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最近一个时期台湾岛内再次掀起“大陆热”,陈水扁当局于4月5日召开高层会议,得出所谓“七点结论”,对两岸交流作出种种新的限制。其中对两岸经贸关系更强调:“两岸经贸政策不能一味开放”。这种逆潮流而动的开倒车行为不仅不得民心,最终也难以达成目的。
一、台湾当局限制两岸经贸交流是其意识形态作祟的结果
在大陆《反分裂国家法》通过后,台湾当局就宣布暂缓推动货运包机,两岸开放政策重新评估。随后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访问大陆,与大陆方面达成以两岸经贸合作为主要内容的“12点共识”,并引发了岛内新一波“大陆热”,台湾当局又急忙抛出“七点结论”,要紧缩两岸经贸交流。这些除了反应出台湾当局因坚持“台独”立场而不愿看到两岸经贸交流加快发展外,还清楚表明台湾当局一再拿两岸经贸交流作为其意识形态、政治立场服务的筹码。
江丙坤访问大陆所达成的“12点共识”大都是对台湾民众有利的两岸经贸交流议题,并不涉及两岸的政治议题。但民进党当局出于自身政党的利益,担心在这波“大陆热”中失去对两岸关系的主导权,突显民进党当局处理两岸关系的无能,使在野的国民党有加分效果。这是陈水扁要急忙进行“反制”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陈水扁当局坚持“台独”立场,害怕两岸关系因各种交流而更加密切,使其“台独”梦想更难实现。特别是台湾中南部是民进党选票的主要来源地,陈水扁担心,一旦岛内农业团纷纷到大陆,台湾农产品在大陆扩大销路,从中获得实际利益的台湾中南部民众将会对大陆有更多的客观认识,这将动摇民进党的“根基”。由此可见,陈水扁当局紧缩两岸交流,限制两岸经贸合作,完全是其意识形态、政治立场作崇的结果。
然而经贸交流与合作反映的是两岸人民的利益,特别是台湾人民的利益,限制其发展可谓是“自残自伤”的手段,受损害最大的台湾人民的权益,而最终则 是台湾当局失去岛内民心。近年来,由于岛内“台独”分裂势力活动猖獗,造成两岸关系持续紧张对峙。台湾的广大民众对“台独”引发两岸濒临战争的危险处境深感到不满,他们迫切希望能够缓和两岸的紧张关系,并通过加快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的发展,帮助台湾经济摆脱现实的困境。民进党当局上台执政近5年来,对台湾的经济和民生问题没有什么解决办法,岛内经济状况每况愈下,民众都感到十分的不满与焦虑。这波“大陆热”在相当程度上是岛内民意寻求突破这种困境的表现。岛内越来越多的企业家也对陈水扁当局这几年的两岸经贸政策表面推行“积极开放,有效管理”,实质上是“消极开放,积极管理”的做法极为不满。即使是原来支持陈水扁的一些企业家也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台独”行不通,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对台湾举足轻重。许文龙发表“退休感言”,支持一中原则,施振荣随后请辞“国策顾问”等事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并非偶然。很显然,陈水扁当局紧缩两岸交流的做法,违背民意,损害岛内民众利益,想以此作为其政治筹码是无效的。
二、短期内两岸经贸互动可能面临阶段性紧缩
在所谓“七点结论”中,第六条是专门针对两岸经贸交流的,强调两岸经贸政策“不能一味开放,忽略最根本、最重要的‘有效管理’,国安、行政部门应立即检讨调整相关经贸政策。至于两岸农业服务等相关议题,应按WTO(世界贸易组织)的规范、机制进行磋商”。这里透露出几点信息:其一,对两岸经贸往来已开放部分,要进行“检讨调整”,有的甚至可能要“暂停交流”。其二,对未开放部分,如原在审查开放中的封测、小面板、轻油裂解等项目,将放慢开放脚步,或者限制开放。其三,要将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问题纳入WTO框架内,以突显两岸是“国与国”的关系,将两岸经贸关系泛政治化。台湾当局这种紧缩两岸经贸政策,人为限制两岸经贸交流的做法,在短期内会对两岸经贸往来造成一定冲击。事实上,在台湾当局抛出“七点结论”后,在“陆委会”的要求下,“经济部”内已全面停止半导体、石化和公共建设开放赴大陆投资的讨论。对一些台商正常申请赴大陆投资案,有关部门也有意设置种种障碍。除了以行政权力来抑制两岸经贸来往,台湾当局还搬出“依法处理”来遏制两岸交流,凡此种种将有可能使两岸经贸互动面临阶段性的紧缩。
三、两岸经贸关系向前发展是历史潮流不可阻挡
尽管陈水扁当局紧缩两岸交流的“七点结论”可能产生短期效应,但从长期来看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却是势不可挡的历史潮流。这是因为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在本质上有其必然性,不可逆转。
首先,随着两岸经贸关系的日益密切,台湾经济的持续发展已越来越离不开大陆市场。2004年,两岸贸易总额达到783.3亿美元,台湾获得近500亿美元的出口顺差,台湾自1979年至2004年底从大陆获得的贸易顺差累计为2700多亿美元,祖国大陆成为台湾第一的出口市场、最大顺差来源地。如果没有两岸经贸所带来的巨额贸易顺差,台湾总体贸易将陷于逆差的局面。两岸经贸关系越来越成为台湾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动力来源之一。未来台湾经济走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岸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加强。阻碍两岸经贸关系的正常发展,实际上就是破坏台湾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
其次,加强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也是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化潮流中必行之路。21世纪以来亚洲经济的区域整合在加快发展,而在亚洲区域经济整合的进程中,祖国大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台湾经济要融入区域整合浪潮,防范由市场空间萎缩导致的“边缘化”危机,很显然,加强两岸经贸合作,走两岸经济一体化的道路是其必然的战略选择。
最后,历史已经证明了种种限制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政策与措施是难以扭转两岸经贸交流的大趋势的。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李登辉推行“戒急用忍”政策,大力限制两岸经贸往来。2000年陈水扁上台以来也一直实行限制性的两岸经贸政策。但两岸经贸关系却在重重阻力中顽强地向前发展,规模越来越大。现在台湾当局又抛出“七点结论”,想阻碍两岸经贸往来,其结局也将是一样的。这是因为两岸经济合作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产品和服务等为追求最佳利润或比较利益而进行的交流与结合。两岸经济在客观上存在优势互补和社会化分工的必然要求。因此,就长期趋势而言,两岸经济合作在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下,人为阻挡是徒劳的。当台湾当局的经贸政策与企业界及民间的利益之间的落差越来越大的时候,台商及民众必将采取种种方式冲破当局的限制或禁令,与大陆发展经贸关系,台湾当局是难以从根本上进行有效控制的。而台湾当局迫于强大民意与经济困境的压力,往往又不得不对原来的限制性政策进行调整放宽。
总之,两岸经贸关系,合则两利,分则两害。这是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20多年来的客观事实,这个事实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两岸同胞的共识。陈水扁当局违背两岸同胞的意愿,不顾台湾同胞的切身利益,出于一党之私,限制两岸经贸往来,这种开倒车的逆势行为,不但达不到目的,还终将失去民心,遭到民众的抛弃!(人民网/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 舒均治) 来源:人民网
编辑:木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