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4月19日,前苏联用“质子号”火箭将世界上第一座空间站“礼炮1号”送入了地球轨道,从此载人太空飞行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在这一领域,作为轨道空间站建设的先驱俄罗斯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在中国即将发射“天宫一号”之际,本台驻驻俄罗斯记者专访了俄罗斯宇航专家,分享空间站发射和建设的经验。
古柳京是莫斯科航天纪念博物馆的一名资深宇航专家。自从2003年中国实现了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之后,古柳京就一直关注着中国在这个领域的进展,而即将升空的“天宫一号”让他联想起了40年前苏联发射第一个空间站时的情形:“当然,发射空间站的工作进行的很不容易。第一批宇航员甚至没能够登上空间站,因为当时飞船和空间站没能够完全对接。但是第二批宇航员完成了对接任务。这可以说是为人类空间站建设开创了一个历史先河。”
古柳京认为,“天宫一号”的发射绝不是空间站建设最难的环节,实现和飞船的成功对接才是关键所在。他说:“为了建设空间站必须保证能够掌握准确的对接技术。没有空间站和飞船的对接,宇航员在空间站里的工作就无从谈起。要知道当时的苏联在这方面走过了艰难的道路。因此中国建设空间站的首要任务就是实现成功对接。”
众所周知,宇航员一旦离开地球进入空间站工作,就会面临着各种危险状况。对此,古柳京自豪的表示,无论是在曾经超龄服役15年之久的“和平号”空间站上,还是已经运转了10余年的国际空间站上,极端突发情况仍旧只停留在理论上,至今没有发生过重大事故,从而影响或中断空间站的运行。
“宇航员们在飞行前都会接受应对各种突发情况的训练,比如某个零件出现故障、电脑程序失控、甚至发生火灾等等。为此宇航员在升空前必须通过严格的考试。此外,空间站还有救援飞船随时待命,一旦出现极端危险情况可以保证宇航员们乘坐该飞船同空间站分离后返回地球。”
从前苏联的“礼炮”号空间站,到“和平号”空间站,再到现役的美、俄主导,多国参与的国际空间站,多位宇航员在太空中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在谈到人类建设空间站的意义时,古柳京形象的把轨道空间站称作宇航员在太空的“家”。他说:“50年前当加加林第一个飞上太空时,我们就明白,飞船在太空中不可能停留太久的时间,主要是因为它的体积很小。而轨道空间站则不同,它是一个真正的‘家’。飞船可以来往于这里,宇航员们可以在这里工作、生活、甚至休闲放松。”
从1961年第一个宇航员加加林升空到1971年成功发射“礼炮1号”轨道空间站,前苏联一共用了10年的时间。古柳京认为,如果“天宫一号”顺利发射升空,意味着中国在前人的基础上走得更快。他说:“中国即将发射‘天宫一号’,可以说是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中国在2003年实现了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如果发射空间站成功的话,那么中国人仅用了8年就完成了这样的发展过程,这无疑是一大进步。”(盛晶晶、燕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