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发轫院士
“天宫一号”发射前夕,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技术顾问戚发轫院士接受本报专访——
从“神舟”到“天宫”
我国天宫一号/神舟八号空间交会对接任务计划即将实施。率先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随后发射神舟八号无人飞船进行交会对接。从飞船载人上天到建立空间实验室乃至空间站,是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发展目标的不同阶段。目前,我们已完成第一步,正迈出第二步。
从“神舟”到“天宫”,从飞船到空间实验室,戚发轫院士向您讲述中国载人航天的纵深跨越。
搞载人航天——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人类不会永远躺在摇篮里
记者:中国为什么要搞载人航天?
戚发轫:中国航天领域主要分三个部分,就是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
当年我们第一颗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时,正是苏美两国搞载人航天竞赛,竞争很激烈。在我国具备进入太空能力之后,当时也考虑要搞载人航天。1971年4月中央同意搞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叫714工程。那时候的飞船名字叫“曙光一号”。但确实面临许多技术难题,我们久攻不下。
原因在于,我们的科技水平、工业水平和财力物力都达不到要求。因此当时周恩来总理就讲,我们不跟苏美两个大国搞载人航天比赛,我们先把地球上的事情搞好,就是搞应用卫星,它能够解决天气预报、通信等老百姓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于是在1975年,714工程下马。现在看起来,这正是中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走了一条正确的航天发展道路。我当时也从搞飞船的队伍中转到搞通信卫星的队伍中。
记者:在1992年,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又重新起步了?
戚发轫:到1986年,中国已发射不少卫星,同时国家经济状况也有发展,而世界高新技术发展很快。当时,王淦昌、王大珩、杨嘉墀、陈芳允4位老科学家联名提出发展高技术建议,说整个世界发展形势很快,我们中国也具备一定条件,要着手搞新的技术。
我现在还记得其中有四句话:第一,谁能够准确判断当前的发展动向,谁就能在竞争当中占优势;第二,高新技术是花钱买不来的;第三,要想取得成果,是要花时间花力气的;第四,只有通过这样大的工程,才能凝聚人才,锻炼人才。邓小平同志看到这封信,就批示要立即执行不得延缓,要搞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也就是863计划。载人航天工程就是其中一个大的项目。
从那时起成立载人航天项目专家组,论证了5年多,最后得出结论:中国是一个大国,根据世界发展的动向,一定要得搞载人,而且要马上搞,马上做准备,否则的话我们就跟不上了。并且还论证决定搞载人航天从飞船起步,要搞飞船要做什么准备。
1992年9月21日,中央正式决定搞载人航天工程,并确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载人飞船阶段。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空间实验室阶段。在第一艘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后,先发射一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突破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补加技术和再生式生保技术,最终建成一个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空间站阶段。建造载人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