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漳台农业合作和实验区建设情况

时间:2010-11-16 18:31   来源:官方网站

  漳州与台湾“五缘”关系紧密,农业生态环境、以及气候、地貌、海洋环境和渔业资源、农产品结构和作物生长节律等与台湾基本相同,一直以来是全国对台农业合作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漳州在海峡两岸农业合作交流的大潮中迅速崛起,奋力走在前列,并形成了六个全国“第一”:

 

  一是创办了全国第一家台资农业企业。1980年7月,台商张诏光先生以港资的名义在我市诏安县创办“诏正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这是国内第一家有注册登记的台资农业企业。

 

  二是创办了全国“第一大”投资规模台资农业企业。1993年,台商李瑞河先生回到其故乡漳浦县投资创办“天福集团”,至今在我市总投资已超过1亿美元,去年上缴税收1.5亿元,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和福建省品牌农业金奖企业,在全国各地设立了1000多家茶叶直销连锁店,形成了全国规模最大的集茶叶种植、加工、茶食品系列开发、销售、观光休闲、文化传承、学术研究、教育娱乐等于一体的茶文化“大观园”。

 

  三是建立了全国第一个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1997年7月,漳州被国务院台办、农业部和原国家外经贸部联合批准为全国首批的2个“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之一,实验区设立以来,全市共批办台资农业项目652个,合同利用台资11.67亿美元,实际到资6.92亿美元,有力地推动了漳台农业合作的发展。

 

  四是搭建了全国第一个两岸农业经贸合作平台。1999年元月18日,由省政府主办、漳州市政府承办的第一届“海峡两岸(福建漳州)花卉博览会”在我市隆重举行,这是大陆首次冠以“海峡两岸”为题头的农业合作经贸活动。花博会至今已成功地举办了十一届,在人民网评选的“改革开放30周年30个最受关注展会”中位列第11位;去年花博会又进一步提升和拓展,增加举办海峡两岸现代农业博览会,更加突出两岸特色、突出南方特色、突出现代农业,是一次特色突出、规模较大,成效较好的盛会,荣膺“十大政府主导型展会”,成为我省农业对台合作、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

 

  五是创办了全国第一个台湾农民创业园。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是全国台湾农民创业园的首创地。2006年4月被农业部和国台办正式批准设立,并作为首届两岸经贸论坛上祖国大陆促进两岸交流合作的15项政策措施之一。今年春节前夕,胡锦涛总书记亲临创业园视察,看望在这里投资兴业的台商代表,称赞创业园办得好,很有成效,是两岸农业合作结出的丰硕成果,给两岸同胞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目前,创业园已有70家台资农业企业和7个台湾农民个体工商户到创业园投资兴业,总投资1.21亿美元。

 

  六是农业利用台资位居全国设区市第一位。至目前,全市累计批办台资农业项目995个,合同利用台资14.6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8.61亿美元;漳州已成为台商投资农业的密集区和首选地,是全国农业利用台资最多的设区市。漳台农业合作和实验区建设,对我市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一是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引进创办台资农业项目,实现了资金、良种、设备、技术、市场等“一揽子”引进,从台湾引进一大批国内外市场走俏的、具有高附加值的农业优良品种,以及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生产实用技术、加工工艺和设备等,迅速在我市形成生产力,有力地推进了我市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转型,提高了我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的竞争力。据统计,我市已累计引进台湾农业良种1700多种,其中大面积推广的有100多种,推广面积100多万亩;引进台湾各种先进农业加工设备5000多台(套)、农业种养加工技术700多项。二是加快了县域特色经济发展。漳台农业合作进一步优化了我市地方特色产业布局,产业链配套日趋完善,产业集聚优势日益显现,从而形成了沿海地区的水产养殖合作区,平原地区的蔬菜、食用菌种植合作区,内陆山区的麻竹、茶叶种植合作区,九龙江下游的农产品加工合作区,东山水产品加工贸易合作区,沿国道324线从龙海市九湖镇到漳浦县绥安镇的花卉合作区等特色产业带或产业集中区,有效地促进了县域特色经济的发展。三是促进了外向型农业发展。漳台农业合作与交流,提升了我市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加速了漳州农业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增强了农产品的出口创汇能力。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市农产品及其加工制品出口货值达9.18亿美元,比增62.8%,其中水产品、罐头食品出口分别达4.00亿美元和2.42亿美元,比增达114.8%和51.8%。四是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台资农业企业外接国际国内市场,内联生产基地和农户,形成了“公司+农户”、“公司+基地”的产业化经营组织,把农民与市场紧密地连接起来,有力地推动了我市水果、蔬菜、食用菌、水产、花卉、畜牧、茶叶等7个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目前,全市141家市级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台资农业企业有28家,占总数的20%。五是增加了农民收入。漳台农业合作与交流为农村乡镇工业园区的迅速发展起到了有效的推动作用,并消化、吸呐了一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许多在台资企业打工的农民,不仅学到了科技知识,而且还学到了台商的经营管理经验,回乡创业后成为农村科技致富的带头人,带动了农民增产增收。今年上半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4699.3元,比增10.6%。六是密切了两岸人民之间的关系。我市独特的农业资源优势和良好的投资环境,使许多台资农业企业转移到漳州以后又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互利双赢使漳台两地的依存度更趋紧密,人员往来更加频繁。特别是以举办漳台经贸恳谈会、海峡两岸农博会·花博会等为平台,邀请台湾农业界相关团体参会或联办,每年都引来了数十批台湾农业团组前来参观考察、经贸洽谈和学术交流,进一步促进两岸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为增进两岸人民情谊和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做出了积极贡献。

 

  今年春节前夕,胡锦涛总书记亲临创业园视察,看望在这里投资兴业的台商代表,并发表了重要讲话;6月,两岸有关单位在重庆签订《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我市紧紧抓住这些有利时机,进一步加大漳台农业合作力度,提出一系列对台农业交流合作新措施,努力促进漳台农业合作实现跨越式发展。一是着力深化胡总书记讲话精神的贯彻落实。春节过后,市委、市人大、市政府高度重视,组织市直各有关部门认真学习,贯彻落实胡总书记讲话精神,结合贯彻落实国务院《意见》以及省委、省政府有关加快“海西”建设的战略部署,努力在保障从事漳台农业合作台湾同胞的待遇、鼓励和促进两岸农业合作与交流、提高和优化服务水平、完善保障机制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市政府从支农资金盘子划出专项支持漳台农业合作;市财政积极筹集资金支持漳台现代农业发展;市农办等部门召开相关会议抓好精神贯彻落实,并组织有关人员走访相关的台资农业企业,帮助台商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协助台资农业企业申报闽台农业合作示范项目等,促进漳台农业合作交流向纵深发展。市工商部门率先批准台商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由台湾农民曾金雨先生与漳浦县宏鹏农牧、建龙猪业、天马畜牧等3个专业合作社及漳州大北农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组成了漳台农牧专业合作联社,这是全国首个有台农加盟的农民专业合作联社,也是全省首家农民专业合作联社,两岸农民携手抱团开创市场,主要从事畜牧业养殖收购、销售及相关生产资料采购、技术创新、咨询服务等活动。2、着力推动两岸农业合作双向交流。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胡总书记讲话精神,从更大规模、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促进两岸农业合作交流。围绕做大做强水果、蔬菜、食用菌、水产、畜牧、茶叶、花卉等特色产业和发展生物科技、观光休闲农业等新兴产业,积极组织参加“6·18”、“9·8”、“11·18”等农业招商经贸活动,进一步吸引台商、特别是台湾中南部掌握先进农业技术的农民前来参观、考察和投资兴业。今年来,我市认真贯彻中央对台工作方针,积极推动两岸基层乡镇“结对子”活动,全市今年又有22乡镇与台湾22个特色乡镇、2家台湾企业进行交流对接;南靖县与宜兰县签订在南靖县金山镇共建“两岸合作示范村(台湾村)”;市实验区办与台湾云林县农会签订《合作框架协议书》,双方互设联络处,并在今年5月黄省长赴台参访期间举行“联络处”揭牌仪式;东山海魁水产集团公司也于今年5月在台湾高雄市设立办事处,加强与台湾水产业界联系,近日,该公司创办的福建(东山)东海岸公共保税仓有限公司隆重开业,吸引了台湾28家水产企业入驻,其中3家高雄市企业与东山东海岸保税仓有限公司签订1.2亿美元的水产品供销合约,首批1000吨秋刀鱼已于7月28日运抵东山港。 3、着力提升漳台农业合作产业水平。各级各部门积极贯彻讲话精神,着力提升漳台农业合作产业水平。一是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目前,我市在对台农业合作的领域、规模等方面走在全省全国的前列,但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等方面相对滞后,还不能满足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为此,要在积极学习借鉴台湾先进农业管理经验方面先行一步,探索创办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范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根据“平等、自愿、互利、互助”的原则,鼓励农民在生产、加工、流通等领域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同业公会、产销合作社或区域性中介组织,实行统一生产技术标准,统一包装,统一商标,统一运销,分户生产,合作销售,增强农产品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二是加快规划建设海峡两岸农产品批发大市场和物流配送中心。高起点、高标准的规划建设海峡两岸农产品批发大市场和物流配送中心,确实充分发挥市场拍卖、仓储、配送、批发、物流、服务等功能,使之成为我国东南地区重要的农产品集散中心。同时,抓住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签订有利条件,鼓励更多我市农业龙头企业到台湾投资兴业,推动漳台两地农业双向交流和融合。4、着力优化投资环境。各级各部门着力对从事漳台农业合作的台湾同胞,给予同等的国民待遇,享受同等的优惠政策和优质服务。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影响,市人大组织开展了百家台资企业调研活动,并将企业反馈的问题交给市直有关部门办理,帮助台资企业渡过难关,全市基本上没有出现因危机而倒闭的台资企业。市农办积极鼓励和扶持台资农业企业申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品牌金奖农业企业,以及申报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标志使用权、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农产品、福建省著名商标等认证,去年台资信华食品(漳州)有限公司荣获福建省品牌农业金奖企业,有6家台资农业企业通过绿色食品认证;有8家台资涉农企业的10项产品获得了福建名牌农产品(含加工品)。市实验区办积极组织台商申报2009年度省农业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推荐3位台商参评获得高级农艺师(兽医师)任职资格,占全省总数60%。去年,天福茶学院李尚儒讲师、漳州镇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张唐维高级农艺师等2位台胞还荣获市优秀人才,这在我省也属首例。海关、检验检疫等部门为台资农业企业提供通关便利和优质服务,认真落实“大通关”各项措施,坚持“5+2”工作制、24小时预约加班制,对台湾农产品开设“专用通道”,实行“舱单提前申报、提前录入、提前确认,报关优先审核、优先查验、优先放行”的便利措施;对农产品试行信任放行制度,采取预申报、预归类、预审价等通关便利措施,实行简化归类和简易通关,提高通关速度。对台商从事进口动植物及其产品涉及检疫审批,出口农产品涉及卫生注册登记及其它有关认证认可、检验检疫等相关政策方面给予支持和服务。东山海关还在创业园管委会服务大厅内设立海关服务窗口,定期派员值班,解决台资农业企业通关难题,指导企业用好用足各项优惠政策、享受各项通关便捷措施。市人民银行积极引导各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进一步扩大对漳台农业合作的信贷投入,针对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区内台资农业企业存在着融资抵押担保难等问题,市、县两级人民银行加强与地方政府部门的沟通和协调,促成了漳浦县政府出台《关于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的意见》和《漳浦县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暂行办法》两份规范性文件,为各金融机构在创业园开办土地经营抵押贷款业务,服务台湾农民在大陆创业奠定了政策基础。5、着力推动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我市各级各部门加大对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的扶持力度,特别是今年春节前夕胡总书记视察创业园带来了良好效应,为创业园加快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市委将“推进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加快发展”课题研究被列为今年的十大重点课题之一,由市人大常委会陈易洲副主任、市政府王耀泉副市长担任课题指导,市政府办、市人大台侨民宗委牵头负责;课题组经过广泛调查研究和召开台商及有关部门座谈会,认真总结创业园建设取得的成效,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加快创业园发展建议,得到了市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去年,市发改委将创业园作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项目上报国家发改委,获得150万元资金补助;市科技局将创业园列为国家级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合作基地,并向科技部争取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专项支持经费50万元,有利地支撑了创业园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市质监部门在创业园成立我省首个“闽台农业标准化研究推广中心”,通过研究推广台湾农业标准和标准化生产,推动海峡两岸农业产业合作向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发展。今年5月,省、市有关部门在园区成立知识产权工作小组,探索两岸知识产权保护协作,建立跨部门的涉台知识产权执法协作机制,为创业园企业提供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培训、咨询等服务。漳浦县也着力加快创业园核心区的海峡花卉集散中心、科技服务中心、创业孵化中心、农博会展中心、海峡两岸丘陵山区农机演示中心和海峡园博园等建设,目前,海峡花卉集散中心、科技服务中心等已完成了项目规划论证和3000亩的征地工作;农博会展中心围绕打造成为南方重要农业展会的目标,突出加强两岸合作和现代农业发展,提升办会档次和水平,把农博会·花博会办成两岸农业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创业孵化中心、海峡两岸丘陵山区农机演示中心、海峡园博园等也正在抓紧做好规划与选址等前期工作,力争通过“五个中心一个园”建设,将创业园打造成为海峡两岸新的旅游品牌。最近,创业园还首次公开向园内台湾农民招聘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对促进闽台人才交流与合作,加快创业园发展等将起积极推动作用。

编辑:马迪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