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天宫一号”发射日期的临近,中国载人航天科技的发展再次吸引了世界的目光。美国唯一的华裔空间站站长焦立中在接受本台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发展迅速,他希望国际空间站能尽早把中国纳入其中,这样国际空间站和中国的发展能实现双赢。
焦立中在国际航天界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作为美国第三位华裔宇航员,他创造了多项纪录:第一个在太空行走的华裔宇航员,国际空间站的首位也是截至目前唯一的华裔站长,第一位从太空投票选举总统的宇航员。在15年的宇航员生涯中,焦立中共完成了6次太空行走,并于2004年至2005年进驻他参与建造的国际空间站担任站长,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华裔空间站站长。焦立中在空间站和一名俄罗斯宇航员一起工作了6个半月,是在太空居住时间最久的美国宇航员之一。
回忆起在空间站工作的时光,焦立中说那些日子仍历历在目。焦立中说:“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和地面控制中心开电话会议。实际上,整个工作计划是在升空前就详细制定好的,精确到秒,所以每天的工作内容很明确。晚上结束工作之后,我们向地面汇报。我们睡觉的时候,地面控制中心依据具体情况作出及时调整,第二天早晨就有调整过的工作计划了。”
焦立中在空间站的工作和生活紧凑而繁忙。他说每天大约要工作12个小时,除了对空间站进行日常维护之外,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做科学试验。焦立中说:“在空间站最有收获的工作就是开展科学研究、做试验,因为这些试验是无法在其他地方完成的。”
焦立中不仅是宇航员,更拥有扎实的科学研究背景。1987年,焦立中获得博士学位后,先后进入美国赫氏公司和利弗莫尔劳伦斯国家实验所工作,参与研制太空复合材料。1990年初,他经过不懈努力,最终从2500多名候选者中脱颖而出,进入美国航空航天局受训,如愿以偿成为一名宇航员。对于焦立中而言,在空间站工作是他的宇航员和科学家梦想的完美结合。焦立中说:“我们在空间站做的试验主要是研究太空生物制药,研究太空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人类如果要登上火星,要解决的最大难题就是人体适应性问题。”
焦立中用“兄弟”来形容他在国际空间站的同事,他说和这名俄罗斯宇航员在工作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并一直持续至今。但焦立中有个遗憾,就是国际空间站至今没有中国宇航员。
9月初,焦立中在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网站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让中国成为国际空间站的新伙伴”。在文章中焦立中指出,俄罗斯一枚运载物资到国际空间站的“联盟”号火箭在8月下旬发射升空失败,这让人忧心忡忡,因为俄罗斯“联盟”号系列火箭是美国航天飞机退役之后唯一可以搭载宇航员赴空间站的飞行器。焦立中认为,现在中国是除俄罗斯之外唯一有载人航天能力的国家,国际空间站应该抓住机会,使中国成为新的伙伴。焦立中说:“我个人认为让中国加入国际空间站项目是正确的选择。通过与俄罗斯的合作,我们已经证明这种合作的效果是非常积极的。我认为应该让中国也参与到国际空间站、乃至今后的太空探索项目中。中国的‘神舟’系列飞船可以成为另一个运送宇航员上空间站的工具。这对中国和空间站来说将会是双赢的。”
焦立中说,美国载人航天计划委员会曾出台一份报告指出,国际空间站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有效的国际合作,而且这种国际合作应该继续拓展,吸纳航天技术迅速发展的新成员。焦立中认为,不论中国是否研发自己的空间站,国际空间站都应该向中国敞开大门,这样可以使国际空间站更加名副其实。对中国而言,如果与国际空间站合作,中国将可以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焦立中说:“‘天宫一号’对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来说意义重大,因为这可以使中国的航天器具备交会对接的能力,这是未来空间站建设的重要基础。我所看到的中国的航天技术是很先进的,中国缺乏的是实战经验,毕竟中国在八年内只进行了三次太空飞行。中国航天人随着太空飞行的增加,将积累很多经验。”
出生于美国的焦立中一直关注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并和中国航天界同行建立了友谊。他说今年10月将访问中国,和中国同行们交流。焦立中说:“当然我想了解有关‘天宫一号’的情况,中国载人航天未来的计划等等,但主要是看望朋友,一些中国的宇航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