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当今世界,东亚地区是最引人瞩目的亮点之一。中国的快速崛起、日本作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所具有的经济实力、东南亚国家的群体发展,以及一个新兴、巨大、潜力无穷的市场所产生的力量和影响力……这一切形成了世纪之交世界格局变化最显著的特点——整个东亚地区的块状隆起。在这一过程中,东亚区域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不断地整合,地区经济合作已成为可以预期的基本趋势。
一、东亚地区经济合作加快步伐
东亚作为一个地理概念,其范围并没有一个十分明确的规定,借用当前约定俗成的一个看法,即包括东北亚和东南亚10国。这里有近20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近三分之一;国内生产总值约70000亿美元左右;外汇储备占世界的一半以上,是世界三大经济区块之一。
与另外两大世界经济区块——北美与欧洲相比,东亚地区的经济整合显得滞后。其实,不少学者和地区领导人早就提出过东亚经济合作的想法,1990年,当时的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就曾提出建立“东亚核心论坛”的建议;1995年,东盟首脑会议提出举行东盟与中、日、韩首脑会晤的设想。不过,东亚经济合作的正式启动是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当年12月15日,第一次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举行,东盟与中、日、韩签署了《面向21世纪的合作宣言》,成为推动东亚地区合作的新起点,由此确立的东盟+3(即现在的“10+3”)合作机制成为东亚地区各国开展对话与合作的主渠道。1999年11月,第三次“10+3”会议发表的《东亚合作联合声明》,进一步确定了经济、货币与金融、社会及人力资源开发、科技、政治、安全等八大重点合作领域。同年成立的“东亚展望小组”又为东亚合作长远发展做出了规划。
近年来,东亚地区经济合作不断推进。在“10+3”合作框架进一步确立的同时,各种合作机制不断深化,多层面、多方位的合作也日趋活跃。在东盟方面,2002年1月1日,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东盟6个老成员国先将大多数产品的关税降到0-5%,其余4国(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将分别于加盟后10年内陆续实现上述目标;2003年10月,东盟10国进一步签署“东盟合作宣言Ⅱ”,宣布要在2020年前建立一个更加统一的市场——东盟共同体。在东盟分别与中、日、韩(“10+1”)之间的对话与合作方面,2001年11月,中国与东盟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确定中国与东盟将在2010年前建成一个拥有17亿人口的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2003年12月,东盟与日本在东京举行特别首脑会议,签署了《东京宣言》和《行动计划》,宣布就建立“东亚共同体”进行加强磋商,共同向最终实现东亚地区一体化的目标迈进,并确定在2012年以前成立日本与东盟自由贸易区。东盟与韩国的经济合作也在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中日韩合作方面,2003年10月,中日韩领导人正式签署了《中日韩推进三方合作联合宣言》,这是三国领导人发表的第一份三方合作文件,确定了三国合作的框架、原则和前进方向。而这些双边、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全面展开和不断推进,则有力地推动了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
在东亚经济合作中,中国既是积极参与者,也是重要的推动者。发展睦邻友好关系一直是中国外交的重要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睦邻友好外交政策也在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八字方针,确定了“加强区域合作,把同周边国家的交流和合作推向新的水平”的大方向。在这一方针政策下,近年来,中国积极参与东亚经济合作,并在推动东亚合作中发挥积极作用。中国率先与东盟确定建立自由贸易区,带动了其他国家对自由贸易安全采取更积极的态度。中国还积极与日韩协商,发表了第一份中日韩三方合作联合宣言。中国与东亚地区各国的经贸往来也日益密切,2003年中国对亚洲国家的贸易额达到2729亿美元,同比增长42.4%,其中很大部分是与东亚地区国家进行的。毫无疑问的是积极参与和推动东亚合作符合中国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也符合东亚各国的共同利益。
虽然,近年来,东亚经济合作开展得如火如荼,但必须承认的是,东亚实现经济一体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有很多的障碍需要排除。关于东亚合作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归纳现有的一些观点,至少包括以下几方面:其一是区域内国家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性,包括历史文化、政治制度、经济体制、意识形态、发展水平、宗教信仰等,这不可避免地增加了东亚一体化的难度。其二是彼此之间尤其是中日、日韩之间由于历史等原因,尚缺乏足够的相互信任。而中日韩在东亚经济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决定了中日韩的合作在东亚一体化进程中的关键地位。其三是外部干扰因素,主要是美国因素。在东亚地区有重要利益和很大影响力的美国,从其自身利益出发,当然不希望这一地区出现一个不在其主导之下的合作组织。此外,东亚地区的现实复杂性,决定了其在一体化过程中,很难直接套用欧洲和北美在区域一体化方面已有的成功模式,决定东亚地区必须探寻自己的合作之路。但是,在区域合作发展的大趋势面前,东亚合作的发展方向已难以逆转。
二、推动东亚经济合作动力强劲
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是时代的潮流。纵观全球,欧洲一体化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在建立统一市场、实现单一货币之后,2004年5月1日,随着波兰等10个国家加入欧盟,己经实现了拥有25个国家的大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目前已完成向中美洲扩展的谈判,正计划到2005年完成向整个美洲扩展。南亚、非洲地区的经济合作也在自己的轨道上不断前进。
全球范围内区域经济合作的迅猛发展,对东亚地区各国无疑形成了很大的压力和挑战,激发起东亚各国加快合作步伐的热情,而来自东亚地区内部的对经济合作要求,则是东亚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更大推动力。
首先,随着东亚地区的迅速发展、块状崛起,区域内各国对于东亚作为一个整体的未来发展越来越充满自信,对于以整体优势参与全球竞争的愿望也越来越迫切。
其次,区域内各国的快速发展,为东亚合作提供了日益坚实的基础和越来越多的有利条件。近年来,随着东亚地区各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彼此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区域内的贸易和投资的相互依赖程度明显增加。经济联系的日益密切使得东亚国家的共同利益基础不断扩大,反过来又成为经济一体化的动力。
第三,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也是东亚经济格局重组的过程。这对于经过前一阶段发展近年来越来越感受到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压力的东亚大多数国家而言,东亚经济秩序的重组正是顺势调整产业结构,合理进行产业布局,推动经济再上一个新台阶的大好机会。令人关注的是,东亚地区这轮经济格局的重组,是在全球化的条件下进行,它的发展和演进,必将对世界经济秩序产生深度影响。
三、台湾站在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上
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不断深化以及由此引发的东亚经济格局重组,对于面临经济发展瓶颈、转型势在必行的台湾而言,是挑战,也是机遇,更是一个不得不进行的选择。
在过去半个多世纪中,台湾经济之所以有较快的发展,最重要的一点是适时抓住机遇,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在国际经济中准确定位。台湾曾在60、70年代抓住西方发达国家产业升级后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量移往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机会,利用“后发性利益”,获得经济的快速增长,并跃身“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之列。之后,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台湾,也曾于80、90年代抓住祖国大陆改革开放的之机,调整产业布局,实现了产业升级。而今,东亚地区经济合作的发展,又使台湾站到了决定未来发展十字路口。
台湾从上个世纪末开始己面临越来越明显的发展瓶颈,经济转型势在必行。而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任何经济体的转型都难脱离不断变动、重组中的世界市场。作为全球市场体系中增长最迅速的东亚区域经济目前已然成为全球供应链中极为重要的一环,整个世界经济的分工体系也在因此而重新划分和组合,世界上几乎所有经济体都在面对这一现实对自身的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台湾作为以外向为主导的海岛型经济,无视世界市场的变局和区域经济的重组,要想实现新一轮的经济转型几乎是不可能的。
台湾地处东北亚与东南亚的交接处,西有发展迅速、潜力巨大的祖国大陆,南是迅速崛起的东南亚各国,地理优势明显。如何在世界和地区经济的变动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发挥自身的优势,乃是台湾当前所面临的最大课题。
应该说,台湾一些人对此己有所认识,1995年,岛内就有人提出“发展台湾成为亚太营运中心计划”。这一计划的主要设想是,发展与东亚各国各地区的全方位经贸关系,利用台湾的地理优势,使其能借助区域性经济活动的外力,发展成为区域性的制造中心、海运转运中心、航空转运中心、金融中心、电信中心和媒体中心,借此提升台湾经济的竞争力和国际化程度。这一计划的前提在于以中国大陆为代表的东亚经济的高速发展,在世界经济中成为越来越重的一极;而该计划的基本立足点则在于,台湾以其地理、区位、先行一步等条件,特别是因与祖国大陆天然、内在的紧密联系以及两岸经贸关系所产生的规模效益等特殊优势,能够成为吸引跨国企业以台湾作为投资与经营东亚和祖国大陆市场的中转地,从而可以确立台湾在东亚地区经济整合中所扮演的承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关键性中介点地位。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不论台湾当局的能否达成,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关系是决定台湾能否在关系未来的新一轮变局中如何发展的关键因素。俗话说,“形势比人强”。不管近年来台湾当局如何在两岸关系上设置障碍,但两岸经贸往来却不以台湾当局一些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在市场的作用下,其发展速度和规模都出现了空前的热络。事实上,趋势、市场以及经济运行规则本身己经将台湾纳入了以两岸经贸为主要表征的东亚地区经济整合的潮流之中。从某种意义上说,目前的东亚地区经济格局重组,在相当大程度上是围绕着中国的发展而展开,台湾虽是被动地裹入了这一整合进程,但其己从中感受到了对经济增长的促动力量。台湾近年来连年从祖国大陆获得数百亿美元的贸易顺差便是最好的说明。
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到目前为止,两岸经贸关系发展依然是障碍重重。由于台湾当局坚持推行分裂路线,不断加剧两岸关系紧张,也严重干扰了两岸经贸往来。在东亚经济合作迅速推进的大趋势下,台湾当局继续阻挠两岸经贸关系的作为,极有可能使台湾在新一轮东亚乃至全球经济格局重组中被“边缘化”。
所谓台湾经济被“边缘化”问题,近年来岛内不断有人提出警告,包括“目前出现或正在形成中的区域经济联盟,基本都排斥台湾的参与,台湾与各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也有困难。未来如果亚洲各国纷纷成立多边或双边自由贸易区,并且运作成功,台湾却被孤立在外,无法享受各种贸易优惠,国际竞争力将会相对削弱,结果可能使台湾陷入经济边缘化的困境”等。
台湾经济“边缘化”危机绝不仅仅于此。如果台湾不抓住东亚经济格局重组的机会完成自己的产业布局,抢占有利位置,不只是将失去未来发展的机会,而且还将流失现有的优势。由于两岸关系紧张,以及至今无法实现“三通”,不仅台商无法进行在两岸间进行产业布局,外商也不再看好台湾的“两岸跳板”地位。事实上,近来年台湾工商业人士因此而焦忧万分,不少跨国公司则己经开始将原先驻台的高层经理及其业务陆续移往香港、上海。
台湾经济发展正站在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其实并不难判断,关键在于当政者如何行事。
来源:中国网 (作者:修春萍 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
编辑:木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