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开创两岸农业互补性合作新契机
 
 
  来源:      日期:2006-12-08 10:07

 

  今天上午,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论坛系列活动在博鳌正式拉开帷幕,两岸均派出规模可观的出席阵营,其中,台湾代表团更是涵盖政党、学界、企业界以及地方农民团体等各方人士,人数达200多人。本次活动延续了去年首度“胡连会”以及今年4月国共经贸论坛的高规格,而规模更大,并可望创下两岸农业交流的最高规格与最大规模记录,其意义深远,启示重大。

  首先,论坛系列活动为两岸农业互补性合作交流提供了新契机。

  两岸农业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又各有优势。台湾农业已进入“集约化”发展阶段,生产技术相对先进;同时,农业耕种、经营及管理已逐渐实现专业化和社会化,而当局对各级农民团体经营组织各种产业的积极辅导,也培养了大规模的农业企业化经营和农民产销经营的能力。相比之下,大陆农业“粗放型”发展的特征仍然十分明显,劳动力及自然资源丰富廉价,大部分地区还停留在人力耕作的小农生产阶段,产能低。但是,台湾本土市场狭小,而水果、蔬菜等农产品不宜保存,一旦滞销,往往造成农民血本无归。近在咫尺的大陆市场潜力巨大,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作为一个稳定、广阔的大市场,无疑能够成为台湾农产品的理想销售地,消化岛内过剩的农产品。

  在不可阻挡的市场力量推动下,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90年代不断发展,至本世纪初期已经形成相当规模。此次论坛为两岸农业界各个阶层搭建了一个更高、更广的“面对面”直接交流平台,相信会为两岸农业更全面发挥各自比较优势、更深入发展互补性合作开创新机。

  其次,为推动两岸经济发展注入生机。

  目前,台商对大陆农业领域投资不断扩大,合作领域越来越广,至2005年投资总额累计已达5000多项,40多亿美元。两岸农产品贸易规模持续扩大,仅2005年大陆进口台湾农产品货值就达3.6亿美元,占台湾农产品出口总额的10.1%,成为仅次于日本的台湾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市场;大陆农产品对台出口5.6亿美元,占台湾农产品进口总额的6.1%,成为仅次于美国、澳大利亚和日本的台湾第四大进口来源地。在“惠及台湾同胞的15项政策措施”中,涉及两岸农业交流的政策优惠就达7项之多。两岸农业若能加强合作、各取所需,不仅能够给台湾农业提供再造“第二春”的空间和机会,而且可以协助大陆农业加速发展,实现互利双赢。

  本次论坛系列活动中,两岸与会人士将就加入WTO后两岸农业合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当前两岸农业合作模式以及两岸农业合作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等进行深入探讨,同时,大陆还将宣布两岸农业合作的进一步优惠措施,如扩大台湾农产品零关税销往大陆、提供福建台资农业贷款优惠等。这些优惠政策的后续推动和有效执行,无疑将为两岸农业乃至整体经济的发展注入勃勃生机。

  第三,对两岸产业合作的建制性安排做出探索。

  两岸经贸关系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恢复,从初期迂回的“投石问路”,发展到现阶段交流领域进一步放宽、合作方式更加紧密和有组织性,基本都是通过民间、自发性的两岸企业间交流与合作完成的,几乎没有涉及政府的公权力的直接推动和安排。“胡连会共识”奠定了两岸党与党之间定期相互沟通的基调,首次国共经贸论坛为两岸经济合作做出宏观层面建制性安排的铺垫,而作为前两者的后续发展与执行的两岸农业合作论坛,则是对两岸产业合作建制性安排的初步探寻。

  尽管作为台湾在野党的国民党,其与大陆协商签订的政策协议的有效性和执行力有限,但由于台湾当局的两岸经贸政策历来走的都是“禁止——默许——放宽——规范——调整”的路线,在经济利益的驱动和社会舆论的压力下,我们有理由对两岸经贸论坛达成的共识抱持乐观。事实上,2005年以来,两岸客货运包机问题上取得的节节进展就是最有力的佐证。

  最后,对开创两岸关系新局面具有启示作用

        “胡连会”结束了两岸近半个世纪的咫尺天涯,开启了两岸政党沟通的门扉,开辟了化解两岸关系僵局的新渠道。坚持“九二共识”、寻求两岸复谈、谋求台海和平稳定、促进两岸关系发展以及增进两岸人民福祉,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国共经贸论坛的根本目标。在目前两岸政冷经热的现状下,国共经贸论坛的定期举行、两岸共同制定互利双赢的经贸政策,对加强经贸合作力度、促进台海和平稳定、开创两岸关系新局面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张玉冰)

来源:中国台湾网

编辑:妮妮

 
编辑: system    
  查看/发表评论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