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台湾网11月23日消息 两岸“三通”的进程倍受各方瞩目,台湾日月潭涵碧楼董事长赖正镒近日接受台媒采访时表示,对台湾来说,“三通”是一定要的,而且愈快愈好,慢一天台湾的竞争力就削弱一天。台当局只要宣布“三通”,不到六个月,股票就会上万点。
开放“三通” 受益的一定是台湾 岛内媒体“中时电子报”报道:赖正镒说,台湾的地埋位置太棒了,北京、韩国、日本、东南亚都在台湾幅射的周围里。明知五十年后不可能没有“三通”、不可能不让大陆人民入台,为什么不现在做呢?现在不做,只是把机会一直让给外国,只要让全世界进入大陆的门户成为台湾,资金、人才、技术的交流都要透过台湾,受益的一定会是台湾。
谈到近期的台湾经济,赖正镒认为台湾问题是经济问题,经济问题是两岸问题,两岸问题是“三通”问题。而“三通”问题里涵盖着一个观光问题,如果台湾一年开放一千万人来台,一个人带五万元进来,那就不得了了。
资料:大陆首倡两岸“三通”
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宣布:自即日起,解放军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同时引人注目地提出了进行两岸经济交流的倡议,这后来被概括为“三通”,即两岸通邮、通航、通商。
但是,大陆的这一姿态没有得到台湾当局的积极回应。《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个月后,蒋经国正式提出对大陆“不妥协、不接触、不谈判”的“三不政策”。大陆的声音通过金门驻军在老兵中掀起波澜,老兵们的哭诉使蒋经国倍感压力。一年后,台湾当局宣布开放老兵回大陆探亲。这一放势不可挡,到1990年,回大陆探亲的国民党老兵达200多万人次。
两岸关系呈现出某种默契,但这种默契很快被执政的李登辉破坏殆尽。1992年,台湾公布“两岸人民关系条例”规定:两岸船舶、飞机等运输工具不得进入对方区域,违反规定的台方人员将被罚款甚至判刑。
为推动“三通”,大陆仍继续做出善意的努力:1995年1月30日,江泽民发表讲话,再次阐明: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是两岸同胞利益之所在,应当加速实现直接“三通”。
这时,李登辉独创的“台独”一词出现在两岸的报章上。1995年5月,李公开宣称台湾是“主权独立”的政治实体。两岸“三通”的基础不复存在,台海陷入空前危机。
随后上台的民进党人陈水扁坚持在其所谓的“一边一国”框架下谈两岸直航,欲将两岸航线国际化。但在岛内压力下,台湾当局从2001年1月1日起,分阶段开放金门、马祖与福建沿海的货物和人员直接往来,这就是所谓的“小三通”。
大陆方面认为:台当局的这一计划纯属政治手腕,目的在于摆脱困境换取时间,因为金马与福建之间的小额贸易多年来就实际存在,且只能满足金、马少数民众的需求。
2005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和国民党主席连战会见后,4月29日,国共两党联合发布新闻公报,将促进两岸经济全面交流,全面、直接、双向“三通”,开放海空直航列入“共同愿景”。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王建民说,台商将是实现全面、直接“三通”的最大受益者和支持者。他提供的数据表明,台胞来大陆已逾2400万人次,如直通大陆,1人可节约1万元新台币,全年可节约300亿元。(赵静)
编辑:小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