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连线浙江”——国内知名网络媒体环杭州湾产业带采访团余杭采访会上的讲话
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周军福
今天,各省政府新闻办公室、浙江在线新闻网站联合主办的,“连线浙江”——国内知名网络媒体环杭州湾产业带采访团来余杭采访。首先,我代表中共余杭区位、余杭区政府对参加这次采访的30家全国知名的网络媒体的负责人和采编人员表示热烈的欢迎。下面,向媒体的各位朋友重点介绍我区的基本概况和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情况。
一、余杭概况
余杭位于行嘉湖平原南部,西依天目山,南濒钱塘江,从东、北、西三面成环行拱卫杭州中心城区,总面积1220平方公里,常住户籍人口20万左右。余杭历史源远流长,春秋时已见诸史籍,秦始皇时设县,后历经变迁,相沿至今。1994年,余杭撤县设市。2001年3月,撤销余杭市,设立杭州市余杭区。余杭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素以文化之邦著称。四五千年前,余杭的先人就创造了被誉为中华文民曙光的“良渚文化”余杭这方水土,养育了北宋大科学家沈括,近代民主革命先驱、国学大事章太炎。留下了唐代“茶圣”陆羽,元代画家王蒙,近代金石书画大师吴昌硕,大文豪李白、苏轼、陆游、著名理学家朱熹等人的踪迹。拥有江南三大探梅圣地之一超山、宋代被列为江南“五山十刹”之首的径山万寿禅寺、横跨大运河的明代七孔石拱桥广济桥、被称为道教三十六洞天之一的洞霄宫遗址、元代巨型摩崖石佛造像群等名胜古迹。建有良渚文化博物馆、杨乃五与小白菜奇案展示馆、吴昌硕纪念馆等文化场馆。余杭土地肥沃、气候宜人、物产丰富,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花果之地”的美称。余杭交通发达,空运方便,距杭州萧山机场仅半小时路程。陆运方面,沪杭、宣杭铁路纵贯全境,三条高速公路、两条国道、五条省道与县乡公路构成稠密的公路网络。水运方面,内有大运河,外联海运。余杭通讯便捷,以程控交换和数字传输为主的现代化通讯网已具规模,全面实现了通讯交换程控化、传输数字化和城乡一体化。
优越的地理环境,县先进的交通通讯,为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改革开放以来,余杭历届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依靠和带领全区人民,发扬“合力拼搏,务实争先”的余杭精神,团结进取,扎实工作,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关于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有关情况
近年来,尤其是2002年以来,响应省、市党委、政府号召,我区大力实施工业兴区战略,确立工业经济三年翻番目标,不断调整优化产业解构,改造传统产业,拓展高新技术产业,努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促进了余杭经济快速健康发展。2003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204亿元,财政总收入23.2亿元,完成工业生产总值577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产值达284.5亿元增长45.6%增幅列全省首位,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创近年来最高水平。综合经济实力居全省十四强县(市、区)第6位、中国百强第21位。今年,在宏观调控力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1——4月我区工业经济仍然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区完成工业产值110亿元,同比增长41.3%。围绕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这一宏伟目标,我区重点是在一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1、扎实推进工业园区建设。根据我区的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全区确定了以培养生物医药业、仪器仪表业两大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纺织服装、机械电子、金属制品、食品、建材、塑料化工等六大传统产业发展构架确定了以余杭经济开发区为龙头,省级高新技术园区、华立科技园和镇乡特色工业功能区为主体的工业园区格局,重点培养家纺、服装、金属制品、食品加工、竹制品等特色产业群。按照这一规划,全区上下对工业园区、工业功能区建设的认识更加到位,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普遍加大。余杭经济开发区确定了“5118”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力争今年年底基本建成。镇乡(街道)工业功能区配套条件进一步改善,为招商引资勾践了良好的平台。去年,我区各类工业园区实现工业产值194亿元,占全区总量的三分之一强,近90%的新上项目落户园区。
2、全力以赴狠抓招商引资。近年来,我区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反复统一思想认识,强调招商引资对于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各乡镇、街道和部门都自觉把招商引资当作“一号工程”千方百计引进高商、大商、好商,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德国益利素勒、芬兰斯凯菲尔、台湾广德事业体等一批科技含量高、投资额大、发展前景好,并对经济发展有极大推进作用的项目落户余杭。去年全区共协议利用外资1.72以美元每个项目平均首次突破200万美元,实际到帐外资7088万美元,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招商引资任务,外资、外经、外贸工作荣获杭州市一等奖。
3、高度重视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促进产业高度化的基础性工作。近年来,全区“产学研”合作工作不断加强,与浙江大学合作成立了“浙江大学余杭研究生工作站”,天元生物药业公司等19家企业与中科院、同济大学等知名院校联合建立了研发机构。国家光仪中心余杭基地通过孵化培育,已进入规模化生产阶段华立集团等三家企业通过浙江省企业技术中心复审;杭州南方特种泵厂被评为浙江省技术创新优秀企业;浙江八方联通有线公司列入杭州企业技术中心。企业信息化建设加速推进,杭州杰丰服装有限公司成为浙江省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品牌战略取得新的进展,我区荣获“国家质量兴市先进县(市、区)”称号,“华立”牌电能表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众望装饰布等11只产品被认为省、市名牌产品,诺贝尔陶瓷等15件商标被认定为省、市著名商标。
4、调整完善各项扶持政策。为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步伐,我区适时制定出台政策措施,努力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积极鼓励企业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对工业生产性项目实行财政资助政策,2003年项目资助资金达到1597万元。为鼓励乡镇加大产业功能区的基础设施投入,加快建设进度,制定了专项培养考核政策和补助政策。为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出台了《余杭区培育发展强企大企的实施细则》,对20余家企业进行“一厂一策”扶持。针对电力供应紧张矛盾,在全杭州市率先出台了对工业企业购买自备发电机适时财务资助的办法,目前全区工业企业自备发电机容量已达11万千瓦。修订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考核奖励和担当代偿损失补偿办法,通过提高奖励和补偿标准激发担保机构扩大担保规模。为进一步提升家纺产业层次,使之向着产业化、规模化、国际化方向发展,成为全国乃至国际家纺生产基地,出台了《进一步推进余杭家纺块状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组团参加各种展销会、博览会,对企业拓展国际市场以大力支持。这一系列政策,对激发和调动企业创业发展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大力发展优势企业。包括丝绸、服装、布艺业进行扶持。近年来,我们从政策、技术、资金等方面,对家纺布艺业进行扶持,提升家纺行业层次,壮大块状经济。在政府大力扶持下,家纺企业加大投入,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产品档次和对市场的应对能力;积极参加国际竞争,扩大市场份额;加强配套产品、制成品的研发,延长印染、后整理、成品、饰品等产业链,将使用价值、文化价值 收藏价值融合起来,培育了众多集纺、织、印、染于一体的大型布艺生产企业,形成了崇贤、仁和、运河等三大布艺重镇,使传统产业成长为优势产业。2002年,荣获“中国丝绸织造基地”、“中国布艺名城“称号。2003年,全区家纺生产企业近3000家,实现产值74亿元,增幅达45%,其中,“华鼎”、“奥坦斯”、“众望”等10家企业进入全区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前百名,50多家企业年销售收入在500万以上,尤其是华鼎集团跻身中国服装行业产品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双百强企业,今年渴望晋升前20强。余杭布艺总量占全国市场的30%,产品近销全国各地,远销欧美、中东、东南亚等90多个国家。今年,预计全行业产值将超过100亿元,为余杭创建国际水准的家纺生产基地奠定基础。
6、努力营造合力兴工的浓厚氛围。余杭经济以工业为主体,工业对GDP的贡献率达到54.2%,工业税收占全区财政收入的45%,工业企业从业人员占全区劳动力总量的50%左右。在具体工作中,我们以强化投资环境、建设发展平台,提升政府服务水平为抓手,实行项目全程代理服务制度,深化工业经济服务月活动,并通过定期不定期的现场办公会、协调会、形式分析会、企业发展座谈会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树立了加快发展意识,工业兴区、合力兴工的氛围正在形成。企业间你追我赶的竞争氛围业日益浓厚,龙头骨干企业纷纷加快发展步伐,21家企业制定了到2005年销售收入突破5亿元的奋斗目标。2003年有17家企业销售收入第一次突破亿元大关,超亿元企业达到42家。各位领导、同志们、朋友们,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就是余杭建设经济强区的落脚点和着力点。今后,我们将紧紧抓住经济发展的良好时机,不断优化投资环境,不断加快园区建设,不断深化企业改革,在以下方面继续努力,把先进制造业基地做大做强:
一是加快园区建设,进一步优化发展平台。工业园区,是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主战场。要立足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立足区位特点和现有基础,按照“布局合理化、产业特色化、建设标准化”的原则,加快余杭工业园区、产业功能区建设,形成产业功能区建设,形成产业、资金、人才大集聚,提升园区档次,提高园区经济的成长性。
二是大力招商引资,进一步发展开放型经济。进一步实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强化政府在招商引资工作中的主导作用,采取“以民引外、以外引外、以贸引外,以诚引外”等多种方式,提高招商水平,拓展引资领域。坚持内外兼重,积极引进区外内资。加大对企业出口扶持力度,积极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培育外贸出口新增长点,努力保持外贸平稳增长。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境外实施更多企业和贸易窗口,更好的开拓两个市场,更好的利用两种资源。
三是推进技术创新,进一步提升产业层次。深入推进产学研结合工作,加强企业研发中心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大力引进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优的科技成果,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激励企业增加投入,就地技改扩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大政策引导、服务力度,以点带面、示范推进,大力普及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技术,不断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
四是加快体制创新,进一步激发“二次创业”热情。积极引导民营企业算大帐、算长远帐,加快自身扩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进行“二次创业”。进一步重视做好企业上市工作,加强对企业上市工作的指导、扶持和服务。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国有资产、股权退出竞争性领域的步伐,完善和提高公有资产监管运营体系。
五是扶优扶强,进一步提升区域经济影响力。制定主导产业、特色块状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和配套扶持政策,使之成长为具有较大经济总量、较强行业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完善“一厂一策”做法,选定一批基础实成长性好的企业重点培养,加快形成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关注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努力形成高质量、梯队型发展格局。继续实施品牌战略,把创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作为提升产品竞争力、企业知名度和区域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六是化解制约因素,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盘活存量土地,大力化解土地制约。加快电源、电网建设,鼓励企业自备发电机和地方热电企业顶峰发电,做好有序用电工作,大力化解电力制约。引导社会闲散资金参与园区建设,加大对企业的信贷支持,拓展新的融资领域,大力化解资金制约。引进高素质人才,加强人才培养,创新人才使用机制,大力化解人才制约。
着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余杭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良好条件。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努力,争取到2007年全区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培育超亿元企业130家以上,其中百亿元企业1家,50亿元以上的企业1-2家,20-50亿元企业6家以上,5-20亿元企业15家以上。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200只以上,其中国家级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3只以上,名牌产品产值率达到30%以上,从而为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奠定比较坚实的基础,为攀登新的目标创造条件。我们相信,有上级的大力支持和社会各方面的关心,一定能把宏伟目标化为现实。
最后,欢迎各位媒体的朋友长来余杭走走看看,也请各位朋友继续关心、支持余杭经济社会的发展。祝“连线浙江”采访活动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