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导引慈溪经济主流向北转移,慈溪由此打开了“北大门”,我市经济发展空间和城市功能定位拥有更广阔的选择舞台。
依托杭州湾跨海大桥, 开发杭州湾新区,这从根本上解决慈溪经济和城市发展的空间,推进产业的规模集聚和优化升级,促进城市化进程,更是我市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
市根据自身经济发展情况、城市总体规划和长三角地区未来发展趋势,把握杭州湾新区的目标定位,把新区建设成为新型产业的集聚地,利用外资的主战场,对外展示的新窗口,新型体制的试验田,吸引人才的新高地。
早在世纪之交,市委、市政府领导高瞻远瞩,从城市化、工业化快速推进的需求出发,关注这片围垦的海涂,着手进行经济开发区北移的前期各项准备。杭州湾跨海大桥的立项,坚定了市领导决策的信念,适时规划建设北部沿海区域,2001年1月26日,省政府批准慈溪经济开发区扩展到杭州湾新区,并扩大规划范围。围垦文化孕育出慈溪的农业文明,把围垦滩涂作为慈溪工业拓展的基础,实现围垦文化与工业经济对接,使慈溪经济发展又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平台。
现代工业园区是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进现代化建设的产物,它的发展为科学配置土地资源、合理调整经济布局、改善投资经营环境、加快产业集聚、发展外向型经济、提升产业能级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其窗口、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十分明显,日益成为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杭州湾新区正是这样一个工业载体。
按照高起点规划的指导思想,新区布局形成“三大分区、五大基地”。三大分区:大桥以西是生态观光旅游度假区,大桥以东是工业生产分区(含物流园区),杭甬高速公路连接线以东是服务产业分区(含职教科技园区);五大基地:制造加工业基地、物流业基地、现代旅游业基地、科教孵化基地、都市农业基地。
搭建大载体,营建“慈溪造”。杭州湾新区在吸引外资、推进区域内产业的集聚升级方面已显现优势,2003年实际利用外资约占全市的30%,新区成为外商投资热土。不但引来了IT等新兴产业,还带来了新的经营理念和先进的管理技术。“振邦化纤”创造了我市工业经济新奇迹:投产半年,销售超6亿元;一次投入4.2亿元,为市工业经济发展史上投资规模之最。“振邦化纤”的成功运作,不但带动了杭州湾新区开发和市化纤行业整合集聚,而且引发了全市工业企业新一轮技改热。“兴业”、“宗申摩托”也纷纷抢滩,这些企业年销售为5至10亿元。已立项的内外资项目,平均投资规模近亿元人民币或1200万美元。
据介绍,从2003年到2007年五年中,杭州湾新区实际利用外资每年将递增50%,到2007年达到8亿美元,为全市2003年的4倍,区内工业年产值达到350至400亿元。在未来20年内,杭州湾新区将在吸引更多外商参与投资、开发,加快融入长三角,进一步与国际接轨的同时,经济总量力争达到现在慈溪的4倍。
走好杭州湾新区一着棋,搞活市经济一盘棋。由于杭州湾新区开发,我市市域发展格局以横向(329国道)转为纵横结合的格局,原来的“一体两翼”发展格局面临调整。近期是拉大中心城市框架,强化产业功能,远期或远景将成为“新的一体”,并发展成为宁波大都市区的北部城市区域。
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把上海、宁波连成整体,并将沪、杭、甬地区整合成一体。作为杭州湾跨海大桥的桥址和接口区域,杭州湾新区无疑具有“桥头堡”区位优势,当外商把投资目光由上海向宁波辐射时,慈溪杭州湾新区则是“第一站”。
由于上海、宁波之间的经济流量向杭州湾跨海大桥集中,这种“通道效应”也对宁波城市发展方向和经济发展方向选择产生重要影响。杭州湾新区在宁波经济发展方向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因此,经宁波市政府同意,杭州湾新区已挂牌为国家级的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北部园区。根据远景规划,杭州湾新区将建成一座集聚几十万人口的现代化生态型工业新城,成为宁波大都市的北部中心。
杭州湾新区充分利用这种“通道效应”,打“大桥牌”,以大海的广阔胸襟,培育海纳百川的大气和诚信、开放与兼容的人文精神,形成了新的人文竞争力。
杭州湾新区像一颗耀眼明珠闪耀在杭州湾跨海大桥这条“东方巨龙”旁,不但是慈溪对外开放的新窗口,而且在浙江省融入长三角、接轨大上海、建设环杭州湾产业带战略及建设宁波市北部中心战略中举足轻重。(大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