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5年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
(一)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一季度,武汉市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总体呈现速度、结构、效益同步提高、相互协调的良好局面。初步测算,实现生产总值472.53亿元,增长13.9%。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0.7个百分点,为9年来同期最高水平。其中第一产业20.23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215.85亿元,增长16.8%;第三产业236.45亿元,增长12.5%。
(二)农业生产平稳增长
武汉市一季度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32.45亿元,同比增长4.1%。其中,农业产值18.75亿元,增长2.8%;牧业8.2亿元,增长24.1%;渔业5.23亿元,增长5.0%。
一季度,全市农业生产虽然受到雨雪影响,但整体保持了平衡增长的发展态势,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种植业围绕都市农业,发展名特优产品;设施农业面积扩大,全市大棚蔬菜面积达4.4千公顷;畜牧业发展迅速,奶牛存栏2.39万头;渔业放养水面156万亩,部分地区名特优鱼种投放比例高达75%。
一季度,我市大部分农产品市场价格持续在高位运行,为农民增收创造有利条件。
(三)工业生产快速增长
今年一季度,武汉市工业企业虽然面临产品销售价格走低,原材料及能源购进价格居高不下的双重压力,但是企业不断加强管理,增强自身竞争力,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84.6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6.0%;实现工业增加值155.59亿元,剔出价格因素比上年同期增长21.2%,占全年争取目标的25.1%。其中,重工业完成产值373.84亿元,增长31.1%,比轻工业增速高9.9个百分点。其中3月份完成工业总产值179.75亿元,同比增长22.6%;完成工业增加值58.46亿元,增长22.0%。
工业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1、工业生产高开高走,规模总量创历史新高
200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月均产值在140亿元左右,今年前3个月月均达161亿元。一季度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同期净增99.93亿元,其中3月份净增33.07亿元,月度、季度工业生产规模均创历史新高。
2、龙头企业增势强劲,支撑了全市工业的快速增长
一季度,全市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54户,共完成工业总产值350.6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9.6%。亿元企业增幅比全市平均水平高3.6个百分点,总量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比重达72.4%。其中当月武钢、武石化、华中电网、神龙公司4户企业的产值超过10亿元,其产值之和占3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40.2%。现代制造业十大行业中的百户龙头企业,1-3月完成工业总产值326.95亿元,增长27.99%,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达71.6%。其中,武钢抓住市场机遇,提高二热轧生产负荷度,一季度钢材产量达240.06万吨,比去年同期增加28.26万吨。神龙一季度生产轿车2.61万辆,增长12%,销售3.3万辆,增长44.1%。武石化一季度加工原油89.55万吨,同比增加19.5万吨。
3、现代制造业成为工业增长主要支撑力量
以钢铁、轿车、烟草及食品、光电子、石化、环保等十大行业为主体的现代制造业加快发展,推动了全市工业高速增长。一季度,十大行业完成产值432.64亿元,增长27.67%。在十大行业中,上年度6个超百亿的行业今年1-3月生产规模及增长水平分别为:钢材制造及新材料产业完成产值115.31亿元,增长38.93%;以轿车为重点的机械制造业完成产值79.43亿元,增长28.69%;烟草及食品制造业产值完成44.33亿元,增长2.81%;光电子信息产业完成产值71亿元,增长30.04%;石油化工行业完成产值40.52亿元,增长55%;环保行业完成产值26.57亿元,增长47.61%。上述六大行业的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产值的77.82%,支撑作用显著。
4、各种所有制工业全面增长,国有、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增幅领先
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94.64亿元,净增产值44.81亿元,占全市净增额的44.8%;同比增长29.9%,高出全市平均水平3.9个百分点。股份制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69.73亿元,净增产值27.01亿元,增长18.9%。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00.65亿元,净增产值24.48亿元,增长32.1%,高出全市平均水平6.1个百分点。三种所有制工业净增产值96.3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净增量的比重达96.4%。
5、工业结构偏重,重工业增长快于轻工业
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完成产值373.84亿元,增长31.1%,比轻工业增速高9.9个百分点。
6、产销率提高,出口交货值成倍增加
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产值481.8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2.5%,产销率为99.4%,比上年同期提高5.2个百分点。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出口交货值26.44亿元,净增17.74亿元,同比增长2倍。
7、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大幅提升
1-2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65.97亿元,增长40.18%。实现利税47.64亿元,增长44.46%;其中实现利润20.74亿元,增长69.29%。武钢、武烟对全市工业经济效益贡献突出,分别实现利润13.29亿元和4.97亿元,增长101.33%和133.26%,净增6.69亿元和2.84亿元。
今年一季度全市工业呈现快速增长势头,主要原因:
一是省市领导高度重视武汉工业经济的发展,多次到工业企业调研,以大谋划、大项目促进武汉工业经济大发展,亲自协调解决制约工业发展的煤、电供应问题等等。极大地调动了工业企业自我加压、加快发展的积极性。
二是项目兴市和技术改造投资为工业增长夯实基础。去年,全市工业投资额达218.5亿元,一批重大项目如武钢二热轧、东风本田、冠捷开始出力,拉动了工业经济的增长。1-2月,全市完成工业投资21.2亿元,增长71.7%。
三是招商引资和结构调整为工业增长增添新的活力。各工业部门、重点企业高度重视发展增长点的工作,千方百计联资合作,重组壮大,发展工业园区,前期一些引进投资项目,如NEC、海尔、美的、苏泊尔等已经出力见效,促进了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加速发展。
(四)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投资结构不断优化
武汉市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积极调整投资结构,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2005年一季度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6.51亿元,增长38.2%,其中:城镇完成投资151.91亿元,增长43.6%。55项市级重点工程开工率达91%,累计完成投资44.56亿元,73项重大前期项目加快进度,已有6项开工建设。
1、非国有经济控股投资占比提高。武汉市积极鼓励支持民间投资,加大外资引进力度,非国有经济投资迅速增长,一季度非国有经济控股单位投资77.7亿元,增长43.9%,占全社会投资的49.7%,比去年同期提高10.9个百分点,其中外商、港澳台投资20.9亿元,增长40.6%。
2、工业投资平稳增长。武钢二冷轧、二硅钢,神龙二期,阳逻电厂等重大项目,为我市工业发展增添后劲。一季度完成工业投资43.8亿元,增长32.7%,其中:钢铁工业投资14.27亿元,增长136.9%,汽车制造业投资9.18亿元,增长10.9%。
3、基础设施投资加大。一季度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9.63亿元,增长50.2%。其中:交通运输业投资15.55亿元,增长44.6%,公用设施投资12.12亿元,增长54.2%。世行贷款城市交通项目、天兴洲大桥、阳逻长江大桥、过江遂道等项目稳步推进。
4、房地产开发投资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一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45.17亿元,增长59%,其中住宅投资26.73亿元,增长36.6%。房地产商加大了土地储备,用于土地购置的费用7.36亿元,增长80.2%。全市在建的商品房建筑面积达1235.1万平方米,增长37.1%;一季度实现商品房销售92.48万平方米,增长34.1%。
(五)房地产业稳步发展
一季度武汉市房地产投资45.17亿元,增长59%,其中住宅投资26.73亿元,增长36.6%。全市在建的商品房建筑面积达1235.1万平方米,增长37.1%。一季度实现商品房销售92.48平方米,增长34.1%,其中住宅销售面积85.84万平方米,增长38.5%。一季度我市房屋销售价格为每平方米2843元,比去年同期上涨11.2%,比去年四季度上涨4.1%。其中商品住宅价格为2921.9元,比去年同期上涨9.4%,比去年四季度上涨1.5%。
一季度武汉市在售房地产开发项目257个,共计建筑面积679.1048万平方米(其中住宅589.8595万平方米、营业用房68.2013万平方米、办公用房17.0841万平方米、车库3.9599万平方米)。其中上年度结转房地产开发项目181个,建筑面积424.9174万平方米(其中住宅362.8216万平方米、营业用房45.4252万平方米、办公用房13.4万平方米、车库3.2706万平方米);本季度新增房地产开发项目76个,建筑面积254.1874万平方米(其中住宅227.0379万平方米、营业用房22.7761万平方米、办公用房3.6841万平方米、车库0.6893万平方米)。
今年一季度,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武汉市房地产市场呈现出理性、稳定、健康的局面,房地产价格小幅上涨,市场销售持续旺盛。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武汉市房地产市场回归理性,产业步入稳定发展期。继2004年武汉市房地产开发大涨起来,我市房地产业从2005年进入到理性轨道,从各项数据的统计情况来看,总投资额、开工面积、施工面积、竣工面积均较去年同期有所增长,但明显的是,增幅有所减缓。
一季度新增建筑面积254.1874万平方米,较去年同期增长32.04%。其中住宅227.0379万平方米,较去年同期增长32.04%。营业用房22.7761万平方米,较去年同期增长113.63%。商品房市场供应量增长明显,在我市房地产市场需求持续旺盛的引导下,在建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加快,一季度商品房批准预售规模上升较为明显。同时,2003年和2004年仅通过“招拍挂”方式出让的国有土地可开发建筑面积就达912.91万平方米,再加上开发公司通过其他方式获得的土地所包含的开发量,武汉市可开发规模依然很大。受央行加息影响,房地产开发公司为了避免承担资金压力和减少开发成本,都会考虑加快开发,缩短工期尽快回拢资金。
2、房地产市场持续看好,房地产市场进一步规范成熟,房地产供应结构日趋合理,梯度有形市场已基本形成。经市场调查,商品住宅销售形势依然看好,多层、小高层俏销,两居室开始受宠。经历了春节前后的清淡后,三月份武汉楼市又开始火了起来。近郊多层住宅销售情况比较理想,推出不久便所剩无几,南湖更有一楼盘开盘不到一个月200多套多层住宅即销售一空。小高层和高层由于分摊面积较大,物业管理费用较高,相对销售速度较慢,但许多推出才3、4个月左右的新盘也已售出60%左右,形势颇为乐观。市区中心由于多层很少,小高层的销售形势如同郊区的多层一样看好,高层建筑15层以上由于价格相对较高,销售压力随之增大。户型及面积方面,由于近两年房价上升较快,受经济承受能力影响,80-100平方米左右的两居室户型和紧凑型三居室受到热捧,其所占户型比例有所提高,渐有和120-130平方米左右的三居室户型平分秋色之势。
武汉市房地产供应结构日趋合理。通过去年房地产一级市场房价的上涨从而带动了二级市场的活跃,房地产市场进一步得以完善,梯度有形市场已基本形成。高档房地产产品、普通商品房住宅、经济适用房及廉租屋构成房地产市场供应体系的建立可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
3、住宅价格继续增长,但增长幅度趋缓。一季度武汉市核准商品住宅销售均价为2913.13元/平方米,比去年四季度均价2836/平方米高了77.13元,涨幅为2.72%。相比去年一季度5.16%的升幅,增速趋缓。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旧城改造的进一步深入和中部崛起的预期,促使房价上涨。作为中部崛起和拥有近800万常住人口的华中重镇,随着拆迁面积达61.41万平方米的汉阳钟家村南片等7个旧城改造项目拆迁计划的逐步实施,加上居民对武汉市房地产发展前景的良好预期,强劲的市场需求促使房地产价格有不断上升的欲望。二、地价和建筑材料的上涨成为房价上涨的主导因素。随着各项配套法规日臻完善,武汉土地有形市场更加规范。最近两年通过“招拍挂”方式出让的土地交易单价一直呈上升趋势,中心城区楼面地价2003年平均为1167元/平方米,2004年为1249元/平方米,2005年一季度首次揭牌仪式中的6宗土地更由于“鹦鹉洲地王”的带动达到了1861元/平方米。因土地成本大涨而调整产品定位的开发商将会越来越多,市场将会供应更多的高品质的楼盘。作为房地产建筑的主要原材料,钢材因素会引起商品房成本增加。今年开始强制实行的建筑节能标准,也将使建安成本提高5%左右。逐渐增加的小区配套投入,不断采用的新产品、新技术,日益提升的建筑品质,都支撑着武汉市整体房价稳步上涨的趋势。三、央行在个人房贷政策上的变化及我市商品房供应量的不断增长,抑制房价增幅。自从去年年尾,央行提高个人购房按揭首付比例及个人贷款利率,市场中的持币观望的情况有所抬头。客观地说,加息对武汉市房地产市场中投资性需求是有一定影响的,但对自购居住性质的有效需求影响不大。同时,从上述一季度核准销售数据来看,商品房的供应量增加是明显的,供应量的增长和理性的消费需求双向作用,抑制了房价增长过快。经武汉市物价部门预计2005年居民物价指数(CPI)在3%-4%之间,房价的总体涨幅在正常范围内。
4、版块效应带动武汉市房地产市场。一季度数据显示汉阳新区、硚口、黄陂盘龙城、南湖片四大版块带动武汉市房地产市场。新增供应量最多的是洪山区,达45.35万平方米,占到了全市的近21.05%,且90%都集中在南湖周围,南湖新城已经初具规模。远城区中黄陂区盘龙城随着多家大型房地产企业的进驻已经成为了新的开发热点。一季度黄陂区新批预售20.43万平方米,成为郊区新热点。继汉阳区的大面积旧改和东风总部的迁入之后,随着汉阳新区规划的逐步落实,汉阳区和沌口开发区将成为我市房地产开发建设的热点地区。城区中硚口地区的显得较为突出,一季度相继有香港印象等大宗楼盘投入市场。
5、住宅的品质提升,住宅产业化成为我市房地产市场的卖点。从推出物业的档次来看,由于地价的上涨,市民对小高层的认同,除中心城区新推出的楼盘清一色的是小高层和高层房屋以外,郊区如东西湖地区金山大道一带也呈现小高层和高层楼房林立的状况。同时节能小区、智能小区越来越多地成为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卖点。住宅的品质随着房价的上涨越来越成为消费者观注的重点。随着地价房价的上涨,提高房屋性能,住宅品质和住宅产业化的要求越来越重要。
我市房地产市场在价格稳步上升的情况下,较去年少了一份燥热,多了一份理性。购销双方均呈现出健康的兴旺的景象,房地产业进入了进一步追求住宅性能全面提升、住宅产业化不断推进、健康稳定的发展时期。
(六)国内贸易发展
1、消费品市场保持活跃
一季度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64.0亿元,同比增长13.5%,占年度目标1080亿元的24.4%;批发零售贸易业增加值实现59.57亿元,同比增长12.3%,占年度目标230亿元的25.9%。商业经济增速加快,为近几年最好水平,实现了开门红,为推动全市经济的增长作出了贡献。其运行特点如下:
(1)商业经济保持较高的贡献率
一季度,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72.53亿元,同比增长13.96%,其中三产业实现236.45亿元,同比增长12.5%,占全市生产总值的50%。在三产业中,批发零售业实现59.57亿元,增长12.3%;住宿和餐饮业实现27.27亿元,增长12.5%,两者合计占三产业的比重为36.73%,占全市的18.38%,商业经济对全市经济的贡献率仍然较高。
(2)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快速增长
一季度,我市社会市零售额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分月看,一月社零额92.3亿元,同比增长9.3%,二月社零额87.17亿元,同比增长17.6%,三月社零额84.5亿元,同比增长14.3%。二月份受“春节”拉动,增幅遥遥领先。按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主导市场,拉动社零额增长。一季度,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社零额218.6亿元,同比增长15.5%,餐饮业实现社零额35.1亿元,同比增长8.6%,其他行业实现社零额10.2亿元,同比下降5.7%。从业态看,批发、零售、餐饮业发展都很迅猛。据统计,一季度全市5家大型批发企业实现销售额55.9亿元, 增长32.3%, 20家大中型零售企业实现零售额62.9亿元,增长19%,15家大中型餐饮业实现营业收入3.8亿元,增长19.2%。在零售业中大型百货店增长4.2% 、超级市场增长14.1%、专业店增长31.%、专卖店增长24.9%、便利店增长10.5%,而其他业态下降14.0%。
(3)假日经济拉动作用明显,大型企业引领消费
春节期间,我市商业实现社会商品零售额37.24亿元,同比12.5%,占全市当月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42.7%。春节期间各大商场、商业街充分利用节日契机,备足了货源,精心策划各具特色的促销活动,吸引了以逛街购物作为休闲娱乐方式的消费人群。居家食品、拜年礼品、礼盒随时消费,超市客流量大增。初一至初七,武商、中商、中百、汉商、工贸等企业共实现商品销售4.82亿元,同比18.48%。餐饮市场生意兴隆,大中型餐馆酒楼团年饭节前预定爆满,在外就餐更趋时尚。初一至初七,全市餐饮业实现营业收入1.84亿元,同比增长15.1%。
(4)市场促销多样化,各类商品销售活跃
各大卖场抢抓旺季市场,不放过每一个可以利用的节假日和卖点,不断创新促销活动,不断激起不同消费层次者的购买热情,消费结构呈多样化发展,销售规模快速扩大。一季度,在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额类值中,销售较好的类别有: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24.7%,金银珠宝类增长27.5%,日用品类增长39.5%,五金、电料类增长35.7%,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48.0%,化工机制品类增长59.8%,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50.5%。
2、物价涨势趋缓
一季度,我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涨3.0%,分月看:一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增长0.9%、二月份受春节影响增长6.7%、三月份增幅有所回落同比增长2.5%。涨幅比1-2月回落0.3个百分点,其中3月份价格总水平比2月下降1.7%,这是今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连续上涨2个月后的首次下降。与去年同期相比,一季度八大类消费价格指数呈现“五涨三降”:上涨的分别是:食品上涨7.2%、居住上涨6.8%、烟酒及用品上涨0.3%、交通和通讯上涨0.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1.4%。下降的分别是: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下降5.1%、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下降2.2%和衣着下降1.9%。
一季度,我市工业品价格在上年上升的基础上继续呈现上涨的势头,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3.6%,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12.2%。
从影响市场销售增长的因素看:一是居民储蓄意愿依然强烈,即期消费行为谨慎。1-2月武汉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1536.41亿元,增长82.96亿元;二是居民购买商品房销售,分流了收入有限购买力。1-2月全市商品房销售额为8.04亿元,同比增长50.5%;三是各种商业业态的纷纷新建和涌入,加剧了商品市场的竞争。
(七)对外经济
1、对外贸易快速增长
一季度,全市进出口总额为13.4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7.5%,其中出口6.02亿美元,增长61.5%,同比提高46.6个百分点。
2、外商投资保持较快增长
一季度,直接利用外资4.80亿美元,增长21.6%。
(八)财政和金融业
1、财政收入较快增长
一季度,全市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90.52亿元,同比增长29.1%;地方财政收入41.49亿元,增长40.4%,增幅同比提高5.2个百分点,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4.54亿元,增长42.0%。
2、金融行业运行稳定
3月末,武汉地区金融机构(不含外资)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1548.31亿元,同比增长13.8%,比年初增加94.85亿元(按武汉市830万人口计算,人均增加存款1143元),同比多增19.85亿元。
(九)经济运行质量提高
一季度,全市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90.52亿元,同比增长29.1%;地方财政收入41.49亿元,增长40.4%,增幅同比提高5.2个百分点,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4.54亿元,增长42.0%。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22.66亿元,增长28.6%;利润总额27.61亿元,增长24.5%;利税总额67.19亿元,增长22.3%。全市52家重点批发零售业实现利润总额5.9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4%,其中,批发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87亿元,增长150%,零售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1亿元,增长55%。
(十)人民生活继续改善
1、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
一季度,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982.43元,同比增长12.3%。人均工薪收入1995.66元,人均转移性收入1030.62元,两项收入是拉动可支配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
2、农民收入状况改观
一季度,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1294.7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7%,增幅同比提高3.7个百分点,这也是6年来同期增长最快的一年。一季度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仍是农民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为742.6元,占全部现金收入的57.4%,比上年同期增长13.2%。
二、武汉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制约因素
在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一季度工业经济发展存在不少困难与问题:
1、煤、电供需矛盾在我市近期虽有所缓解,但从全年看,电、煤供应将基本处于偏紧态势。
2、主要原材料矿石、钢材以及电力、运力价格上涨,对工业经济效益和企业资金周转将产生较大影响。1-2月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为112.45%,比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指数103.54%高8.91个百分点。
3、亏损上升幅度较大。1-2月,规模以上工业亏损企业亏损额5.12亿元,同比增亏2.61亿元,上升104.3%。主要原因:一是原材料价格上涨,产品成本上升。1-2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成本上升42.8%,企业盈利空间受到挤压。阳逻电厂、青山热电厂、苏家湾电厂1-2月标煤平均购进价格同比增加28%,造成3家企业1-2月增亏6585万元。二是产品出厂价格下降。神龙公司1-2月轿车销售1.47万辆,每辆价格同比降幅在3000元-10000元,减少收益5000万元。同时,欧元汇率同比上涨10.6%,公司采购成本增加9000万元。
三、2005年二季度武汉经济发展展望及工作安排
(一)2005年二季度工业经济运行预测
一季度,我市工业保持较快增长,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二季度,基本上能够保持目前的发展势头。
1、从景气情况看:
一季度,工业企业产品订货景气指数为132.5点,比去年第四季度提高了24.3点,比去年同期提高6.1点;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51.5点,比去年四季度高出9.7点,比去年同期上升8.4点;企业景气指数为137.0点,比去年四季度高出1.8点,比去年同期上升4.9点。
2、从主导产业和重点企业看:
二季度主导产业继续保持较高增长。由于武钢高附加值产品、替代进口产品占比较大,二热轧、二硅钢投产达产,国内钢材市场的供需变化对武钢的影响总体上不是很大。但是由于矿石价格增加71.5%,对效益将带来较大影响。神龙公司产品由于有节油的优势,加上扩销促销,预计上半年仍然保持较好的生产销售态势。NEC、冠捷等手机、显示器生产企业开年来生产形势较好,长飞、邮科院呈现恢复性增长。海尔、美的、TCL新增产因素较大,石油化工产品需求情况较好,环保行业增长依然强劲,烟草、食品行业稳中有升,生物医药、纺织服装等行业也将出现恢复性增长,等等,主导产业的支撑作用将对全市工业经济的较快发展继续起到拉动作用。
(二)2005年二季度工业经济工作措施
二季度工业战线要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速度和效益的统一,确保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1、加快发展现代制造业,大力推进支柱产业壮大
要按照全市加快现代制造业发展的总体部署,着力抓好钢铁、汽车、光电子、烟草、酿酒、石油化工等十大产业,集聚企业群、延伸产业链,加快城市经济圈的发展步伐,牢固树立项目意识,举全市之力,加快推进重大产业项目建设。今年按照全市计划工业投资260亿元的目标,推进实施壮大、拉长优势产业链项目,组织实施30项亿元以上工业技术改造项目。同时,加快发展纺织服装、环保、家电和都市工业,大力培育新的支柱产业。
2、有的放矢,切实帮助企业做好扭亏增盈工作
要按照省经委下达的亏损企业亏损额下降20%的目标要求,层层分解下达,狠抓检查落实。进一步帮助企业落实扭亏增盈措施。要支持企业加大产品结构调整力度,高度重视产品质量,推动企业品牌战略,加大营销投入,大力开拓市场,提高企业盈利水平。指导企业强化比质比价管理,财务管理,资金、产成品管理,降低库存,减少成本费用。特别是对1-2月份亏损额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要求强化扭亏目标责任制,落实扭亏措施,定期通报,督促扭亏。
以大户为重点抓好扭亏增盈。支持神龙公司优化整合标致、雪铁龙双品牌营销资源,推出05款富康;加快国产化率,降低采购成本,全年降低采购成本20亿元;降低库存,优化现金流,全年降低库存资金占用20亿元,等等,促进该公司全年亏损有所降低。支持武石化积极适应国家价格调整,扩量增产,提高效益。支持武钢千方百计消化成本上升过大的因素,增加盈利。支持武烟大力调整产品结构,扩大市场占有,提高单箱利税水平,取得更大效益,为全市多作贡献。
3、突出做好重点企业的协调服务工作
按照“服务主体,创造环境”的工作思路,要求继续抓好占全市生产总量50%以上的武钢、神龙、石化、武烟等16户企业、现代制造业百户重点企业和销售过亿元企业的跟踪、协调,加大服务工作力度,为企业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抓住神龙、唯冠、晨鸣等重点企业增长的同时,突出抓好东风本田、冠捷等新的增长点,创造条件确保中誉今年生产5700台商务车和客车,武汉海尔生产200万台空调器的目标任务。确保长飞、邮科院等重点企业有一个平稳增长,凯迪电力力争今年完成产值30亿元以上,NEC生产手机300万部以上。充分发挥新项目的拉动作用,促进全市工业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4、加大协调服务工作力度,全面提高工业经济运行组织水平
要求加强工业经济运行的预测、预警、监控工作,促进重点产业和企业提高效益,加快发展。建立健全工业经济运行各部门、重点企业以及行业协会之间信息沟通网络,全面准确把握工业经济运行态势,加强经济形势分析,科学判断经济发展走势。搞好综合协调,确保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加强对煤、电、油、运等主要生产要素的协调组织工作,及时解决运行中突出矛盾,保证工业经济运行正常运转。积极推进银企合作,努力缓解企业资金紧张的矛盾。针对今年原材料涨价和能源、运力紧张,提供信息导向,引导企业调整产品结构、降低成本,实现效益与速度同步增长。
(三)投资体制改革
今年一季度,我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6.51亿元,非国有投资比重达到49.7%。我市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意见争取上半年出台。
(武汉市信息中心 王学精 编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