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7月24日电 香港经济导报日前刊登台湾问题专家朱磊的文章《大陆为台商融资促成投资新模式》指出,台商早期投资大陆都是“台商出资出经理、大陆出人出土地”的模式。经过20多年的发展,现在大陆不仅“出土地、出劳力”,还包括现在的“出资金、出人才、出技术”。从未来发展趋势看,台商投资大陆的模式将越来越多地向“台商搞管理、大陆搞配套”方向发展。
大陆真心为台商办事
继国家开发银行300亿元人民币台商专项贷款之后,华夏银行本月也承诺未来5年将提供台商人民币200亿元融资额度,文章指出,台商投资大陆的模式将越来越多地向“台商搞管理、大陆搞配套”方向发展。
文章从两银行的贷款事件分析推论两点:一是大陆方面极其重视台商在大陆的投资经营活动,千方百计地为台商解决包括融资在内的问题和困难;二是台商投资大陆模式中“大陆出资”成分日益加重,台商投资大陆的模式越来越多地向“台商搞管理、大陆搞配套”方向发展。
文章指出,由于台资银行尚未在大陆设立正式的分支机构,同时台商又受到投资上限的限制,而大陆金融市场的体制及现状也使得目前台商通过大陆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大陆方面采取变通办法帮助和支持台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台商的融资问题。
对台商而言,股份制银行经营的灵活性与放款速度性高给了他们很多正面的帮助。台商普遍认为通过比较商业化且有做中小型贷款的放款,效果应该会更好。因此,第一批签约的台商包括高科技业、加工业、服装业,遍及各行各业、有大有小。华夏银行也根据各家业者需求,给予短期或中长期贷款,贷款利率和一般商业银行同一水平。
“大陆出资”成份加重
在一般人印象中,台商投资大陆都是“台商出资出经理、大陆出人出土地”的模式,这是台商早期投资大陆的普遍情形。文章认为,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台商投资大陆的形势变化了,已经由过去的“台商出资出经理、大陆出人出土地”的早期模式越来越多地向“台商搞管理、大陆搞配套”方向发展。大陆的“配套”不仅包括早期的“出土地、出劳力”,还包括现在的“出资金、出人才、出技术”。
出现此变化的原因有三:
一是两岸经济形势发生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陆逐渐成为世界增长最快的市场、世界最大的新兴市场以及世界最有潜力的特大市场。两岸之间的差距,经济规模已由10年前的3倍升至2006年的6.4倍;外贸总额已由10年前的相差无几扩大到2006年的3.8倍。
而与大陆长时期的近两位数的高经济增长率相比,台湾地区近20年的经济增长率却是一路走低,由1986年的两位数高增长降至2001年的负增长。与此同时,台湾地区的储蓄率和超额储蓄率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均成大幅下降之势。
长期以来,台商大陆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从岛内筹资(尤其是存在庞大的自有资金时),其比重远高于外商银行和大陆银行,当岛内经济形势不断恶化之后,台商用于投资和扩大投资的资金来源就受到影响。
二是台湾当局政策的限制。由于台湾法令对台商大陆投资资金有限制,即企业对大陆投资不得超过净值40%,使很多企业有钱却拿不出来。最近稍有放开,但限制仍多,这就迫使台商要另觅资金来源。
三是大陆方面对台商经营大力协助。早期台商投资大陆经营形式较为简单,但现在情况不同了。当台商想扩大投资规模或产业升级进行多元化经营时,往往会力不从心。在大陆方面的协助下,台商投资大陆的新模式出现。
笔者在最后指出,从未来发展趋势看,台商投资大陆的模式将越来越多地向“台商搞管理、大陆搞配套”方向发展,这是因为大陆不但资金优势还会进一步增强,技术、人才优势也会不断地得到提高和开发,这对面临岛内经济转型、力图全球布局发展的台商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妮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