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国安会秘书长”邱义仁日前表示,开放台湾本岛兑换人民币的规划方案涉及修“法”、建立清算机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番话无疑给热盼兑换人民币的岛内民众泼了一盆冷水。
“国安会”大唱反调
开放人民币在岛内兑换,一直是岛内各界、尤其是工商界的强烈愿望。亲民党“立委”刘忆如提案修正“两岸人民关系条例”,进一步为人民币合法兑换铺路。此提案获得122名“立委”的支持,其中包括陈水扁嫡系、中评会主委高志鹏等24名民进党“立委”。
迫于压力,“行政院长”谢长廷10月20日在参加工商早餐会时称,如果金门、马祖试办人民币兑换业务取得成功,将尽快推动台湾本岛兑换人民币;禁止兑换如同掩耳盗铃,助长黑市交易,减少当局财政收入。10月31日,他又重申,开放人民币在本岛兑换,没有技术性问题;开放时间最快在明年初,但需经“陆委会”与“国安会”确认。
但“总统府”方面却放出风声说,“两岸金融议题十分敏感,必须审慎”,听命于陈水扁的“国安会”赶紧出来踩刹车。“国安会秘书长”邱义仁称,金马试办人民币兑换业务才刚开始,缺乏进一步研讨的基础,“行政院的说法讲得快了一点”。“陆委会主委”吴钊燮也称,两岸必须签订清算协定,“由两岸官方协商”,由民间做风险太大。此外,“陆委会”还宣称,两岸金融业务量大,开放人民币在岛内兑换不仅存在金融安全隐患,而且有矮化台湾之嫌。
岛内对人民币的需求量很大
虽然台湾本岛兑换人民币短期内难以实现,但金马地区试办人民币兑换业务却相当红火。据台湾“中央银行”统计,从10月3日到10月20日,金马分行累计买入人民币约59万元,卖出人民币1100多万元。以12个营业日计算,平均每天交易额近100万元。卖出人民币的金额远远大于买入的金额,显示民众对人民币的需求量很大。
台商穿梭往来的金门,成为两岸的另类金融中心。曾经见证烽火岁月的金
门民众,如今开口闭口就是“人民币”。家住金门的蔡姓退休公务员表示,他现在有一项新的生活乐趣,就是在金门的银行将一笔笔新台币换成人民币(4元新台币约合1元人民币),再存入厦门的银行,“在人民币有望继续升值的情况下,当然能多买就多买”。如今,人民币兑换已被台商称为“小四通”,人民币也被岛内媒体称为“台湾第二货币”、“和新台币、美元并列为岛内钱币市场的三大流通币种”。持有人民币的民众和商家越来越多,公开使用人民币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人民币的地下交易也相当火暴,兑换渠道不断增多,数量越来越大。据台《工商时报》报道,某地经营人民币、美元与新台币汇兑业务的大型地下钱庄,至少有20个以上,多数都是台湾人在经营,其中规模最大的业者,每个月交易金额达20亿美元。2002年4月,台北警方破获一个两岸地下汇兑钱庄,从事新台币与人民币兑换业务已达两年之久,营业额近50亿元新台币。钱庄主人从中赚取的汇差和手续费,至少达2400万元新台币。
阻挠人民币在台兑换背后的政治企图
随着两岸经贸交流逐渐扩大、人员往来日益频繁,禁止人民币在岛内兑换必将带来一系列后遗症。台“中央银行”总裁彭淮南坦承,如果台湾本岛不开放兑换人民币,民众私下兑换的情况会越来越严重。工商界人士也担心,当局这么做只会造成黑市猖獗,不法分子将趁机夹带人民币伪钞进入台湾,如果伪钞大量增加,必将冲击岛内金融市场稳定。
既然岛内民众对人民币的需求量这么大,为什么台当局仍然推三阻四,其背后的政治用意又是什么呢?分析人士指出,台当局主要担心两岸经贸关系越来越密切,会增加台湾经济对大陆的依赖,增强岛内民众对大陆的向心力。阻挠人民币在台湾地区直接兑换或进行其他交易,正是台当局阻挠两岸交流的重要一环。人民币兑换新台币的“清算机制”,如果通过银行和银行之间直接进行清算,就属于民间性质的自发清算机制。但陈水扁当局显然企图通过让台湾“中央银行”与中国人民银行签署“具有主权国家间性质的清算协定”,落实“一边一国”。“陆委会”坚持“两岸官方协商”,反映的正是陈水扁的这种心态。当然,陈水扁也想借机打击谢长廷,防止其夺权。
来源:《环球时报》 (2005年11月04日 第十三版)
编辑:木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