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金融体系并未有效发挥储蓄与投资的中介角色,金融体制十分落后,随着国际开放潮流之推动,以及2001年底中国大陆加入WTO,依WTO承诺,无论银行业、证券业或保险业,大陆需在五年内完成开放措施,故大陆有相当的改革压力。目前大陆正逐渐改革转型,但即使金融改革压力。目前大陆正逐渐改革转型,但即使金融改革启动,仍存在着相当问题在金融改革之道上困难重重。近年来,两岸金融体系之交流逐渐增加,产生竞合局势,故台湾金融体系之发展机会必须慎为把握。
本文首先综观大陆金融体系转型概况,接着探讨其金融发展之问题,再进一步讨论两岸之金融竞合关系。
大陆金融体系近年来有相当程度的转变,原来大陆金融体系原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发展受到压抑,近二十年来在国内上各种因素驱使下进行改革,改革内容包括央行体制、国有银行体制、证券市场建立,开放外资进入等。尤其近年来,国际竞争压力加强,国内经济金融活动增加,要求金融体系提高竞争力的压力日增,不具竞争力的金融体系势必要转型。
虽然大陆之国有银行规模甚为庞大,但其资产品质不佳,财务状况不良。此乃由于其已往国有银行担任着财政之目的,协助国有企业资金的政策性任务,未考量经营绩效,累积了大量逾期放款与呆帐。这些问题放款成为国营银行一大包袱。唯要跻身世界经济金融之林,其银行非大幅整顿不可。鉴于原有体质改善不易,遂自1997年开始,政府成立了资产重整公司,由四大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各自成立一家资产管理公司,全盘接收这四大银行之问题资产政府并要求这四大银行往后之经营须自行负责绩效。此外,大陆政府选择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两家国有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试点,以45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为这两家银行增加资本金,并于2004年8月和9月分别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因此,未来银行机构之体质如何,以及资产重整公司之经营情形,便有待后续观察。
1998年以前,大陆证券市场实行多点监管,几个政府部门和地方睟穝在与市场管理,监管权力分散,降低了监管效率。1998年后,各政府部门和地方政府的证券监管职能划归中国证监会。逐步形成了全国集中统一的证券监管体制。历年来,固然股票市场成长,但债券市场并未活络,货币市场规模亦小,不论是同业拆放市场、债券市场、票据市场均有再扩充之相当空间。
大陆自2001年12月加入WTO以来,预计需在五年内全部开放,并已陆续展开改革开放的措施。大陆加入WTO,在金融服务业方面包括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各有不同承诺内容。
在银行方面,外资金融机构在大陆之业务多受限制,大陆为加入WTO,承诺加入WTO之后,两年内开放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办理国内企业贷款,五年后可办理个人存放款业务。加入之后,在其完全开放外资机构办理个人存放款业务之前,其内地金融机构须尽速转型,以应付外来金融机构之挑战,这将是大陆未来金融发展的一项考验。至于开放地点,加入WTO前,仅限于上海、深圳试行区;加入后,逐年开放,五年后全部开放。
在保险业方面,承诺加入WTO时,非寿险业之合资公司的外资股比可达51%,加入两年后,设立独资子公司即无形式限制。其他寿险业、再保险业以及保险经纪人各有不同限制,例如保险业以及保险经纪人各有不同限制,例如保险经纪人公司便需五年方解除所有限制。
在证券方面,也有类似规范,约三年时间,方能解决相关管制,但是外资持股仍有上限。
依WTO协议,于2006年底前即需对外完全开放。但是大陆金融问题将会在外资银行进入大陆后面临大幅挑战。外资银行具有资产雄厚、信誉好、服务好、保密性强等大陆银行无法比拟的优势,这是大陆金融机构在短期内难以望其项背者。
大陆金融发展与两岸金融竞合
大陆加入WTO,须开放金融机构与人民币业务,其金融体系便立即面临国际化之种种挑战,一旦现有的各种保护措施取消,其国内银行将处于非常不利的竞争地位,例如:对外资银行开放中资企业的人民币业务终将不可避免,外汇业务方面的限制将逐步取消,人民币业务地域限制最终将解除,造成其本国银行之部分市场出现流失,盈利能力下降,流动性受影响。而以证券市场而言,规模小,市场深度不够,流动性不够,未能适应对外开放的要求。因此,为因应加入WTO之冲击,大陆势必要加速金融体系之改革。
历经十余年的发展后,大陆地区外资金融机构的设立已达到相当程度的规模,且其代表机构与营运机构亦正逐步自东南沿海的开放城市向内地扩散。自1990年代初期以来,外资金融机构进入大陆金融市场的发展相当迅速,对于大陆在引进外资、加速总体经济发展上有着积极而正面的作用,不过,目前外资金融机构在大陆的发展上仍局限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几个开放城市,对于大陆各地区经济均衡发展的助益相当有限,甚至影响到外商前往大陆中西部投资的意愿。另外,外商银行所带来的行进经营技术与管理模式以及新的融资工具等,对大陆中资银行(国有银行)之运作机制与市场竞争力具有正面的提升作用,同时亦将加速大陆金融国际化的脚步与金融市场的开放。
在开放过程中,大陆推出种种金融改革措施,并责成银行降低逾放比等等。然而,大陆之金融风险并未完全减除。就大陆银行业风险方面,则有各中不同报导。一项报导指出:截至2004夏,四大银行之不良贷款率已经下降至农行27%,工行19.6%,中行5.43%,建行3.08%。但又有一份报导指出,里昂证券的预估,大陆金融业不良债权的总额约为4,500亿美元,相当大陆2001年GDP的37%,而这些不良债权的提报损失预估为3,600亿美元,约为GDP的30%。固然中国人民银行指出:今年四至八月大陆的不良债权率已经减少1.5%,成为23%;但是一些较悲观的经济这家则认为,大陆的不良债权比率可能达到GDP的50%。
就大陆资本市场风险而言,除国有银行之外,以券商为代表的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经营绩效趋于恶化,2004年129家券商生存状态恶化,不良资产超过51%。估计解决目前券商危机需要花费1,000亿(乐观)、1,300亿(保守)和1,600亿(悲观)人民币。
开放大陆之不良资产的报导甚多,资讯不一,外界不易正确评判其金融机构运作实况。无论如何,其金融体系加速转型,金融机构加速改善,乃是必须要走的途径。
大陆金融体系之问题与评估
大陆金融体系仍有甚多问题,包括下述几点:
1.金融机构体质脆弱
金融体系原即配合政府政策,本身不需要负经营成败责任,竞争力未在市场考验下成长。
2.金融法治的健全性和完整性仍不足
大陆金融体系的法制健全性仍然不足,盖已往银行所扮演的政策性国库之角色尚未完全蜕变成著重效率的商业银行机能。新种金融业务的法规尚未订定,在长期发展上所需的配套措施未臻完善。
3.金融机构之设置未配合经济发展脚步
金融机构之设置,多就行政区域的考量,未充分老师经济发展的需要。省区的国家政策银行与农民银行,大多金融机构之发展并未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
4.货币政策独立性不够
大陆央行执行货币政策,并不以稳定货币环境与物价为唯一考量,而是配合国家政策的工具之一,支应政治经济政策的其他考量,货币政策独立性不足,常有货币环境过热或过冷而未持续稳定货币环境的情形。
大陆金融体系原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受政府多方管制,由于诸多因素方造成金融改革之推动,诸如社会主义之失当、经济改革之必要、国际局势之潮流,以及大陆当局期望成为经济金融大国之远景等。
5.金融稳定待考验
对于大陆金融体系是否稳定,有两种看法,一派认为是稳定的,另一派认为是不稳定的。认为金融体系可维持稳定的一派看法,提及大陆民众的高储蓄率,使银行得以抵销坏帐的冲击,而且人民币汇率稳定,对外贸易一直是顺差。此外,目前人民币仍然得到老百姓的信任,银行存款持续增加。其实,大陆之银行的逾放比虽然数据颇高,但是由于政府做为银行之后盾支援,因此,一般民众对下放 经营绩效并不在意,咸相信国家会支持银行债信,故目前为止并无银行挤兑危机。
认为金融体系不稳定之现由为:主要是大陆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占的比例相当高。且农村信用社面临严重的信用危机。据不完全统计,大陆至少有50%以上的农村信用社已资不抵债。许多地方的农村信用社相继发生了挤兑事件,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
人民币币值之变动方向一直为众所瞩目,其汇率水准一向由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到底人民币是否将由固定汇率制度朝向浮动汇率制度,何时将改变制度?中国人民银行尚无明确宣示。未来汇率制度改革时,将造成外汇市场一大冲击,有造成金融不稳定之虞。如何改革开放且兼顾稳定,乃是一大课题。
两岸金融竞合
两岸金融交流以来,台湾资金流向大陆的比较多,大陆资金来台湾的比较少。在台湾产业发展过程中,近年来对外资需的压力并不大,大陆对外资与外债之仰赖便甚多,非常需要资金,大举借入外债,极力吸收外资。
根据笔者主持之研究计划调查得知,以前台商赴大陆投资时,其资金来源最主要的是在台母公司之资金,其次为台湾地区的银行,再次为第三地银行(如香港、新加坡等),至于由当地银行筹资者则甚少。换言之,来自于大陆地区者少。这尚未包括由于探新而自台湾携出或汇出至大陆的资金。但是,此一趋势亦可能逐渐改变,在大陆经营期间较长且健全之台商,已逐渐有机会取得大陆当地之资金。
随着两岸经贸活动之增加,两岸金融机构亦有互设据点之举措。以银行业而言,台湾已有七家行库赴大陆设立办事处,但是尚未能获准在大陆设立分行,更遑论人民币业务之开办,至于台湾证券业与保险业亦已有数十家在大陆设立据点。而大陆亦有几家地区性银行开始研拟申请来台。但是两岸金融机构能否进一步顺利设立据点,则尚待双方政府议决。
目前,大陆金融体系与台湾仍有相当差距。两岸金融发展之差距,应该仍须相当时日才有可能拉平。即使上海、北京发展神速,但是大陆之城乡发展差距甚远,所得分配颇不平均。而其居高不下的逾放比率,是其国有银行改革的一大梦魇,难以突破。再加上大陆中西部发展相对落后,仍以传统而落后的金融服务方式来经营,将拖缓大陆整体经济金融改革的速度。面对种种挑战,台湾并非全无机会,仍有契机与转机。至少在可预见的五至十年之间,我国金融体系发展程度仍是大陆所难望其项背。这种相对优势,今日务需确实掌握。
鉴于两岸间的政治敏感性,政府在两岸金融交流制度上尚有诸多保留。未来如何务实地进入金融监理方式的谈判,作业方式的协商,以有利两岸金融业之稳定发展,乃是一大具有挑战性的课题。
来源:《两岸经贸》10月号第154期
编辑:芳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