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之吻”掌控者平均年龄31岁

时间:2011-09-28 14:24   来源:《新闻晨报》

  北京飞控中心指挥大厅,是天宫一号发射后天地沟通的唯一纽带。 晨报特派记者 杨育才 现场图片 

  明天晚上,备受瞩目的天宫一号即将从酒泉发射升空,在太空中静候“神八”的到来,完成中国航天史上的首次“天宫之吻”。升空后的天宫一号与“神八”将通过唯一的一条天地纽带和地面沟通,这就是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天宫一号和“神八”的交会对接,也将由北京飞控中心指挥完成。 

  在世界三大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当中,北京飞控中心是最年轻的;同样的,在北京飞控中心挑大梁的,也是世界上最为年轻一群航天人。 

  今天将最后一次全区合练 

  从北京市区驱车向西北行驶约半个小时,就能抵达北京航天城。我国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工程的“神经中枢”——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就坐落在航天城的中央。 

  沿着航天城内的一条主干道两旁,已经挂起了大红的中国结,以及“夺取交会对接认为全面胜利”的标语。 

  走进飞控中心的指挥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正前方一块20多米长、约3米高的LED大屏幕,屏幕下方,是四排共计90多个显示工作台。天宫一号发射升空并和火箭分离之后,其飞行控制的指挥棒就将完全由飞控中心接管。 

  北京航天飞控中心主任、交会对接任务测控通信指挥部指挥长陈宏敏昨天下午告诉晨报记者,北京飞控中心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大本营,无论是布阵在三大洋的“远望”号航天远洋测量船,还是遍布全球的路基测控站,包括地球同步轨道上的天基测控中继卫星,所有构成全球测控网的上述基站,其指令都要从飞控中心发出,各基站接收的所有数据,也都要汇集到飞控中心。一旦出现意外,应急决策也在飞控中心产生。 

  关于航天飞控中心的作用,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曾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飞船是大风筝,飞控中心就是线。 

  飞控中心软件室工程师于天一,负责天宫一号升空后的遥控指令输入。他在接受晨报记者采访时透露,和“神七”等飞船的飞控相比,交会对接的飞行控制更具有挑战性。“交会对接需要同时遥控两个飞行器,对接不能有丝毫偏差,对精确度和安全性的要求前所未有。” 

  今天上午,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还将进行天宫一号发射前的最后一次全区合练。 

  中国飞控“80后”挑大梁 

  “目前国际上能够对载人航天器进行飞行控制的航天中心,只有美国休斯敦航天飞控中心、俄罗斯莫斯科飞控中心,以及北京飞控中心。”昨天下午,北京航天飞控中心主任陈宏敏介绍说,1996年组建的北京飞控中心,在世界三大飞控中心中是最年轻的。 

  不仅如此,在这座世界最年轻的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里挑大梁的,也是世界上最年轻的一群航天人。 

  于天一,飞控中心软件室工程师,1980年生;乔宗涛,飞控中心指挥大厅总调度,1982年生;张宇,飞控中心轨道室工程师,1979年生。 

  昨天下午,接受晨报记者采访的上述三位飞控中心工程师,平均年龄只有31岁。这一年龄,也正是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工作人员的平均年龄。 

  对于航天人的年轻化,飞控中心党委书记刘清华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在执行此次交会对接任务的科技干部中,一线操作岗位几乎都是“80后”挑大梁,和欧美的同行相比,基本上要年轻15岁左右。 

  于天一还告诉记者,他参加的首次飞控任务,是2002年12月底的神舟四号发射。那一年,他才22岁。8年后的今天,于天一笑称自己在飞控中心“算年纪大的”。 

  心理辅导为一线人员减压 

  “每一条飞控指令,发送前都需要非常慎重,发送不及时或者错误,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毕竟,国外有过这样的先例和教训。”于天一告诉记者,关键指令发送前都需要复核,“那时全身的神经都绷得紧紧的。” 

  为缓解飞控一线人员的压力,北京飞控中心还通过心理辅导训练调节大家的情绪。 

  “请大家闭上眼睛,深呼吸、放轻松,思想进入到最让你感到压力大的那件事中……”在一次心理辅导训练上,辅导老师引导一线技术人员调节情绪,缓解压力。中心还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组织专业人员成立心理辅导小组、特邀心理专家开办辅导讲座,对一线近700名官兵进行了心理测试、开辟《天地家园》网络专栏,为参试人员解疑释惑。 

  北京飞控中心人力资源教育部长熊卫平告诉记者,近年来,飞控中心处于重大科研试验任务密集期、“多任务”关键期,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前所未有,一线技术人员面临的压力也可想而知。 

  在中心每逢重大科研试验任务前,都会召开“千人宣誓大会”、签发动员令、颁发岗位任命书、“战前誓师会”,鼓舞参试斗志、激发战斗豪情。 (晨报特派记者 杨育才 通讯员 谢波) 

编辑:郭莹莹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