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简称“苏”,位于长江三角洲的核心区域,长江横穿东西,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具有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江苏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性气候带,光热水资源丰富,寒暑变化显著,四季分明,光热条件兼有南北之长,境内平原辽阔,河川交错,水网密布,素有“鱼米之乡”之美誉。江苏既是经济大省,也是农业大省。全省共有耕地面积473.05万公顷,其中水田约占60%,旱地约占40%;海岸线长约1000公里,沿海滩涂面积65万多公顷,占大陆滩涂面积的25%。2008年,全省一产增加值达2100.1亿元,占大陆6.2%;农民人均纯收入7357元,实际增长12.1%。
江苏农作物种类丰富,主要农作物有40多种,以“一年两熟”的种植制度为主。粮食作物有水稻、小麦、大麦、玉米、大豆、甘薯等;经济作物有棉花、油菜、蔬菜、瓜果、水果、茶叶、芝麻、烟叶、麻类等。2008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为526.7万公顷,总产量为3175.5万吨;棉花面积30万公顷,总产量32.6万吨;油料面积56.7万公顷,总产量150.3万吨,其中油菜籽112.8万吨。全省园艺作物面积184.73万公顷,总产值640亿元。蔬菜种植面积146.67万公顷,产量4000万吨,是全省第一大经济作物;花木10.33万公顷;茶园2.93万公顷,茶叶产量1.6万吨;果园24.8万公顷,水果产量(含瓜果类)677.4万吨;蚕茧总产量9.7万吨。
江苏畜牧业是典型农区畜牧业。养猪业在全省畜牧业生产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草食畜禽增长较快,特种畜禽养殖逐步走向区域化、产业化。2008年全省肉类总产量325.7万吨,禽蛋产量172.10万吨,牛奶产量63万吨。生猪存栏1716.23万头,出栏2630.9万头;肉羊存栏410.69万只,出栏649.36万只;鸡、鸭、鹅等家禽存栏3.08亿只,出栏6.82亿只。
江苏是大陆重要的渔业生产基地。全省主要淡水鱼生产品种有鲤、鲫、鳊、河鳗、鳜鱼等20~30种,草鱼、青鱼、鲢鱼是市场供应的大宗鱼类。此外,还有太湖珍珠、银鱼以及长江的鲥鱼、阳澄湖螃蟹、洪泽湖虾等名贵水产品;同时,江苏省海水养殖的鲳鱼、对虾、文蛤、鳗鱼、条斑紫菜等也驰名海内外。
江苏属平原农区林业,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是“绿色江苏”建设的重要任务和目标。至2008年底,森林面积185.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8.1%,全年实现林业产值937亿元,其中杨树等板纸一体化580亿元。
江苏省农业的持续发展,一方面,为全省经济发展打下了基础,以农产品为原料的纺织工业以及食品饮料工业、造纸和纸制品工业、皮革毛皮制造工业、饲料工业等农产品加工业是全省工业的支柱产业之一;另一方面,也为大陆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江苏省以其仅占1%的国土面积及3.9%的耕地,生产了占大陆6%以上的粮食、4.4%的棉花、5.1%的油料、4.5%的肉类、8.7%的水产品。
江苏省农业的持续发展,除得益于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外,一方面,健全的农业支持服务体系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关键因素。江苏已初步建立并形成了农业教育体系、技术推广服务体系、良种繁育体系、畜牧畜医服务体系、农机化服务体系,在农民生产技术、加工与流通等方面的支持服务一直居大陆领先地位。
全省现有3所涉农本科院校、5所农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3所高等农业职业学校、73所县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48个农业科学研究所。同时,全省还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2600个、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2910家、土地股份合作社680家;另一方面,产业化经营、区域集聚发展是全省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支撑。目前,江苏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已超过4900多家,其中国家级43家,省级250家。全省还建有各类农业科技园区1660个、外向型农业示范区5个、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2个、台湾农民创业园2个、苏台农业合作示范区1个;另外,江苏农业生产发展也是全省实施改革开放的结果。
江苏农业参与国际分工较早,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苏农业以更加积极的姿态,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优化农业投资环境,大力引进境外资本、先进技术、管理和人才,强化农业对外科技与信息交流,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加快农产品出口,全面推进农国际化和现代化进程。
截至2008年末,全省累计吸引外商投资农业项目5000多个,来自82个国家与地区的客商在江苏投入资本80多亿美元。其中2008年,实际利用外资13.32亿美元,新批项目290个,增资89个。2008年,全年农产品进出口总额80.74亿美元,其中出口19.79亿美元,居大陆第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