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由《财经》杂志主办的每年一度的《财经》年会在北京中国大饭店隆重召开。《财经》年会被称为“目前中国关于经济走向极具权威性和前瞻性的思想交流盛会”。自2004年创办以来,邀请并吸引了大量政府高级官员、国际组织要员、企业领袖以及中外知名经济学家积极参与,出任演讲嘉宾。会议的议题与解读国策趋势、探讨产业前景有关,被认为在中国财经界建立了一个高质量的思想交流平台,该年会在国内外经济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和广泛关注。
今年的《财经》年会邀请的发言人包括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尚福林、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刘明康、经济学家吴敬琏等财经“大员”。这些全球财经高官及政界要员共同对2006年国际政治、经济、行业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与展望,并聚焦金融与资本市场、能源与资源、通讯与信息产业及消费市场的全球战略。
国际资本和国内资本呈紧密结合趋势
“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过去只是国际资本流入中国,现在变成了双向流动,国内公司的海外收购活动越来越频繁。20年前,国际资本进入中国都是通过合资的形式,很少走资本市场,但现在,海外资本进入中国的方式,都愿意选择资本市场。”昨天,美国华平投资集团董事总经理孙强在《财经》年会上说。他举例,新桥收购深发展,凯雷收购徐工集团,呈现的趋势是两者结合。
孙强认为,国际资本进入中国已经发生了几个比较明显变化。首先,从过去把中国当成一个边缘的市场,进展到把中国当一个必争之地;二是中国从全球市场上的一个小卒变得举足轻重。十几年前国际资本把中国当成一个远景计划,但是现在已经开始要求迅速取得效果。孙强介绍,很多大公司把亚太区的总部搬到了中国,并且有些国际上的大公司已经开始要求董事会必须拿出中国战略。
第一上海投资有限公司主席兼董事总经理劳元一也证实说;“当前国际资本进入中国的新趋势,是同国内的民营资本结合得越来越紧密了。”他进一步分析,国际资本通常在很短的时间内付出高额投资、承担高风险的同时,换取高回报。国内和国外资本已经结合在一起了。
最早的国际资本进入中国是跟产业资本进来的,是为了拿市场份额,拿订单。还有一些是通过跟着知识产权进来的,例如一些药厂或文化产业。“当时有人认为,国际资本都是在寻找便宜的生产力和生产资料,其实并不是那样,现在看更加不成立。因为国际资本不会为了一点点便宜就进来,如果毛利空间没有40%以上,他们不会轻易将工厂从本国搬到中国。”劳元一说。
邓普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MARK MOBIUS说,海外基金投资中国需要“F、E、L、T”。“F指公平,是首先需要一个公平的环境、市场对投资者是公平的;E指效率,我觉得香港和上海的交易所都是比较有效率的;L指流动性,因为我们用来投资中国的大部分资金是共同基金,只有流动性好的市场,才能方便买卖,也从而方便我们的投资者申购和赎回;T指透明度,指公司运营,管理层态度也要是透明的。”他说。
中外资银行鏖战已见硝烟
交行上市前引入了汇丰银行、建行引入了美洲银行、中行也已经与苏格兰皇家银行结成战略投资者。在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和上市的进程中,战略投资者充当了一个重要角色。“引进战略投资者”的话题也成为国有商业银行议论的焦点。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助理朱民认为,从市场开放走向股权开放使中国银行业改革发生了质的变化。中国银行有4.5万亿资本,走向国际化不可避免。而引入战略投资者也就是引进了国际先进的会计准则和管理水平,同时,还使国内银行提高了国际竞争水平和开放水平。股权开放在中国对外开放中具有战略意义。
朱民说,“进来只是第一步,是为未来出去作了准备。”例如,中国的中小企业去英国投资,中国银行可以为其应收账款保底,使中小企业得到保障,同时,中国银行也拿到了业务。
按照WTO的承诺,银行业离全面对外开放还有1年时间,但朱民认为,银行业实际已经全面对外开放了。原来银行面临的竞争只是内控方面的竞争,现在引入战略投资者后,国际银行在服务竞争方面给中资银行施加了不少压力,银行最终的竞争表现为产品的竞争,他预计明年各家银行会“打得一塌糊涂”。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刘鹤 中国经济将在2007年出现拐点
部分领域已经出现产能过剩“中国正处于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工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步伐在不断加快,在2007年中国将迎来经济发展的一个拐点。”昨天,在2006年《财经》年会上,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刘鹤指出。
根据国家统计部门给出的预测,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9.4%左右,物价水平不会超过2%,投资可能增长25%左右,消费可能增长13%左右,财政收入可能达到3万亿元。而这种高速经济增长下一年度是否可以继续持续,未来中国经济走势如何?昨天刘鹤表示,明年中国将再现新一轮经济增长,而在2007年出现经济拐点。而“拐点”并不意味着经济会掉头向下,而是增长幅度的放缓,但整体增长趋势不会变。
刘鹤指出,在新的一年中,中央政府确定明年的宏观经济政策将继续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并且根据新的情况,针对性地进行适度微调。在新政策制定时,也会充分考虑目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两大问题:一是部分产业产能过剩的问题及其不良后果开始出现,特别是在钢铁、电解铝、铁合金、煤炭、水泥等领域,即常常称为重化工的行业,这些行业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产能过剩;另外,在汽车、纺织等等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也是潜在的,可能不久的将来会出现类似的情况。二是进出口贸易不平衡的矛盾需要得到重视,今年中国的贸易顺差超过了历史上最高的水平,达到1000亿美元左右。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 刘明康
信用衍生品创新存在三大风险
“银监会对信用风险衍生产品的创新持鼓励态度,但也需要警惕三大风险。”昨天,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财经》年会上指出。
刘明康表示,在信用风险衍生产品发展过程中值得关注有三个方面风险:一是交易对手风险问题,即信用衍生产品的交易对手是否能履行其义务;二是法律风险,主要指信用衍生产品交易要服从于“国际互换与衍生产品协会”(ISDA)颁布的标准,但部分产品的创新快于行业标准的制定,另外,由于金融衍生工具在许多领域里发展迅猛,使得有不少交易对手的合法地位存在不确定性等问题;三是一些交易和产品的安排,其实不是真正基于转移信用风险的需要,例如有的交易只是为了转移灾难性风险或宏观经济层面的风险,这就增加了复杂性和奇异性。此外,信用风险的转移行为中还应考虑操作性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这些风险在合同期内如得不到适当管理,也都会引发严重问题。
而对于上周末刚刚启动的国家开发银行和建设银行的资产证券化试点项目,刘明康特别指出,在我国资产证券化过程中要通过各种方式使市场参与者充分理解、清醒认识信用风险转移中的内在风险。对参与这一市场的非银行类机构,最重要的是主管部门要联手努力,使其有效地提高风险管理能力,确保他们对自己的交易对手有充分的风险测量。而监管者和相关部门还应依法了解信用风险被转移到被监管机构之外的总体情况。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 改革进度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
“现在很多人都关注政府因为改革付出的成本到底有多少。但是大家可能却都忽略了‘因为不改革付出的成本是多少’。”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昨天表示。
吴敬琏认为,过去的经济结构和过去的经济体制,转变为新的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这个转型的成本需要由社会和政府来承担。所以综合地考虑,中国的改革需要付出成本。
他表示,不是太同意现在的一种说法——“改革的进度要考虑承受能力”。这句话意味着改革的速度不能太快,太快以后承受不了。“有些改革搞得太快了,可能成本确实太高。但是我认为,改革太慢了成本也一样会很高,也一样会承受不了。现在一个一个行业几乎是全行业的亏损,这个成本是很高的。”吴敬琏说。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 邵 宁
出资人不到位是国企改革障碍
“尽管近年来国企改革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但还是存在着不少问题,尤为突出的是‘出资人不到位’。”在昨天召开的《财经》年会上,国资委副主任邵宁称,国有企业的结构和产业布局都在优化,但出资人不到位,导致了出资人对经营层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无法实现,而这一机制正是企业发展的基础所在。
邵宁表示,从1998年开始的国企改革工作得到了较快发展。截至目前,国有中小企业的改革已经完成近90%,困难企业基本做到了平稳退出市场。而国有困难大中型企业的关闭破产工作进展较快,目前已关闭困难企业3500家,安置职工700万人。邵宁表示,目前我国已经完成改革的国有企业占全部国有企业的2/3。10多年来,我国国有企业的户数减少了42%,职工人数减少了45%,企业利润平均却增长了10多倍。
邵宁认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不够同步、不够配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力度很大,但是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改革停滞不前。这意味着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国有出资人不在场,没人对国有企业资产负责。所以中小企业的改革中,出现了一些不规范的行为,如国有资产流失,由此也导致了大中型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改革效果不明显。邵宁评价,十六大之后启动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正是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急需的一项重大突破。
中国平安股份公司总经理 张子欣
内资保险公司与外资存在差距
“国外的公司经营了几百年,积累了一大批管理人才。而我们的中层管理人才则十分缺乏,挖脚现象严重,未来我们要加速培养管理人才。”中国平安股份公司总经理张子欣昨天表示。张子欣认为,中资公司与外资公司的差距成为迎接挑战的必修课。除了人才差距之外,张子欣认为,在资本累积方面,内资保险公司没有积累利润作为风险资本,偿付能力问题突出,希望保监会未来加强这方面的监管。另外,资本市场成熟度不足,目前老百姓想买储蓄,但现在投资的范围比较狭窄。所以如果满足百姓的需求,需要有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需要有一个更宽的投资渠道。
据介绍,2006年12月,是中国保险业对外资全面开放的最后期限,外资保险公司已经对中国市场虎视眈眈。到目前为止,中国总共有70多家保险公司,其中有41家是外资公司。外资保险公司的进入,一方面给中国保险市场带来先进的保险理念和管理技巧,同时,对中国保险公司形成了挑战。
现场花絮
胡舒立希望银行“打架”
昨天下午17点15分,以“政策制定者与金融家阐述资本市场发展战略”为主题的论坛准时开始,四大银行巨头聚首。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中国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行长张建国、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行长常振明、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助理朱民坐在了一起。
论坛开始前,作为这场论坛的主持人的美国新桥投资有限公司合伙人单伟建,遇到了《财经》杂志主编胡舒立。胡舒立开玩笑向单伟建建议:“一定要把气氛搞得热烈一点,最好让这四家银行打起来。”
李克穆讲保险故事
我国的保险服务以及百姓的保险观念跟发达国家确实还有一定差距,这种差距有多大呢?李克穆讲起了故事。很多考察团到了美国以后,就没有意识去买保险,但是一旦发生意外或生病住院,几万美元、十几万美元就得往外掏,哪儿有那么多经费,只好到大使馆去。所以,这些考察团一到美国,中国大使馆就马上提醒这些代表团:“你们买保险了没有?要在这儿待一两个月甚至更长,不买保险,出事了可别找大使馆,我们一分钱没有。”
邵宁经验老道 巧避尖锐问题
在昨天下午进行的“国有企业改革与重组”议题时,由于国资委副主任邵宁的到场,引发了大家提问的积极性。邵宁成了全场被提问次数最多的嘉宾,并且问题也最为尖锐。以至于主持人不得不提醒听众,向其他嘉宾发问。
有听众提问,国资委作为国有企业的主管单位,任意调动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是否考虑过由此导致的不利后果?邵宁对此只简单表示:“你说的问题是答案”。然后表示不对此发表任何意见。又有听众提问,国资委对大型国企的扶持,却导致了同行业小公司的破产,这种做法是不是在助长他们垄断市场?邵宁说,首先,国资委不是行业专家,我无权对某一个行业发表意见。他随后反问提问者:“随着国外同类公司加入到对中国市场的争夺,我们要跟他们抗衡,你认为是分散性的小企业具有优势,还是实力很强的大企业更具有优势呢?”(苗燕 张培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