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届陈水扁班底中的新任“经建会主委”和副主委,在就职第二天(2004年 5月21日)的施 政报告中,先后分析了台湾未来经济形势,提出了所谓“放眼国际,布局全球”的三大施政方针。 对于台湾经济部门新官上任所烧的两把火,笔者难以全面评价,必须等待今后的实践来检验,现仅 就以下三方面谈点个人看法。
台湾经济面临的“三大挑战”
胡胜正所谈台湾经济面临的三大挑战是:“第一,大陆宏观调控的后续发展;第二,美国升息 的影响;第三,国际油价持续飚升。”施政方针的具体内容包括:“一、主动争取商机,进入南亚 、东欧等目标市场……;二、塑造较好的投资环境,整合岛内的资源,……尤其要加强招商……; 三、正视区域经济板块的形成,一定要采取积极的动作加入区域经济……特别要突破和美国的自由 贸易协定( FTA)谈判。”这些挑战,确实是客观存在。美国升息和国际石油价格持续上升,无疑 对岛内经济影响很大。台湾是个资源极其贫乏的海岛,美国升息和油价上涨,必然使台湾出现和加 重通货膨胀的压力,通货膨胀造成物价上涨,成本增加,不利于产品出口。不过这两大挑战对台湾 经济来说并不是主要的、关键的,笔者认为“大陆宏观调控的后续发展”对台湾经济的影响才是关 键、要害。
祖国大陆自改革开放以来的20世纪80、90年代的20年中,曾对总体经济先后有过三次宏观调控 ,即1983—1984年,1987—1988年和邓小平南巡讲话后的1993年。当时台湾当局对这三次“宏观调 控”均无反应或反应甚微。可是,为什么今年祖国大陆的宏观调控却被台湾当局视之为经济面临的 巨大挑战呢?笔者认为,唯一的原因就是两岸经贸关系已密不可分。
20世纪80年代,祖国大陆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宏观调控是在“一放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就死 ,一死就放”的恶性循环中执行的;当时两岸经贸起步不久,数量极少(1989年的台商投资额仅1.55 亿美元)。所以那两次的宏观调控,对台湾经济可以说是毫无影响。1993年祖国大陆的宏观调控是 在市场经济刚起步的情况下执行的,当时受邓小平南巡讲话的影响,两岸经贸关系发展迅速,台商 超过 1万户,投资金额增长到30多亿美元,所以那一次宏观调控,对台湾经济开始有所影响(如对 部分房地产商),但影响仍然有限,因为20世纪90年代初进入祖国大陆的多为台湾传统的中小企业 ,大企业、高科技业尚未大量进入。2004年祖国大陆开始的宏观调控却是在两岸经贸关系高度紧密 的状况下进行的,截止2003年,祖国大陆已成为台湾对外第一大投资地区,合同投资金额约679.82 亿美元,占全岛对外投资总额的75%;台商约100万人;项目近 6万个。同时,祖国大陆也成为台湾 第一大出口市场,出口额占全岛出口总值的 36%。另外,祖国大陆还是台湾第一大顺差来源,2003 年为近 300亿美元。再者,祖国大陆也成为台湾的第二大进口市场。总之,两岸经济已经到了“你 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步。过去有人形容美台经济是“美国打个喷嚏,台北就要感冒”,现在却 变成“北京打个喷嚏,台北就重感冒”了。所以,当祖国大陆对某些过热的行业实行“宏观调控” 时,台北股价立即下跌;当祖国大陆点名不欢迎“绿色台商”时,也造成台湾股市震荡不已。可见 ,今后祖国大陆的任何动向,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台湾经济情势。
“分散市场”乃冷饭热炒
为了应对祖国大陆宏观调控对台湾经济的挑战,胡、何二位负责人,提出了积极“放眼国际, 布局全球”的施政方针,在三条具体措施中,重要一条就是分散市场,即“主动争取商机,进入南 亚、东欧等目标市场”;“这些新兴市场可视为日后台商投资的重要据点……”。分散市场的措施 没有错,但笔者需要强调两点:
第一,它一点也不新鲜。因为它是1993年李登辉当政时期为台商投资祖国大陆热降温推选的“ 南向”政策的重版,实践证明,“南向”失败了,早已束之高阁,成了冷饭一碗;现在只不过是对 这碗冷饭进行回锅热炒而已。一是它和“南向”政策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减轻对“西进”大陆的 依赖和扩大台湾经济的国际空间;二是它与“南向”政策的手段也是一样的,都是由官方政府出面 规划、评估投资地点,帮助民营企业进入南亚、欧洲等市场。如果说这次分散市场与上回“南向” 有所不同的话,只不过规划的范围由南亚扩大到了欧洲而已。
第二,可以断言,它将与10多年前李登辉的“南向”政策遭到同样下场。诚然,分散市场符合 市场经济规律,无可厚非。但靠政治的力量去分散市场以达到疏远与抵制两岸经贸关系的目的,却 又是与市场经济法则相违背的。早在1994年,台湾著名的声宝集团董事长陈盛泗就曾形象地说过: “政府鼓吹台商南向,就像帮台商找婆家,但时代不同了,不是父母说嫁就嫁,女儿愿不愿意嫁才 是关键。”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004年陈水扁在“大选”之后推行的分散市场政策与李登辉时期推行的“ 南向”政策,前者的效果将更不彰。这是因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区域经济发展迅速,一方面台湾 岛内的政治、经济空间日益缩小;另一方面祖国大陆的投资环境比过去更好,除劳动力便宜外,劳 工素质也在逐步提高,有使投资者形成工业生产链的环境,不仅总成本低,而且规模可以扩大。下 列两个现象就是最有力的说明:
一是陈水扁“ 5·20就职”后不久,两岸关系紧张之际,台湾的一些重量级企业负责人,从传 统产业到金融业,包括长荣集团总裁张荣发、台塑企业董事长王永庆、中信金控董事长辜松廉等明 确表示他们的企业要继续投资大陆市场,而且纷纷于5月底和6月初亲赴大陆访问。比如长荣总裁张 荣发率未来接班人——其三公子张国政等乘私人飞机来大陆,考察访问大连造船厂、大连码头和大 连海事大学,拟进一步部署在大陆的海运业务。因为祖国大陆现已成为亚洲最大的国际运输市场, 占亚洲地区海运货量比重的60%,祖国大陆市场成了长荣集团在亚洲地区布局的重点。
二是当祖国大陆点名奇美董事长许文龙为“绿色台商”并表示不欢迎支持“台独”的“绿色台 商”后,有些“绿色台商”为了留在祖国大陆市场,不得不将自身的绿色转淡,以示与陈水扁划清 界线。比如一位曾赴越南投资失利在上海投资的“绿色台商”坦言:“他曾在越南投资过,觉得还 是大陆的投资环境较佳,越南这几年确有长足进步,但只适合发展轻型加工业,跟大陆化工、水泥 、电子等大型制造业的发展趋势不可同日而语……两岸同文同种,这是台商很大的优势,加上大陆 有广大的内需市场支援,非越南可以相比,越南有8000万人口,但大陆仅一个江苏省就有8000万人。
回避要害,势必孤立
既然“分散市场”办法的效果肯定不彰,那么,有什么对策才能缓解大陆经济的挑战,并使台 湾经济有效地摆脱困境和继续繁荣呢?台湾当局非常清楚,其要害就是“三通”,特别是两岸实现 空中和海上的直接通航,因为祖国大陆已经是亚洲的最大市场和外商瞄准的主要目标。多年的实践 反复证明,两岸不实现直航,首先台商将愈失去迅速交货等的竞争优势。比如,近年台湾一直是全 球笔记本电脑的最大出口地区,在出口的电脑中,有 98%的货品是在收到外商定单后两天内交货, 为了保持这个速度,厂商就必须保持很有弹性的零件组件与半成品的供应链。然而,现在许多上游 供应商移到祖国大陆了,使得部分零组件要由在祖国大陆的台商提供,为了准时交货,其中“速度 ”是关键。在两岸不直航的情况下,一个货柜从上海到台北要花10几个小时,而若两岸直航,航程 只需一个半小时,可见,直航对于提高台商迅速交货的竞争力是非常关键的。其次,将加快外商转 移资本到祖国大陆去的速度,据统计,自2000年陈水扁上任以来,外资在台投资金额就呈现快速下 降趋势:由2000年的76.1亿美元到2001年的51.3亿美元,到2002年的32.7亿美元,几乎每年以 1/3 的速度在减少;外商在台投资大幅减少的同时,“美侨商会与欧侨商会在台湾的会员人数也呈现快 速萎缩的情况”。因为仅时间上的成本就难以承受,比如“一个外商搭飞机往来台湾欧洲约7000公 里,需12个小时,但往来台湾到上海不过500公里,却要花8个小时,有时碰上转机延迟,光香港可 能就要耗上好几个小时……”除此之外,台湾“亚太运营中心”的计划也势必成为泡影。
目前,台湾当局对两岸直航问题一直故意拖延,对此,美国商会也看不过去,早在其1996年就 曾警告过台湾可能“自我边缘化”;今年 6月美国商会更疾呼两岸尽速实现直航,商会会长吴小珍 表示:“没有直航,台湾已渐失去当区域中心的竞争力,不但高阶主管都被迫迁离台湾,台湾也被 规划为本地市场,而非区域中心。而且1996年关于台湾可能被边缘化的警告,如今很快就会成为事 实。”对上述美国商会的警告,陈水扁不仅不反躬自省,反而倒打一耙,说什么不能直航是“由于 北京在政治上常表现出不具善意又傲慢的态度……”在陈水扁的第一任内,“三通”直航空喊了 4 年;在陈水扁的第二任内,“三通”直航的希望将仍然渺茫。
首先,台湾当局在政治上对“一个中国”认同的差距愈来愈大。众所周知,“一个中国”是两 岸“三通”的前提,比如两岸直航必须是也只能是一个国家内部的航线。国民党当政时尚有一个“ 九二共识”;而民进党执政后,一群数量不多、“台独”意识挂帅的“基本教义派”信徒,不仅不 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而且数典忘祖,连自己是来自福建等地的中国人也不认帐了,甚至肆无 忌惮地加快“去中国化”的步伐。试问在如此严重对立、仇视的情绪下,还谈什么两岸“三通”呢?
其次,在经济上,两岸“三通”虽然可以大大节省成本、节省时间。可是,在民进党看来,它 更会掏空台湾,加快产业空洞化,打击本土产业,提高失业率,带动更多的企业、个人、资金外流 和更多的大陆廉价商品入岛,不利于岛内安全。
再次,近年来台湾当局并不承认“一个中国”原则,但通过民间渠道从事两岸经贸交流,既获 得了大量经济利益,又捞取了不少政治资本。这种模式,一举几得,陈水扁一定会继续坚持下去的。
第四,陈水扁个人百变善变、出尔反尔、玩弄权术的性格品质也决定在其第二任内不可能实现 “三通”。比如今年初竞选时他对“三通”的表态依然是“准备、协商、实现”三阶段的老调重弹 。可以预见陈水扁在执政的第二个 4年内,“三通”极可能仍会处于“准备”阶段,即使进入“协 商”阶段,他也将以各种“变、骗、辩”的手段来对付拖延。
既然陈水扁否认一个“中国原则”,抗拒“三通”,这个防止台湾经济“边缘化”的要害问题 ,作为陈水扁手下的“经建会”官员胡、何等,在其施政方针中只字不提实现两岸“三通”也就在 情理之中;加之面对陈水扁在两岸关系方面经济上得利、政治上却搞对抗的形势,笔者认为,祖国 大陆方面对两岸经贸应适当降温,并加强与韩国、新加坡等亚洲国家的经贸交流也就势在必行了。 届时,台湾经济势必自食被“边缘化的苦果”。
来源:统促会 作者:刘建兴
编辑:木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