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酒泉9月28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按计划,“天宫一号”本周发射后,将发射神舟八号飞船与它进行交会对接。对于中国载人航天事业来说,这不仅是今年各项任务的重中之重,而且是关系未来发展的一件大事。中央台记者近日专访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请他详细解读即将发射的“天宫一号”和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未来前景。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资料图)
今年54岁的周建平是个快人快语的湖南汉子。他曾经长期从事航天技术教学和航天科研工作。
作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对即将发射升空的天宫一号情有独钟。
记者:天宫一号就像航天员的家一样。能不能介绍一下,航天员的这个家里都有什么样的装修布置?
周建平:天宫一号为两舱结构,前面是一个比较大的密封舱,外部直径是3.35米,里面是经过装修的,布置完设备以后,中间有一个通道,是航天员运动、工作和生活的场所。这个通道准确的尺寸应该是2米高、1米多宽,长度是4米多长。
记者:长方体的空间?
周建平:主体是的,但两端各有一节椎段。
记者:这个“家”里有些什么“家具”布置?
周建平:四壁都是机柜!里面全都是设备,有操作台,仪表板,也有照明设备,也有生活要用的,比如就餐要用的这些东西,还布置了航天员休息的小舱室。总的来说要比飞船宽敞多了。因为人要呆一段时间,伸展不开会很不舒服的。我们为航天员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可以完全伸展开的空间,可以保证他们生活、工作和运动的基本需要。
记者:有人说,是因为运载火箭运载能力的限制,所以让天宫一号设计的尺寸也受到了限制,你怎么看?
周建平:这个确实是。长征2号F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在目前这个轨道就是8吨多的能力,这样难度就会大一些,因为你还要实现一个太空实验室的功能,要能够支持人的生活、工作,支持科学试验,给设计人员带来了更强的约束,约束带来的就是难度。但是,科研人员做得很不错,在这么一个规模上,能够实现载人的、可以长期运行两年的空间平台。更强的约束,也是更大的挑战,显示了科研工作者更强的能力。作为一个载人的空间设施,保证人比较舒适的基本生活、工作条件,是实现了。
记者:我们下一步要设计更大的火箭,才能满足更大的需求?
周建平:对,我们今后发射空间站将是一个20多吨运载能力的长征5号运载火箭,空间站的舱段与国际空间站单一舱段的规模相比都是差不多的。
周建平表示,之所以要利用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试验交会对接技术,就是为了下一步建造空间站。
周建平:我们搞交会对接就是为空间站做准备的。交会对接能力是为空间站提供补给的前提。你不能实现交会对接,就补给不上。我们神舟七号出舱活动,也是空间站的建造和维修要具备的基本能力。
空间站是很复杂的航天器,我们现在初步计划,空间站有三个舱段,要运行十年的寿命,技术上的挑战是很大的。所以,在空间站之前我们还要有一个空间实验室阶段,用于验证这些关键技术。之后,我们将首先发射空间站的核心舱,它负责空间站的控制、供电,包括环境控制、生命保障、数据管理等等,作为一个控制中枢,管理整个空间站,然后我们将发射两个实验舱,最后构成一个T字形的构型。三个舱前后还可以各对接一艘飞船。
除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之外,这次交会对接任务还涉及神舟八号飞船、天链1号中继卫星等一系列新技术、新设备。周建平给出了详细解读:
记者:神舟八号和载人飞船的状态有多大区别?
周建平:没什么区别。我们就是因为慎重原则,要做一次无人的飞行验证,但是它的载人能力,包括飞行状态,都是一样的。
记者:现在的对接机构有没有国际标准?
周建平:国际上现在搞对接机构的就三家,美国、俄罗斯和中国,各执行的是各的标准。因为这是一个非常精细的东西。包括测量、传感器,包括运动机构,现在没有统一的国际标准。有些国家试图形成一个大家都能认可的国际标准,但这还是在刚刚开始的过程中。
记者:以后神舟飞船有可能去和国际空间站对接吗?
周建平:现在还没有这样的计划! (记者梁永春 王璐 李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