进行处理,指示逃逸,并执行逃逸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