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福建省漳州市食用菌类产业发展情况

时间:2010-11-16 18:32   来源:官方网站

  漳州市地处台湾海峡西岸、福建省南部,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光、水、气等诸条件非常适宜食用菌种植,是块不可多得的发展食用菌的宝地。漳州食用菌种植历史悠久,技术力量雄厚,漳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食用菌生产,立足本市气候、技术优势,引进台湾墙体式等栽培模式,坚持以绿色、生态、无公害生产为原则,积极稳妥发展双孢蘑菇、白背木耳生产,大力发展珍稀菌类和反季节菇类生产,实现工厂化周年生产。漳州食用菌生产现有双孢蘑菇,白背木耳、草菇、秀珍菇、杏鲍菇、大杯蕈等20余种,主要分布在龙海、南靖、长泰、芗城、龙文、诏安、平和、华安等县(市、区),其中双孢蘑菇产量及其罐头制品出口量全国第一,白背木耳、大杯蕈产量世界第一,杏鲍菇等珍稀菇类的工厂化栽培技术居世界领先水平。据统计,2009年全市食用菌鲜品总产量33.6万吨,产值15.2亿元,分别比增3.09%和5.6%,其产量占世界的1.6%,占全国的5%,占全省的23%;全市食用菌罐头、盐渍蘑菇、速冻蘑菇总产量39.8万吨,产值33.83亿元,其中出口总量17.8万吨,创汇2.2亿美元;全市食用菌机械1.2万台,产值达1亿元,产量占全国30%。综上所述,全市食用菌产业总产值达50.03亿元,全市食用菌鲜品及其加工品总产量占全国同类总产值的20%,出口量占全国45%,其中白背木耳、双孢蘑菇及其罐头制品出口量占全国90%和80%,食用菌种植及加工从业人员达到36万人。食用菌工厂化栽培及其加工业,成为农民发家致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好途径。漳州还成功举办第三届中国蘑菇节,中国轻工联合会、中国罐头工业协会在开幕式上授予漳州“中国罐头之都”称号,食用菌产业发展为漳州进一步打造“中国食品之都”品牌奠定坚实基础。

  一、政府高度重视。漳州市委、市政府明确将食用菌作为一个独立产业来抓,依托漳州市食用菌产业协调工作小组(成员单位由农办、农业局、发改委组成)和以食用菌企业、菇农及加工业为主体的食用菌产业协会和罐头食品商会,加强食用菌产业化工作;以漳州市农科所为主体,加快建设漳州市食用菌菌种研发中心,推动菌种提纯培育;理顺食用菌龙头企业与农发行等金融机构的银企关系,支持漳州市食用菌产业发展担保公司开展业务活动;漳州还与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中国罐头工业协会、福建省食用菌学会共同主办第三届中国蘑菇节。第三届中国蘑菇节在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取得圆满成功,取得可喜成效,业已成为在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深入实施的背景下,起点更高,形式更活,内容更丰富,特色更鲜明,富有国际影响力的农业专业博览会,从而为进一步推进漳州食用菌产业向更高层面、更宽领域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抓好基地建设。漳州食用菌生产,经历了从遍地开花到相对集中,从家庭种植走上产业化生产这么一个过程。从基地方面看,蘑菇生产比较集中在龙海和长泰。龙海角美镇靠西部的14个行政村,蘑菇和草菇种植面积达800万平方米,产量8.6万吨,产值3.2亿元,其产量约占全市食用菌总量的25%。而珍稀菇类主要集中在环市区半径十公里的龙海市九湖镇、南靖县靖城镇和龙文、芗城两区的城郊。从生产规模看,规模小的不断被淘汰,而规模种植的正处在上升阶段。以龙海为例,2009年蘑菇种植面积在1000—2000平方米的有2030户,2000平方米以上的农户有129户。就珍稀菇类而言,2009年全市年产珍稀食用菌1000吨以上的企业有6家,500—1000吨的有12家,100—500吨的有35家。基地建设的发展,推动规模效应,全市双孢蘑菇栽培面积达1000万平方米,年产鲜菇12万吨,年产值5亿元;白背木耳1.5亿袋,年产干白背木耳1万吨,年产值2亿元,珍稀菇2.2亿袋,年产鲜菇6.6万吨,年产值4.4亿元;杏鲍菇年产1.8万吨,年产值1.8亿元。

  三、积极开拓市场。漳州已经形成世界性的蘑菇罐头、盐渍、烘干产品和白背木耳干品市场及物流集散地。此外,漳州珍稀菇类菌包已经销往美国、日本,受到客户好评。韩国、新加坡等国的客商也来人或邀请漳州菇农到其国考察,初步达成菌包供销意向。汽车主要由云霄县123车队承运,每日定时发往深圳、广州、东莞、香港等地;飞机主要由厦门宏鑫空运有限公司承办,发往沈阳、西安、成都、昆明等地;火车主要发往南昌、杭州、上海、北京等地。漳州食用菌鲜品及加工品,经由它们再销往其他城市乃至国外。漳州已初步形成食用菌“货销天下”的良好市场局面。在第三届中国蘑菇节期间,漳州食用菌及其罐头食品加工企业与国内外客商在本届盛会期间签订销售合同(含意向)人民币达到20.1亿元,其中食用菌销售合同1.5亿元,罐头食品产季销售合同(含意向)18.6亿元,从而达到“既能走出去,也能请进来,不出家门也能做大生意”的效果。

  四、积极打造品牌。漳州珍稀食用菌和蘑菇罐头,目前已有嘉田木耳开发公司的白背木耳、紫山集团和绿宝公司的蘑菇罐头被省政府授于名牌产品。嘉田公司的白背木耳、秀珍菇、杏鲍菇、大杯蕈、鲍鱼菇、大白口蘑等6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双认证,“吉田”牌白背木耳获漳州市知名商标。九湖食用菌研究所获得GAP认证,其“天珍”牌产品已经完成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评。其他的食用菌生产企业现已处于前景看好的品牌萌芽阶段。 

  五、抓好漳台菌业合作。漳州食用菌经过多年发展,台湾菌业界人士也十分看好漳州食用菌资源和发展环境。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台商带食用菌生产技术、资金、设备和市场订单到漳州投资办厂,进一步促进了漳州市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现有集倡、福源、申福、天绿、金兰、绿雅等台资食用菌生产企业6家,总投资近2000万美元。现在,漳州依托产业发展和对台合作优势,着手规划“漳州闽台农业合作食用菌产业园区”。

  六、产业链群配套。漳州食用菌加工能力大,有蘑菇罐头厂52家、速冻蘑菇厂26家、烘干厂10家、盐渍厂218家。服务配套完善,漳州食用菌所需原料有一批专门公司在营销,搭建菇房大棚有专门施工队伍,食用菌机械有专门厂家生产,产品销售有一支营销队伍。值得一提的是芗城区兴宝和黑宝二家食用菌机械厂所生产的搅拌机、装袋机、装瓶机、接种机、洗耳机、切丝机、切片机、菇床等机械设备,且其产品40%销往全国及欧美,是全国闻名的食用菌机械厂。

  七、生产方式先进。漳州食用菌经过40年的摸爬滚打,锤炼出一非常食用菌专家队伍。他们中既有吴淑珍、林光华等厦门大学生物系毕业和其它院校培养出来的专家,也有杨加金、涂改临等一批自成才的专业人士,还有市农科所的技术骨干。40年的食用菌历程,造就了数以千计熟练的技术员队伍。更值得一提的是,闽台蕈业合作也为漳州培养造就了一批珍稀食用菌的技术员队伍。漳州市的技术力量,为我国南菇北移做出了杰出贡献,饮誉我国食用菌界,出现了哪里有蘑菇生产,哪里就有漳州技术员的身影。目前,漳州市食用菌生产方式有三种:一是人工季节性栽培蘑菇、草菇等;二是主要依靠人工,辅以部分机械进行季节性栽培白背木耳、平菇、鲍鱼菇等;三是半机械化、工厂化、墙体式、温控、周年性栽培袖珍菇、金针菇、杏鲍菇等珍稀食用菌。第一、二种方式量大,第三种方式正处在发展时期,代表着未来农业工业化发展趋势。漳州现有嘉田、成发、天珍菇业等25家食用菌企业进入工业化生产,种植面积15万平方米,日产54吨,年产1.92万吨,漳州同时也成为全国食用菌生产工厂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编辑:马迪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