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人物]张华祝:按国际标准建设、营运秦山第二核电站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来源:      日期:2004-08-12 18:19

 



 —国防科工委副主任、核电秦山联营有限公司第三任董事长张华祝访谈录
                                                                                      

  张华祝:196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自控专业。1988年,时任核工业八二一厂副厂长的张华祝同志调任核电秦山联营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1995年2月,他任原中核总副总经理,分管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核电建设。该年11月兼任核电秦山联营有限公司董事长。两年半之后,即 1998年 3月,调国防科工委任副主任。同年8月底在核电秦山联营有限公司第11次董事会上辞去董事长职务。

  “张主任,核工业杂志社的记者到了。”秘书向张华视同志报告说。4月18号下午记者应约来到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张华视同志的办公室,看到张副主任正在计算机前忙碌着。他扭头对记者说:“坐下,稍等,我正在给你准备东西。”听了此情,记者心中一震,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因职业原因,记者曾先后采访过不少政府官员,企业领导以及数名外国驻华大使或外企总裁,但能像张华祝同志这样,每次都认真准备采访素材的为数不多。由此可见其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

  秦山二期60万千瓦核电站是我国首次自行设计建造大型商用核电站的一次成功实践。它在核电国产化进程中,且有里程碑的意义。由于工程的艰巨性,每个参见者,特别是该项目的领导者和组织者,都有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和刻骨铭心的感受。张华祝副主任曾任核电秦山联营公司的第三任董事长。他在改组公司、落实筹资、推动工程按时开工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张华祝同志,196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自控专业。  1988年,时任核工业八二一厂副厂长的张华祝同志调任秦山二期总经理助理,1995年2月,他任原中核总副总经理,分管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核电建设。该年11月兼任核电秦山联营公司董事长。两年半之后,即1998年3月,张华祝同志调任国防科工委任副主任,8月底在联营公司第11次董事会上辞去董事长职务。

  从这个简历上可以看出,从1988年开始,张华祝与秦山二期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张华祝很谦虚地对记者说:“我任董事长两年半时间,在各方面的支持下,为秦山二期工程建设做过一些工作,起过一些作用。”他为了准确表述这个“作用”的内容,先给记者讲了两个故事。

  他说,秦山二期工程于1996年6月2日正式开工。除开工之外,同时发生在秦山现场,对秦山二期下程建设有着重大影响的另外两件大事却鲜为人 知。
                                               
  一是6 月1日下午,参与秦山二期项目投资的六家股东代表正式签署核电秦山联营有限公司合同和章程,此事件为公司依法运转奠定了基础。

  二是6月2日下午,国家开发银行向秦山二期工程转贷3.8亿美元的国外出口信贷和提供人民币44亿元贷款的协议签字,此活动为工程建设提供了重要的资金保证。

  可以说,这两天发生的这三件大事,是我参与秦山二期工程建设这三年半所做的三项工作的概括与缩影。

  一、 改组公司

  秦山二期在立项不久,即在1988年1月18日便组建了董事会,率先进行投资体制改革,引入多个投资主体,成立了联营公司,并在董事会的领导下,开展项目的筹备工作。作为这一阶段的两位董事长,彭士禄与马福邦两位老同志,为工程的前期准备,以及促进项目进展,克服重重困难,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主于国家迟迟没有批准工程开工等原因,各股东没有实际投入资金,在后期,个别股东调整经营策略,撤回出资承诺。

  针对上述情况,根据国务院领导的要求,由国家计委牵头,于1995年七、八两个月召开两次协调会议,通过协调,成功解决了秦山二期的股东和股比调整问题,会议要求秦山二期依照《公司法》,改组公司,成立新董事会。

  张华祝说,会议之后,我们主要抓了三件事。首先,用了四个月时间,通过股东预备会和与股东逐个沟通等方式,对联营有限公司的合同和章程逐字逐句地推敲、修改,基本取得一致意见。在此基础上,  1995年11月 29日在北京召开了核电秦山联营有限公司第一次股东会和第一次董事会。次年6月1日下午,在秦山召开的第二次股东会上,股东各方面正式签署公司的合同和章程,并决定组建监事会。至此,联营公司上层结构规范化的程序性工作顺利结束。其次,在第一次董事会上,审议通过了秦山二期工程概算报告,对国家计委12月15日批复开工起到了促进作用。我在任的两年多时间里,召集过四次股东会,主持过10次董事会,努力推进董事会规范运作,在权限范围内实施对工程建设的组织领导工作。
   
  二、落实筹资
   
  秦山二期全部建设资金分三个渠道筹集:六个股东需总计投入资本金24亿元人民币,其中中核总投入资本金50%;通过国家开发银行,项目统贷六个国家的出口信贷3.8亿美元;股东融资投入88亿元人民币银行贷款。并要求中央企业从四家开发银行融资,地方企业从当地银行融资。秦山二期开工前后的几年间,由于对工程建设前景缺乏足够信心,股东和金融机构对核电工程的投入持十分谨慎的态度。

  张华祝说,筹资渠道己经明确,我和董事会的任务是落实各方面(股东和银行)的筹资承诺,确保工程建设需要。由于各股东的出资渠道没有完全理顺和或多或少还存在着相互观望的心理,工程开工后的最初一年里,资金投入还显得不够理想,促请各股东按照合同规定的义务和年度资金计划,按时足额注入资本金和银行融资,成为当时董事会的重点议题。
 
  中核总作为占有50%股权的控股方,为履行出资义务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对秦山二期工程和我的工作给予了全力支持。蒋心雄同志亲自为落实资本金来源而奔走,财务主管李忠良同志为按时出资而想方设法,使我至今难忘。
   
  董事会在催促股东投入资本金和银行融资的同时,积极主动参与出口信贷谈判,并抓紧与国家开发银行进行出口信贷的转贷以及中核总融资范围内的44亿元人民币贷款协议的谈判。
   
  从1995年6月全1996年6月,历时一年,原中核总机关和联营公司的财务人员一方面参加各类谈判,在确保谈判进度满足建设进度的前提下,尽量争取优惠条件;另一方面还要说服股东,接受权益质押和担保条款。中核总除了承担一股股东的责任人外,还对业主在转贷协议项下的一切义务提供担保,并以它在秦山一期的权益作为质押。毫不夸张地说,为了能使秦山二期顺利地得到银行的支持,中核总可谓是尽其所能,倾其所有!经过各方面努力,终于在项目开工时完成谈判,协议书正式签字。
   
  在1996年6月底外汇体制并轨前,董事会决定购出中央外汇额度余额8200万美元。这一措施,可为工程降低成本1亿多元人民币。
   
  三、推动开工
   
  张华祝说,在他接手秦山二期工作时,距中核总党组正式确认的开工日还有15个月。一方面一些重要的工程活动,特别是国外设备采购正在按照工程网络进度的要求积极向前推进,各参建单位的千军万马,正蓄势待发;另一方面,不少重大问题,如股东合作协议和投入资金悬而未决。时间紧迫,组织协调工作量很大,只有加紧了作,努力推动各方面工作朝着1996年6月1日开工这一目标逼进。几年后,当秦山二期1号机组并网发电,人们相互祝贺时,有讨论说:“当年如果不是张华祝果断拍板开工,二期弄不好会黄。”当记者把此话讲给张华祝同志时,他微微一笑说,谈不上是我拍板,我只是在第一线坚决执行中核总党组的决定。不走这一步险棋,工程黄不至于,但是推迟开工,又会出什么枝节就难以预料了。
   
  四、两点反思
   
  在采访快结束时,张华祝同志把话题引到对秦山二期的工作反思上来了。他说,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开工目标如期实现。特别是一年前,1号机组提前投入商业运行,不但令人欣慰,也为人们客观地评价组织管理工作的得失,提供了宽松的环境。
   
  张华祝说,今天每当我想起那三年多的往事,总不胜感慨。前两件事大概做得还可以,这么多年没听到什么批评,后一件事就不同了,虽然也没有人提出过什么批评,但在自己心里却留下了深深的缺憾:按时开工的目标实现了,但是,开工后不久就开始出现并持续于整个土建安装期间的工期延误,这是秦山二期工程建设组织管理工作中的最大缺陷。
     
  这一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这两个问题,一是出现这一重大缺陷的原因是什么?

  这几年已经有多篇心得体会或人物专访对此做了分析,许多见解很有见地,对我们总结经验和教训大有益处。但是,坦率地讲,对秦山二期工程组织管理工作的问题与教训的总结,开展得还不够,更缺乏有深度的文章。要特别说明,我强调要认真总结问题与教训,着眼点绝不在工程本身,而在于当前和今后。只有敢于正视自己不足的人,才会变得越来越聪明。核电的发展需要我们更聪明一些!
   
  从现象上看,工期延误是图纸供应不及时造成的,设计院确实存在着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不完全适应商业核电站的建设要求问题。但是,只从设计院方面寻找原因,还远远不够!
   
  我认为,起码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反思这个问题:我们所面对的设计与设备供应商在组织管理体制、技术水平等方面还存在哪些不利于核电业主有效组织管理的问题?我们的合同结构和业主组织结构方面还存在哪些不利于核电业主有效组织管理的问题?弄明白这两个问题,对于今后核电项目更加有效地组织管理将会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二是只有5%的图纸就开工是怎么一回事?
     
  我作为工程的组织者,开工时出图量少是清楚的,但没有5%这一明确概念,5%大概是后来人们在总结教训时才量化出来的。
     
  设计跟不上,是开工前我们就知道的主要矛盾,并为此进行过大量协调工作,否则就不会在临近开工前调整二级网络进度,就不会有1996年2月的进度调整会。
   
  那时是推着走、逼着上的形势,是要冒一点风险的。如果按50%以上图纸储备量的要求去做,秦山二期开工的日期至少要推迟一年以上,那是什么后果?没有人愿意看到那样的后果!
   
  是否可以认为,持续时间很长的工期延误是秦山二期这一自主设计、自主建造的我国第一个商用核电站工程难以避免的代价。我想,如果各方面工作做好了,可以减少代价。而我们付出的实际代价大了一些!
   
  其实,我们这个工程还要付出另一方面代价,它是延期发生的。这就是部分国产设备的性能和质量问题影响该电站的可利用率。业主在机组投产后要花费较大精力对这些设备进行更换或改造,以保证电站总体性能。这也是不可避免的代价,同样需要有清醒的头脑去正视它。现在我们高兴地看到,这一问题己得到营运者高度重视,并在逐步解决之中。
   
  总而言之,尽管秦山二期在建造中遇到不少挫折,但我坚信,按国际标准建设、营运秦山第二核电站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资料来源:《核电潮》   作者:  杨志平

 
编辑: system    
  查看/发表评论
 
中国台湾信息中心 北京五洲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