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当局领导人陈水扁执政六年来的两岸经济路线与政治路线一直是相配套的,其发展变化大体有三个阶段,这与两岸及岛内形势发展密切相关。
第一阶段,为配合“新中间路线”提出“积极开放,有效管理”
刚刚当选的陈水扁以为,在两岸问题上,国民党做不到的事情他可以做到。因此,
2001年8月,借“经发会”共识,为配合“新中间路线”提出“积极开放,有效管理”。陈水扁声称欲在两岸问题上做台湾的“尼克松”,还对李登辉说“即使你执政也要放弃‘戒急用忍’政策”。
民进党上台后,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就是如何处理两岸经贸关系与台湾经济发展的定位问题。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特别是台商对大陆投资不断增加及台湾经济对大陆依赖的不断增强,不符合民进党的“台独”主张与分裂路线,但限制两岸经贸关系发展则制约台湾经济发展,不利陈水扁执政与连任,民进党企图在此问题上寻找平衡点。为此,台湾当局提出一个通过台湾经济地位国际化、而将大陆纳入台湾产业国际分工的新策略。2001年8月,陈水扁在所谓“全国经济发展会议(经发会)”开幕大会上,将这一思想概括为“深耕台湾,布局全球” ,并作为台湾新世纪的经济发展策略。
“深耕台湾,布局全球”经济发展策略的出发点,就是要将两岸经贸往来纳入台湾经济的“全球布局”策略之中,建立新型两岸产业分工体系。“经发会”形成了多达322项共识,其中,两岸组方面总计达成了36项共识。主要是达成了官方提出的“台湾优先,全球布局,互惠互利,风险管理”的两岸经贸关系发展基本原则,并在“全球布局,策略性开放”的原则下,以 “积极开放,有效管理”取代李登辉主政时期的“戒急用忍”政策。
台湾当局在其“落实大陆投资‘积极开放、有效管理’的政策说明”中提出,“台湾经济发展已进入转型阶段,面对全球化、科技化的新时代,以及两岸加入WTO后的新形势,我们必须建构总体经济新策略,本着‘台湾优先’原则,改善岛内投资环境,强化科技实力,并鼓励企业进行全球布局,向外延伸实力,厚植台湾作为全球化经营及资源整合者的条件。基于此一新经济策略,大陆投资将是企业力量向全球市场延伸的中继站,大陆市场也将成为企业生根台湾,布局全球的一部分”,并通过“策略性开放大陆投资,来扩大企业在两岸及全球运筹发展的新境界”。
“深耕台湾,布局全球”经济发展策略被提出的初期,其内涵的重点是将大陆市场包容于全球市场之中,对两岸经济交流的排斥性并不强。相反,台湾当局配套提出的“积极开放、有效管理”政策,较之李登辉时期的“戒急用忍”态度还有进步。为显示对“经发会”结论的重视,2001年9月陈水扁参加世界台湾商会联合总会第七届年会时称,“不会再召开下一次经发会”,因为这一次“经发会”就得落实共识,一次做好。10月5日,陈水扁在与美国经济学家梭罗会面时称,台湾的两岸经贸政策会严肃面对中国大陆市场,把过去的“戒急用忍”政策改为“积极开放、有效管理”,是“两岸政策的分水岭与新的里程碑”。11月7日陈水扁在接见韩国访宾时强调,以“积极开放、有效管理”取代“戒急用忍”政策,是“深耕台湾、布局全球”的一部分。且此前陈水扁曾向李登辉说,“即使现在由你执政,你也不得不松绑`戒急用忍’政策,因为时代、环境都不同了,‘戒急用忍’政策的确有调整的必要”。
第二阶段,为配合“一边一国论”提出“第三次南向政策”
陈水扁发现,在两岸问题上,国民党做不到的事情他也做不到。在2002年5月9日陈伪善地抛出“三通是必走之路”的“大担讲话”后,国台办的立即回应让内部意见不一的民进党当局不知所措。2002年8月,在“大溪会议”上,陈水扁为配合“一边一国论”提出“第三次南向政策”。
2002年下半年,随着陈水扁当局在两岸关系上态度日趋强硬,尤其是8月3日陈水扁抛出“一边一国论”,其“深耕台湾,布局全球”经济发展策略内涵也大幅调整。同月,台湾当局在桃园鸿禧山庄大溪别馆召开民进党上台以来最大规模的高层会议,史称“大溪会议”, 陈水扁当局在接下来的几年间一直将“经发会”和“大溪会议”的结论作为台湾经济发展的最高指导原则。
陈水扁称召开此次会议“主要是体认到国际及亚太情势的变化,大陆政经发展造成的影响,以及台湾发展已面临关键的时刻,为了巩固台湾的安全、民主与经济发展,有必要从策略的角度,就未来台湾发展作更全盘的思考及具体的规划。”会议主要讨论了包括经贸、以及由此延伸而出的两岸、“外交”等政治议题,着重于“策略层次”的探讨,最后达成10项结论,主要包括:为落实“深耕台湾、布局全球”的经济策略,经济、“外交”等行政部门应加速推动与台湾贸易伙伴包括美国、日本及东盟国家或地区签署自由贸易协定(FTA);全面检讨“南向政策”,赋予“新的目标及精神”,研拟“突破的可行计划”等。
可以看出,“深耕台湾,布局全球”经济发展策略的内涵在“大溪会议”之后有了很大转变。“经发会”结论“软”的成分较多,对两岸经济交流基本持积极态度,其最大成就是抛弃了“戒急用忍”政策,对台商赴大陆投资采取“积极开放”政策;而“大溪会议”结论“硬”的成分较多,对两岸经济交流的排斥程度增加,凸显“投资台湾优先”,并继1993年、1998年之后第三次提出“南向政策”。因此,在“深耕台湾、布局全球”的经济策略下台湾当局虽未抛弃“积极开放、有效管理”政策,但内涵已经向“非大陆化”的方向转移。正如台湾《自由时报》评论所言:“大溪会议路线实际上摆脱了经发会的阴影……其中的重大转变,就是不再对中国投资持盲目开放的态度。”也正因此,当时的“行政院长”游锡堃将“大溪会议”称作“关键时刻的关键会议”,“象征陈水扁的新决策模式”。
第三阶段,为配合“废统论”提出“积极管理,有效开放”
陈水扁感觉,在两岸问题上,国民党能做到的事情他不能做。2005年大陆与泛蓝政党展开声势浩大的交流,并达成若干共识;陈一度想揽功推过,“扁宋会”后自称是“下棋的人”,企图在具有历史意义的两岸和解和交流中分一杯羹,但民进党内的杂音使其在“国大”选举前立场转向。2006年初,陈借“民进党政策大辩论”,为配合“废统论”提出“积极管理,有效开放”。
“大溪会议”后,陈水扁当局并未完全放弃“积极开放、有效管理”政策,但其两岸经贸政策由一定程度的积极到不积极,只是步伐越来越慢,直至转为消极倒退。2003年8月,陈水扁首次提出两岸直航“三阶段论”,称2004年底前逐步实现两岸直航。台“行政院”也于8月15日公布“两岸直航影响评估报告”,认为直航对台湾航运与经济有积极意义。10月,台“立法院”正式通过《两岸关系条例》修正案,对两岸经贸往来政策进行调整,主要包括:台商赴大陆投资审查方式改为“申请制为主,审核制为辅”,即在一定金额以下的投资不需事先审核,只要向台“经济部”登记即可;开放大陆企业与民众在台置不动产;开放大陆银行在台设立分支机构等。2004年10月,台湾当局制订“两岸人货包机便捷化方案”,但未获实质性进展,且陈水扁“2004年底前实现两岸直航”的承诺落空。2005年大陆主动务实出台多项有利于台湾民众的经贸政策,陈水扁当局感到空前被动,逐步向紧缩两岸经贸政策的方向转变。不仅为水果零关税进入大陆设置障碍,阻挠两岸常态性客货运包机和大陆民众赴台旅游,还拖延开放半导体、小尺寸面板与石化业上游等对大陆投资计划,暂停扩大两岸银行、保险等金融服务业务往来,通过司法与行政手段打压所谓“偷跑”台商,加快制定“敏感科学技术保护法草案”等。2005年初谢长廷就任“行政院长”时曾提出加强两岸经贸往来的“台湾新丝路”政策理念,但因民进党当局内部意见不能统一而不了了之。
2006年初,陈水扁在元旦祝辞中提出:“‘积极管理、有效开放’将是未来两岸经贸政策的新思维与新作为。因应国际激烈的竞争,唯有落实‘深耕台湾、布局全球’的经济发展策略,而非仅仅依附一个特定的市场或单一经济体。”此后陈又在一系列公开场合反复强调其“深耕台湾、布局全球”经济发展策略,还对台商重提其在“大溪会议”上抛出的“台湾优先、经济优先、投资优先、投资台湾优先”的老调。为配合此一转变,台“行政院”决定成立“跨部会专案小组”,从资金、技术、人员等方面全方位加强监控台商大陆投资,拟委托岛内外会计机构到大陆审查台商的财务状况,配合情治系统搜集情报,主动侦查“违法”赴大陆投资的企业,暂停审理赴大陆投资“重大案件”,并准备对“违法”赴大陆投资的罚金从2500万元新台币提高到5000万元新台币。至此,“深耕台湾,布局全球”经济发展策略内涵已经彻底转向“非大陆化”,陈水扁当局对两岸经贸交流的态度由消极转为倒退,完全站在了逆历史潮流与经济规律的一边。
陈水扁当局将“深耕台湾、布局全球”策略的内涵调整为“积极管理,有效开放”,不但与全球化潮流相悖,也限制了台湾经济的发展机会。近年来岛内不管是在野党、工商企业界,乃至舆论一再主张当局应该放弃封闭政策,妥善利用两岸同文同种优势,开放“三通”,为台湾产业及经济寻求更大的腹地、市场及发展机会。在台外商如美国商会也认为,当前台湾当局经济发展策略“只见台湾担心被大陆边缘化的微观想法,却看不出如何为台湾在全球经贸中定位的宏观理念,令人失望”。大陆经济高速成长,已经使得全世界的资金、技术、人才,以及产业都认定中国大陆是最适宜、最具有竞争力的世界工厂,竞相奔往大陆寻求最廉价、最有效率的生产条件。台湾当局却在“积极管理”的引导下对赴大陆投资的台商追赶掩杀,这不是有利于台商发展的可行策略,更难以吸引企业“深耕台湾”。
两岸经济密不可分。台湾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两岸经贸的合作与交流。长期以来,外部需求一直是台湾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而大陆则在台湾的外需中扮演不可替代的角色。台湾累计从大陆获得的贸易顺差达3200多亿美元,超过台湾现有外汇储备额。以2005年为例,台湾总体贸易顺差仅58亿美元,而对大陆的贸易顺差却是500多亿美元,10倍于其总体顺差额,亦即切断与大陆的经贸交流,台湾将出现巨额贸易逆差,外需对台湾经济增长的贡献将为负值,台湾经济的表现将出现大幅逆转。据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估算,台湾对大陆出口每增加1元,可诱发台湾各产业增加值2元。可见两岸经贸有力地支撑了台湾经济。对两岸经贸交流合作进行限制,最终受损的是台湾经济和台湾民众利益。
(来源:中国网;作者:朱磊)
编辑:木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