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家论坛第二届深圳高峰会,可谓高手林立,大腕云集。当中不乏像马蔚华、李晋颐这样的银行家,也有多位研究金融与投资的专家、教授。谈起海峡两岸的经济共赢,这些金融领域的“圈内人士”尽管各持真知灼见,但都有一个共同话题:钱。
“钱”作何解?——经济要共赢,金融应先行。
金融市场互通迫在眉睫
台湾东吴大学教授戴立宁认为,现在两岸通商已是主流,台湾对大陆贸易出口已占其出口第一位。必须关注的是,任何商业行为都离不开金融业。
“如果说商业是‘肌肉’,那么金融就是‘血液’。很多情况下,‘血液’比‘肌肉’更为重要。‘血液’通了,整个肌体就活了。因此,实现两岸金融市场的互通,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
他的这一观点,立即得到马蔚华的呼应。
作为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在中国经济界、金融界极负盛誉,口碑甚佳。对两岸金融合作的现状,他以“经贸热、金融冷”一言蔽之。究其原因,马蔚华认为,台湾方面对金融业的管制过严,开放程度不高。加上两岸金融业的制度差异,统计指标的不同,金融人员的资格认定不同,使两岸金融合作滞后于经贸合作。他透露,招商银行3年前就申请在台北设立代表处,但一直没有下文。
“但是,我们同行之间,关系是非常融洽的。”马蔚华说,两岸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密切合作,对金融业带来很大影响。顺应这种形势,两岸金融机构已自发开始互动,多家台湾银行在大陆设立了代办处,不少台湾保险公司还进军内地市场。目前,两岸银行间的交流与合作有两大形式,一是业务合作,二是高层研讨,每年都固定召开一次研讨会,轮流“坐庄”。
大陆市场是台湾银行的战略“要塞”
“两岸经济合作,最大的挑战是一个字,最大的机会也是这个字——‘钱’。”
身为富邦银行(香港)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兼行政总裁,李晋颐对两岸金融业的合作既不安于现状,又满怀憧憬。一句开场白,足以表白他的这种心态。
正是基于对两岸经济合作的冲动和憧憬,发迹于台湾的富邦银行,2004年3月完成了对香港港基银行的收购,抢抓CEPA的商机。让李晋颐和他的团队欣慰的是,这一年多来,富邦在香港已实现规模经济,很多金融产品“销路”不错。
“最近不断有人问我,什么时候去祖国大陆?我要说的是,两岸金融业目前在制度、规范及管制程度方面有所不同,但这种不同和限制,反而也会带来很多合作机会。”
李晋颐坦承,金融实际上在全球各地都是受到高度监管的行业,正因如此,其中的挑战和机遇是并存的。对台湾银行而言,走出去是必然之举。从中长期看,充满生机、潜力无限的大陆市场,是台湾银行抢滩布阵的最佳战略据点。
未来两三年将出现更多更好的合作模式
无论是李晋颐这样的银行实业人士,还是戴立宁这样的专家教授,都一致看好两岸金融业的合作前景,并预言未来两三年将看到更多、更好的合作模式,比如“策略联盟”。
戴立宁以“各打五十大板”的方式,阐述了两岸金融合作的必要性。他不客气地说:“台湾金融业的自由化,若置于全球化的大背景,实际上也是内忧外患。如果不及时地予以有效整合,将来不会有竞争力。内地金融机构呢,却像当铺一样,必须有抵押才能借到钱。这一点我很不赞成。从这层意义上说,双方都有合作的动机和迫切的需求。”
马蔚华则以实例佐证这种合作的优越性:“说起大陆与台湾银行间的合作,我认为最成功的典范应该是招商银行与中国信托商业银行之间合作开发信用卡的案例。当时,招行拟推出信用卡,急需寻找合作伙伴。考虑到台湾银行的市场化程度高,双方文化差异不大,易于交流,而中国信托商业银行在台湾信用卡做得最好,甚至击败了国际信用卡巨头,所以我们选定与其合作。经过一年多的合作开发,招行推出了国内首张‘一卡双币’信用卡,市场反响非常不错。”
李晋颐预言,未来大陆除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外,一定会有大量的中小银行和外资银行并存,“当然,你得有一定的经营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来源:深圳特区报
编辑:芳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