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18日全文发表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提出,“扩大两岸民间交流与往来,维护台湾同胞的正当权益,推动全面、直接、双向“三通”,促进建立稳定的两岸经贸合作机制,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维护台海和平稳定。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两岸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
   这是中共中央在十一五规划建议中首次纳入两岸问题,特别提及“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清华大学台研所研究员巫永平认为,十一五规划将促进“海峡经济带”的形成。……
[十一五规划全文]
专题首页最新消息权威解读宏观经济趋势区域经济趋势行业经济趋势专家评述西岸动态台商投资集中地网友热评
 
 
“十一五”时期应加快建立公共服务体制
 
 
  来源:      日期:2006-02-15 11:26

 

  ———著名学者迟福林提出三点建议

     近日,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迟福林撰文指出,“十一五”时期的改革,要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公共服务体制,为此,他提出三个方面的建议。

     第一,要把建立公共服务体制作为“十一五”时期改革攻坚的重大任务。

     迟福林认为,建立公共服务体制是新阶段解决社会新矛盾的内在要求。他说,关于我国社会矛盾的变化,温总理在去年9月5日和今年1月9日的讲话中提出了“两大矛盾”的重要论断,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当前,我国确实面临着日益突出的两大矛盾:一是经济快速增长同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约束的突出矛盾;二是广大社会成员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长同公共服务不到位、公共产品短缺的突出矛盾。面对第一个突出矛盾,应当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面对第二个突出矛盾,应当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在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公共服务体制。从现实情况看,扩大并强化各级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关键在于实现政府转型,在于建设公共服务体制。因此,“十一五”时期,要以推进政府转型为重点,加快建立体系健全、结构合理、运行有效、管理规范的公共服务体制。

     迟福林指出,当前,加快建立公共服务体制十分迫切。我国进入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利益主体和社会结构正在发生重要变化。随着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日益突出,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收入差距比较大、城乡差距比较严重,就业、公共医疗、义务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需求和公共服务方面问题比较突出的国家之一。面对这一严峻的现实,加快建立公共服务体制,扩大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是解决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和保持社会稳定的关键举措。

     他进一步指出,加快建立公共服务体制,对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重大作用。它不仅是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举措,而且还可以给人们一个稳定的预期。这对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实现经济持续增长有重大影响。因此,把建立公共服务体制作为“十一五”时期改革攻坚的目标之一,会使改革获得更广泛的社会支持。

     第二、应把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作为“十一五”时期公共服务体制建设的主要任务。

     迟福林提出,.“十一五”时期应着力解决广大社会成员最基本的公共需求。他说,未来几年,解决好以下方面的问题尤为迫切:一是就业与再就业。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尽快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就业服务体系。二是公共卫生和初级医疗保障。目前,迫切需要在制度设计上使人们享有基本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三是义务教育。“十一五”时期,实现义务教育的全部免费,已成为社会对政府公共服务的基本要求。四是社会保障。按照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十一五”时期要努力将所有的社会成员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五是公共安全。应继续加大力度切实解决生产、卫生、食品等公共安全方面的问题。

     他认为,当前,困难群体的增多和利益受损,已成为一个客观现实,并且成为社会公平、公正的焦点问题之一。因此,“十一五”时期要着重解决好困难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并建立困难群体利益保护与利益诉求的正常渠道。

     迟福林还认为,“十一五”时期应当努力在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方面有重要突破。打破城乡二元制度结构对有效缩小城乡差距十分重要。“十五”时期,我国实现了城乡税制的统一,这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十一五”末期,如果我们能够在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方面有实质性进展,将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重大作用。为此,“十一五”应当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迟福林强调,应充分估计基本公共产品的供给对“十一五”时期缓解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作用。从现实情况分析,基本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够有效地缩小贫富差距。例如,这些年教育与医疗费用上涨过快,大大高于中低收入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并成为拉大贫富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有学者估计,在导致收入分配差距的各种因素中,教育因素大概在20%左右。从城乡的实际收入差距来看,这个比例可能更高。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将为缩小城乡差距,破解“三农”问题提供有效途径。

     第三、要把建立公共服务体制作为“十一五”时期政府转型的重点。

     迟福林指出,政府转型要适应我国社会矛盾变化的客观需求。今后几年,要有效地解决社会日益突出的两大矛盾,政府要扮演好两种角色:一是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的转变;二是强化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主体地位,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目前,公共需求的全面增长与公共产品供给的短缺、公共服务的不到位,已是一个相当突出的问题。各级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相当薄弱,对扩大和强化公共服务职能缺乏充分的估计和深刻的理解,紧迫感不强。为此,迟福林建议,应建立中央、地方的公共服务分工体制。他分析说,我国实行分税制以来,在中央集中财力的同时,省、市两级也进行了财力的集中。但在财力向上集中的同时,职能和责任并未相应调整。结果出现了越往下,政府承担的社会发展责任越重,但所具有的财政资源越有限的局面。我国自1993年实行分税制以来,中央与地方的经济关系基本没有新的变动,现在中央与地方的经济关系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因此,“十一五”时期,从建立公共服务体制的需求出发,重新界定中央与地方的职权范围,并为减少行政层级奠定基础。与此同时,加快建立公共财政体制:一是要明显提高公共服务支出的比重;二是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促进地区间公共支出的基本均等化;三是要逐步实现财政预算和管理的透明化、制度化。

     迟福林进一步建议,应按照建立公共服务体制的要求,推进政府改革和事业机构改革。一是以扩大公共服务职能为重点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我国现行的五级政府体制效率比较低,需要减少行政层级。“十一五”时期,全国大部分地方实行“省管县”的条件将成熟。二是以建立农村公共服务体制为目标推进乡镇政府改革。乡镇政府改革要与建设农村公共服务体制结合起来。三是将事业机构纳入公共服务体制统筹规划和改革。按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统筹考虑和设计事业机构改革方案。

     他指出,应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适度竞争、监管有力的公共服务体制。他认为,一个有效的公共服务体制既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又要适当引入市场机制。一要把一部分竞争性、经营性强的准公共产品交给企业或非赢利性组织,以便政府将更多的财力集中到提供基础教育、基本医疗、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及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上来;二要注重发挥民间组织在公共服务中的作用,形成政府与民间组织的合作关系;三要建立政府、社会、个人责任与义务相平衡的公共服务机制;四要把政府公共服务的供给者和监管者的职能分开,以有效地实现对公共服务的监管。当前,要鼓励民间组织在解决就业、环境保护、扶贫开发、艾滋病防治、社会福利、社区服务、慈善救助等方面发挥作用。

     最后,迟福林提出,2005年以全国范围内农业税的取消、非公经济发展36条的出台、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推进为重要标志,拉开了新阶段改革攻坚的序幕。这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改革力度比较大的一年,是某些领域改革取得重要突破的一年,是改革攻坚和启动“十一五”时期改革具有重要影响的一年。今后几年的改革攻坚,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更具深刻性和复杂性。建立公共服务体制,涉及到政府职能、政府治理理念、政府治理结构的转变,还涉及到重大利益关系的调整。在这个特定背景下,加强改革的总体指导和统筹协调至关重要。

来源:中国改革报

                                              编辑:weim

 
编辑: system    
  查看/发表评论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