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两岸经贸交流开新局
字号:
解读“海峡西岸经济区”

  时间:2006-03-08 15:46    来源:     
 
 

   从“繁荣带”到“经济区”

  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是省委、省政府紧紧盯住发展,谋划发展,致力发展,全面分析形势,深刻体察省情,科学把握规律,坚持开拓创新,集中集体智慧,为福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确定的个性化战略目标。这一区域发展战略在今年初召开的福建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提出后,迅速得到全省人民的赞同和支持,并在台湾同胞和海外华人中引起积极反响。

  从1995年提出的“建设海峡西岸繁荣带”,到今年初提出的“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我省整体发展战略思路日益明晰。省社科院院长严正说,海峡西岸繁荣带主要是指福州到漳州的闽东南沿海地区,后来虽然延伸到闽东,进而又延伸到南平、三明、龙岩,但这种认识都还只是着眼于建设自身,没有摆到环海峡经济圈组成部分的位置上去认识,没有摆到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携手并进的意义上去认识。当前提出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指以福州、厦门为中心,以闽东南地区为主体,北起浙江温州,南至广东汕头的台湾海峡西部的海域与陆地。把“繁荣带”上升到“经济区”,体现了对区域定位认识的深化,体现了发挥对台优势、与两大三角洲分工协作意识的深化。

  在刚刚闭幕的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成为福建代表团的热门话题。黄小晶、陈慧珠代表分别牵头与几十名代表联名,提出两份建议,要求把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列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布局。许多代表在审议发言中也表达了上述愿望,引起了会内会外、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强烈反响和共鸣,到福建团参加审议和看望代表的中央领导都给予了肯定和支持。致公党、农工民主党等民主党派中央通过专题发言或专题报告,阐述了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意义。海内外媒体也对此作了广泛报道。

   锁定八闽发展新定位

  海峡西岸经济区这一福建发展新定位的出台,具有深远的时代背景,体现了福建上下居安思危、加快发展的强烈意识。

  福建日报评论员文章《确立一个目标》指出,随着中国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先行,环渤海经济区崛起,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全国以区域经济为特色的经济竞争格局正在形成。面对这种发展态势,福建必须从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去审视自己的发展空间、发展路径和发展政策。否则,就有落后于其他省区甚至被“边缘化”的危险。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正是更高站位和更宽视野的科学抉择。它进一步凸显了福建的对台优势和作为两岸三地、两大三角洲联结点的区位优势,准确锁定了福建的发展目标和定位,必将推动我省进一步融入全国发展的大格局,更好地在两岸统一大业中发挥作用。福建靠什么参与竞争

  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我省提前三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内容。

  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必须畅通对外开放、对内联接、山海协作三条战略通道,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推进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产业、市场、基础设施对接,提升与台港澳合作水平,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上狠下功夫;必须致力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人才观、群众观。而做好工业化、城市化两篇大文章,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必由之路。

  在工业化方面,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开明认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无疑必须充分发挥福建对台优势和港口优势。通过两大优势的发挥,有望把福建建成东南沿海制造业加工基地、重化工业基地和闽台港澳侨经济合作基地。

  在城市化方面,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益生指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关键要形成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实现生产要素的集聚,也就是说要有中心城市强有力的带动。加快中心城市发展,应成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主要着力点。要大力拓展中心城市的发展空间,促进产业、人口的集聚,完善城市功能。比如福州就要沿江、向海拓展,完成从“闽江时代”到“乌龙江时代”再到“滨海时代”的三级跳,成为海峡西岸现代化、国际化的海港城市。(本报记者陈建斌)

  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先行,环渤海经济区崛起,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全国以区域经济为特色的经济竞争格局正在形成。面对这种发展态势,福建必须从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去审视自己的发展空间、发展路径和发展政策。否则,就有落后于其他省区甚至被“边缘化”的危险。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正是更高站位和更宽视野的科学抉择。它进一步凸显了福建的对台优势和作为两岸三地、两大三角洲联结点的区位优势,准确锁定了福建的发展目标和定位,必将推动我省进一步融入全国发展的大格局,更好地在两岸统一大业中发挥作用。福建靠什么参与竞争

  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我省提前三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内容。

  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必须畅通对外开放、对内联接、山海协作三条战略通道,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推进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产业、市场、基础设施对接,提升与台港澳合作水平,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上狠下功夫;必须致力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人才观、群众观。而做好工业化、城市化两篇大文章,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必由之路。

  在工业化方面,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开明认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无疑必须充分发挥福建对台优势和港口优势。通过两大优势的发挥,有望把福建建成东南沿海制造业加工基地、重化工业基地和闽台港澳侨经济合作基地。

  在城市化方面,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益生指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关键要形成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实现生产要素的集聚,也就是说要有中心城市强有力的带动。加快中心城市发展,应成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主要着力点。要大力拓展中心城市的发展空间,促进产业、人口的集聚,完善城市功能。比如福州就要沿江、向海拓展,完成从“闽江时代”到“乌龙江时代”再到“滨海时代”的三级跳,成为海峡西岸现代化、国际化的海港城市。(福州日报 记者陈建斌)

  关键词:海峡西岸经济区

    与台湾省隔海相望的福建省,有漫长海岸线、众多深水良港和区位优势。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闽东南地区”概念的延伸,指以福建为主体的台湾海峡西岸地域经济综合体。其构想包括:以构建福州、厦门、泉州三大城市基本框架为支撑,连接漳州、莆田、宁德,对接三明、南平、龙岩,加快形成福建省城市体系的总体布局;加强交通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经济腹地和市场空间;建立产业集群,集聚规模效益。

来源:《华东新闻》

 
编辑:system    
 
 
中国台湾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