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两岸应建立多元多层农业合作机制与模式
 
 
  来源:--中国新闻网      日期:2008-07-03 15:21

   

  中新网11月22日电 香港经济导报日前刊登台湾问题专家王建民的文章指出,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已成为目前两岸经济合作中最引人关注的问题之一。为实现两岸农业资源优势互补,加快两岸农业合作,两岸需要超越政治障碍与狭隘的经济利益意识,站在惠及两岸、共同发展与造福人类的高度,共同努力,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两岸农业合作机制与合作模式,将两岸农业合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文章认为,两岸农业合作实现双赢的空间很大,不应只限于大陆和岛内的市场,应将目标转向世界市场市场。而两岸制造业领域的“代工合作”模式等诸多模式可以移植到农业领域,从而将合作目标转向国际市场。文章并提出如下诸多的合作模式:

  建立有实效性的两岸农业交流与论坛机制

  近年来,两岸农业交流、农业论坛活动频繁,揭示了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发展势头良好。为了更好地、有效的交流与合作,需要完善两岸农业交流与论坛的制度建设,即由两岸专门的农业组织或机构,每年定期举办不同专题与内容的论坛活动,除了进行一般的学术讨论与交流外,更重要的目标是将两岸最新农业政策、农业发展、农业技术与农产品市场信息等进行书面通报与交换,为两岸农业合作提供必要的条件。

  完善“台商农业园区”的合作模式

  为推进两岸农业合作,大陆方面先后建立了多个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以及台湾农民创业园(均可称为“台商农业园区”),希望通过专门区域的特殊或优惠政策及其不同园外的管理模式,吸引岛内农业资金、技术、人才甚至农民到农业园区发展,加强两岸农业合作。

  这是两岸农业合作模式的创新,但需要进一步完善,进行合理的区域布局与总量管制,要更加重视台湾技术与人才的引进,而不只是资金的投入。园区内不能只限于台商或台湾农民,而是要将台资与国际农业资本结合同时引进,甚至不排除大陆本地优秀民营农业企业在园区内的合作,以提高两岸农业园区或试验区的合作效益,再将成功案例或模式推广。另外,在条件成熟时,可以将大陆台商农业园区与岛内农业生技园区实现对接与合作。

  实现资源市场等优化与有效配置

  文章提出的可能的组合模式包括:(1)台湾资金—大陆土地—大陆市场的合作模式;(2)台湾种苗与技术─大陆人力与土地—海外市场的合作模式;(3)大陆资金—台湾技术与优质品种或技术—大陆市场或海外市场的合作模式;(4)台湾农业人才与资金—引进海外技术与品种—大陆生产与经营—出口海外或回销岛内的合作模式。

  建立两岸农业不同部门间合作渠道或模式

  文章认为,两岸在宏观农业合作的基础上,更应建立农业内部不同领域、不同部门、不同产业或单一品种的专业合作,如两岸粮食部门之间的合作,养猪、养牛业的合作,水产品养殖合作,等等,形成不同的区域性的专业化合作生产基地。只有专业领域的合作,才会有深入的合作,才是有效率的合作。

  实现农业技术资源与研究成果共享合作模式

  两岸都有许多农业研究机构,而且各有优势,需要加强合作,充分利用两岸的研究资源,或者共同研发新品种或改良品种,提高农业技术,并将研究成果进行推广或转化为实际的应用技术。有实现这一合作,一个重要的关键问题在于建立技术的有偿试用与转让机制。

  将内地与香港农产品供应合作模式逐步推广到海峡两岸

  台湾在保证粮食安全原则下,两岸是否可以走内地对香港农产品供应的合作模式道路,是值得研究与借鉴的。

  台湾地区不只是生产蔬菜与鱼类,只要台湾具竞争力与优势的农产品、畜产品、水产品与林产品等都可持续向高精尖发展,但停止或少生产不具竞争力的谷物、部份畜牧业与水产业等大宗农产品,而通过协约合作方式通过大陆进口以及其它地区进口满足市场供应。

      这种农产品供应与合作模式是建立在两岸关系良好与相互信任基础之上的。目前看,短期实现的可能性不高,但长期观察则大有可为,值得努力。

  建立两岸在国际市场上的农业合作模式

  两岸农业合作不应只限于两岸的市场目标,而且应将目标转向世界市场市场。两岸制造业领域的“代工合作模式”可以移植到农业领域。两岸在这方面可以加强合作,将台湾农业生产技术与监管模式移植大陆,扩大大陆农产品的出口。同时,为避免两岸农产品国际市场上的竞争激烈甚至相互杀价问题,两岸也需要加强合作,实现双赢。 

 
编辑: 张方翼    
  查看/发表评论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