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西部、振兴东北、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清晰地勾勒出中国区域发展战略,四大经济板块的提出正视了区域的差距和发展的不均衡,并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有区别地确定各自的发展目标和考核标准,是科学发展的具体体现。
“十一五”时期我国不仅要面对发达国家的先发优势问题,也面临与新崛起的大国的竞争问题,实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顺应时代的重大国策,必将为中国由大国走向强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西部大开发
自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以来,国家在规划指导、重大工程建设、资金投入、政策措施等多方面对西部予以重点支持,“十五”期间中央建设资金累计安排西部地区约4600亿元,财政转移支付和专项补助累计安排5000多亿元,有力地支持了西部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使西部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特色产业发展开始起步,经济效益逐步提高,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西部12个省份都有自己的特点,但受地质地貌、资源储备、基础条件和区域位置等因素影响,各地的开发成本、效果和进度不同。应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进行开发,通过国家支持、自身努力和区域合作,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巩固和发展退耕还林成果,继续推进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工程,加强植被保护,加大荒漠化和石漠化治理力度,加强重点区域水污染防治。支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加强清洁能源、优势矿产资源开发及加工。
东北振兴
东北地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重要的工业基地。目前,东北的原油产量占全国的2/5,木材产量占全国的1/2,商品粮占全国的1/3。此外,汽车、钢铁、重型装备等产品生产也在全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东北地区的问题在于传统产业与技术的老化,振兴的关键是如何发挥过去积累的优势,卸下包袱,重树辉煌。因此,东北振兴的主要途径是体制、产业与技术的吐故纳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在改革开放中实现振兴。
“十一五”期间,国家将搞好东北地区煤炭、石化、钢铁、装备等重点行业的调整改造,搞好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和采煤沉陷区治理、棚户区改造,做好部分城市和国有企业厂办大集体改革试点工作,重点加强大型粮食基地建设,推进重点行业改革重组和技术改造。要逐渐建立起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抓好阜新、大庆、伊春和辽源等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结合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研究推进金融、财政体制和机制创新;下力气研究解决东北地区的金融不良资产问题。
中部崛起
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和制造业基地,是我国重要的物资和产品集散交换中心和交通枢纽,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党中央总揽全局,审时度势,顺应民心提出的中部崛起战略,进一步激发了中部广大干部群众的改革创新精神。中部地区要突出重点,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巩固提高粮食、能源原材料、制造业等优势产业,稳步推进城市群的发展,增强对全国发展的支撑能力;立足现有基础,自力更生,在国家必要的支持下,着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加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现代流通体系和现代市场体系建设。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努力扩大就业,逐步减少贫困人口,提高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促进城市与农村、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东部率先发展
东部有良好的发展基础,而且还有新的发展机遇,还可以实现新的发展。但应该看到,东部资源和环境的制约作用日渐显现,因此,东部地区要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率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率先发展和改革中带动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
东部地区应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加注重节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和环境保护,实现既快又好发展,在科学发展道路上走在全国前面。(张玉玲)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wei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