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两岸经贸交流开新局
字号:
两岸农业如何谋求互利双赢?

  时间:2006-10-19 21:13    来源:     
 
 

    10月17日至18日,海南博鳌举办两岸农业合作论坛,论坛以加强两岸农业合作、实现两岸农业互利双赢为主题。19日至20日,厦门市举办海峡两岸农业合作成果展览暨项目推介会,参会代表预计4000多人。会后,部分代表将分赴大陆有关省市参观两岸农业合作区和创业园。

    提示

    两岸农业的交流、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大势。据去年底不完全统计,在大陆投资的台湾农民企业有5000多家,大陆农业实际利用台资40多亿美金。

    国台办经济局何世忠局长认为,两岸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的两岸农业交流合作渠道,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为合作提供了一个模式,台湾农民创业园取得了不小的进展。

    两岸农业合作,所为何来?将向何去?

     两岸农业为何需要合作?
  关键词:台湾技术、大陆空间

    同期声:尽管台湾当局曾大张旗鼓地将印尼、越南、泰国、菲律宾等国列为农业投资的重点区域,但效果不明显。大陆因文化渊源、自然条件以及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成为台湾扩大对外农业投资的最佳区域。

    厦门市海峡两岸农业交流合作协会副秘书长陈裕强:台湾农业比较发达,种植、管理技术先进,农产品的新种培育、技术研发、销售通路方面,走上了正轨,特别是技术相当成熟,造就了高端的精致农业。

    从地理上看,台湾受岛屿限制,剩余土地少,好像一个人有着一身好手艺,却没有足够大的施展空间,很有必要对外拓展空间。

    台盟厦门市委副主委、高级工程师陈紫萱:农业有几大要素,资金、技术、土地、劳力、市场等,台湾农业具备资金、技术优势,可是土地少、劳力贵、市场小,大陆恰好在这些方面优势巨大,双方互补性极强。

    双方取长补短,长期合作,促进农业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对双方都有利,既解决了台湾农业发展空间小的问题,也可以提升大陆农业的产业结构,提升农业生产效能,提升农民收入水平。

   合作交流有哪几种形式?
  关键词:考察、贸易、投资

    同期声:大陆是台湾农产品的第四大出口市场,仅次于日本、香港、美国;2002年到2004年,大陆对台湾农产品出口接连突破3亿、4亿和5亿美元,同时,台湾对大陆的农业投资发展迅速。

    陈紫萱副主委:交流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学术交流,近十年来,厦门组织了近20个农业考察团200多人次赴台湾参观考察,台湾前来厦门考察的有将近2000人次。

    二是农产品贸易。例如厦台农产品贸易额逐年增长,去年达到近1600万美元,厦门进口额和出口额大约各占一半。

    三是农业投资。这点基本是单向行为,都是台湾方面过来大陆投资兴办企业。

    陈裕强副秘书长:就台商农业投资来说,包括独资、合资、技术转让等形式,最主要的是独资,即台商租用土地,自己投资经营,种植养殖,或者农业加工。台商过来搞合资的少,技术转让的更少。

    最近,厦门开展的对台农业合作项目包括:厦门黄金香食品公司与台湾国忠养猪公司合作,年投产10万头优质种猪;中埔市场二期台湾农产品集散分拨中心向台商招商;筹建闽台花卉物流批发中心。

  合作中主要有哪些问题?
  关键词:农业政策、运输

    同期声:在两岸贸易的总体框架中,农产品贸易发展缓慢,交易规模小,产品结构单一,是两岸贸易往来的薄弱环节。台湾对大陆农业的投资小,仅占台湾在大陆总投资的极小比例。

    陈紫萱副主委:台湾当局限制两岸农业交流合作,成为农业合作的主要障碍。具体表现在:一、大约40%的大陆农产品还不能获准进入台湾;二、台当局只准许200多类农业项目投资大陆,500多项需专案审查后决定可否投资大陆,还有十几项属于严格禁止类。

    陈裕强副秘书长:台当局阻挠直航,导致两岸交流不畅,是两岸农业交流的一大瓶颈。台湾农产品须经第三地进入大陆,运输时间长、成本高、损耗大,相当程度削弱了台湾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如果开通直航,从厦门飞台湾仅1个多小时,船运10小时左右,台湾一旦遇上台风暴雨,农产品歉收,厦门就能够最快速地补给农产品。

   如何共创互利双赢局面?
   关键词:开放、扶持、交流

    同期声:今年4月,在国共经贸论坛结束之际,大陆宣布了促进两岸交流合作、惠及台湾同胞的15项政策措施,其中7项关于促进两岸农业合作的内容。本月举办的两岸农业合作论坛,主题是加强两岸农业合作,实现两岸农业互利双赢。

    陈裕强副秘书长:关键要台当局秉持开放心态,顺应大势,开通直航,让两岸农产品同处一个物流圈,大陆农产品资源丰富,台湾在农产品淡季或者遇上紧急需要时,大陆马上可以供给。

    厦门国寿种猪开发公司总经理、台商林国忠:大陆各级地方政府应当加大扶持农业合作力度,吸引台湾资金、技术、人才过来。

    农业是一项长期投入,种养企业一般规模不大,创业前期投入很大,回收周期长,常常在产生效益之前,自有资金已用完,资金链衔接不上,所以政府应当给予台商小额贷款、信用贷款等支持,这方面海南做得不错。

    陈紫萱副主委:应该充分发挥农业协会作用,台湾农会与大陆各地农业组织相对接,建立经常性联系,推动农业往来。去年台盟厦门市委提议设立了厦门海峡两岸农业交流合作协会,协会成立后,很快与金门农会结成友好协会,开展了一系列交流活动。

    丹阳华夏肥料(中国)有限公司执行长、台商叶子豪:当前两岸农业在资金、技术、人员交流上还是单向为主,资源未能充分整合,产品未能充分流通,因而两岸农业运销、研发一体化显得尤为重要。台湾的热带亚热带水果运到北方,北方的寒带水果输到台湾,做到运输、销售一体化。

    研发一体化关键是技术、人员的交流,这种交流不能停留在会议桌上和小面积技术勘探层面,而应当深入到农民当中,让大陆农民更新观念,以创新思维接受台湾的新技术。

    当然,技术交流不应当单向,例如北方的寒带农业技术与台湾的热带亚热带技术结合起来,开发出综合寒热带植物优势的技术,改良台湾品种,就能增强台湾农产品抗寒流的能力。

   相关观点

   台湾农业技术传到大陆,
   会对台湾农业造成冲击吗?

    背景:台湾“陆委会”负责人强调,台湾农业技术优于大陆,如果两岸农业交流导致大陆技术赶超台湾,会对台湾农业造成冲击。

    台商叶子豪:认为台湾农业技术传到大陆,会对台湾农业带来冲击,纯属愚昧之谈。从技术层面说,如果限在台湾岛内,就无法广泛验证技术的适应性,而应用于大陆,无疑延伸了技术生命力。

    从农产品层面说,需要大众化,而非特殊化。技术没过来,只让台湾农产品过来,成本太高,只能小众化,而用台湾技术在大陆就地种养、销售,才能让台湾农产品大众化。

    台湾当局把农业技术变成政治的一个筹码,对两岸农民而言是损失,唯有从农民利益、福祉来考虑问题,才是正途。

    陈裕强副秘书长:全国最大的蔬菜集散地山东寿光,80%以上的蔬菜种子是“洋种”,老外并不担心技术传到寿光了,自己没饭吃。台湾的高端种子引种到大陆,母种与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台湾岛内,比如台湾的蝴蝶兰,在福建、云南、海南等地种植,但核心技术仍然由台湾掌握。

     福建相比海南,
     在两岸农业合作上各具什么优势?

    背景:国台办经济局何世忠局长称,福建、海南和台湾的自然条件很接近,有很好的农业合作基础,并且这两地和台湾在农业合作中有明显的互助优势,所以两岸农业合作论坛选在海南、展介会选在厦门。

    台商叶子豪:海南靠南方,适宜热带水果种植,台湾水果恰好主产在台湾南部,属于热带水果,所以海南是台湾水果在大陆最理想的克隆地。另外,海南以红土为主,肥度高,利于农产品生长。

    福建依山傍海,山多,海拔高度差异大,适宜茶叶、果树等生长在不同海拔高度的农作物种植。

    以台湾水果为例,如果台湾、海南、福建能连成一体,即以台湾技术在海南生产台湾品种水果,两地水果再集中到福建,把福建作为向内地销售的起始点,那就是一个三赢格局。

    来源:海峡导报 导报记者 兰  文/文 黄少毅/图

 
编辑:system    
 
 
中国台湾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