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两岸经济关系的现实和学者对两岸经济合作的模式的描绘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营运中心模式;一体化模式;维持现我模式。“营运中心模式”,以台湾“亚太营运中心”最为典型,其设想是想使台湾成为整个中国经济区(两岸三地)中最具核心竞争力的区域;维持现状模式基本上代表了两岸经济合作的现况,其特征从台湾方面看是“官冷民热”、从大陆方面看是“官民均热”;经济一体化模式则是两岸三地及海外华人学者设想中的由两岸官方椎动的达成两岸经济利益最大化模式。
但目前三种模式都遇到障碍:如果说台湾“亚太营运中心”的设想十年前还有其地理上和体制上的优势和可行性,如今已基本失去,再推动已经晚矣。维持现状模式已不能满足两岸经济交往的要求和外部条件变化,正寻求突破。而从经济角度而言最具可行性的一体化模式则受阻于政治因素,例如,台湾方面原提倡建立“两岸共同市场”的设想又返回到“亚太营运中心”的思路上去了。总体而言,这三种模式其实源于两种思路,一是融合思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是隔离思路(你是你,我是我)。笔者认为,就趋势而言,两岸经济合作应是走融合之路。
中国大陆经济走向
过去20年,中国大陆年均GDP以近10%的增长速度迅速上升,较世界平均增长率高出近3倍,并带动着香港、台湾经济的升级和发展。
大陆经济实力人为增强。以GDP衡量,1990年日本GDP总值为58033亿美元,是两岸三地的4.9倍,而12年后的2002年日本与两岸三地GDP比值大幅下降至2.4倍。其中,1990年日本GDP为中国大陆的7.9倍,2002年则仅为3.2倍。
未来10-20年中国大陆仍有机会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北京申奥的成功和加入WTO以及西部大开发的实施这三个积极因素强化了中国大陆经济增长势头。以2003年一季度的经济情况看,大陆GDP为2356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9%,比去年同期加快2.3%,创1997年以来同期增长新高,且几个最重要的经济指标如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总额、外商直接投资,以及城乡居民收入都保持了较快的增长。仅从对外经济的情况看,大陆一季度进出口总额增长124%,实际利用外资增长56.7%,这样良好的成就与加入世贸组织的积极效应有关,可以预期,拥入世贸组织的积极效应将在今后若干年内将进一步释放。
两岸经济合作新机遇
中国大陆正在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十年前,世界银行发表了一份《全球经济展望和发展中国家》的报告,对两岸三地经济进行了分析和预测,今天重温,会发现其推论虽仍显保守,但大部分相当准确。该报告将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作为一个分析单元,称之为“中华经济区”(Chinese Economic Area-CEA),认为,“中华经济区”正在成为世界经济的第四个增长极,该报告指出,“中华经济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深远的。首先,作为一个主要的贸易集团,中华经济区有助于提高其贸易伙伴的增长潜力;第二,由于在低工资和低技术的出口方面享有比较优势,中华经济区将导致一些国家,特别是泰国和马来西亚,向重工业和技术密集产品方面调整,从长远看,中华经济区的产品将取代工业国家的产品,从而工业国家的产业需要转向高科技和高附加值产业;第三,中华经济区的崛起与三十年前日本崛起时一样,将推动世界经济的重大调整。随着时间推移,中华经济区将成为工业世界出口高技术和资本产品的一个主要市场,大大拓宽世界市场。报告认为,中华经济区与美国、欧洲和日本这中个增长极之间的合作性政策是至关重要的,还需要有一个相互的、自由与开放的贸易政策。而且自90年代以来,中华经济区的对外贸易一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另外,据统计,中国大陆已成为东亚各国(地区)的最大的资本流入国,占东亚各国(地区)接收外资总额的比例高达60%左右,金额达5000亿美元左右,其中,中国香港、台湾占比例的66.4%。世界上最大500家跨国公司已有近400家在中国大陆投资2千余个项目。这些都是推动未来大陆经济发展和两岸经济合作的重要基础。
两岸经济合作强化有助于双方经济的发展。如今,两岸经贸联系之紧密可以说是史无前例。1979-2002年,两岸贸易平均年递增率高达36%以上,据统计,仅两岸贸易对台湾经济增长率的贡献率就已达1-2个百分点。大陆已是台湾的第一大出口地和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在投资方面,对中国大陆的直接投资有70%左右来自台湾和香港,其中,台湾仅次于香港、美国,是大陆第三大外资来源地区;在分工方面,两岸已有紧密的垂直、水平分工的形态。至2002年,大陆累计批准设立台资项目51200余项,:合同台资555.64亿美元,实际到位295.79亿美元。近十年来有74%的台商对外投资地是在大陆,祖国大陆已是台湾累计对外投资最多的地区。显示了两岸经贸对整个中华经济区经济的稳定的推动作用。另外,自2001年开始,两岸三地的对外贸易总额已达12000亿美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二大贸易体(英国20390亿美元、德国10531亿美元、日本为8581亿美元)。
加入WTO和北京申奥成功为两岸经济合作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两岸加入WTO意味着两岸必将进一步开放市场。特别是中国大陆,加入WTO还意味着大陆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全面接轨,特别是与美日两国经济联系再上一个台阶,推动中国大陆经济加速发展的“一级火箭”点火,并带动两岸贸易相互依存合作关系的发展,将之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中日美三国关系的未来将是全面合作、对接,而非对抗、对决。中国大陆这一空前的发展建设机会其实也是全体中国人的机会。台湾如何在新的情况下继续保持与祖国大陆特殊的密切关系,是值得研究和推动的。
加强两岸经济合作的建议
从历史的角度看,台湾经济最大的特点在于其是一个没有自己经济纵深的经济体。百年以来,基本上是独立生存于中国大陆经济之外,几乎没有与中国大陆经济荣辱与共的记忆。我们知道,马关条约后,台湾是典型的殖民地经济,完全依附于日本;作为一个没有自己经济纵深的经济体,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台湾首先是美国,后是美日两个经济中心的“边缘经济体”。在这一时期,台湾经济的发展是成功的,既避免了脱离经济核心的“边缘化”,又成功地实现了“经济起飞”,跻身于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NES)。
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台湾内外经济环境剧变,台湾经济进入了新的转型期,面临严峻挑战。这次转型涉及经济体制变革、发展策略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换、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国际经济关系变化。台湾经济在面临巨大挑战的同时也面对极大的机遇,这就是台湾是否参与中国大陆经济在东亚区域经济中的核心化进程,将中国大陆视为其经济发展的“腹地”,参与中国大陆经济在区域经济中的核心化和两岸经济一体化进程。如前所述,中国大陆经济崛起和海峡两岸经济联系日趋紧密是东亚经济发展格局近十年以来最新、最重要的特征。中国大陆经济正在形成东亚经济稳定、发展新的核心,与日本、“四小”东盟构成了东亚经济的两强四方的新格局。中国大陆已经开始具备成为经济核心的几个条件:1、市场足够大;2、产业结构足够全;3、影响力足够大;4、货币为区域主要货币之一;5、与各经济体的联系足够紧密;6、发展足够稳与快。
当前,从经济上来看,台湾首次如此深与广地参与中国大陆经济发展进程,第一次与大陆经济兴衰息息相关,两岸经济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功能性一体化”特征。近年来,台湾无论在投资、贸易、市场、技术等各个方面与中国大陆的联系日趋紧密,从长远看,在中国大陆快速发展、两岸经济联系日趋紧密的背景下,其独立于中国大陆之外的经济生存与发展能力受到重大挑战。抽象些说,无政府参与的、无双方共同制定制度规范的、自发的“功能性一体化”,向政府参与的、双方共同制定制度规范的、自觉的“制度性一体化”的过渡,从目前的大势来看,既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从国际经济的现实来看,台湾参与核心化进程,主要有两大好处:第一是推动经济发展;第二是防范金融风险。换一角度看,台湾若游走于区域经济核心之外,不融入区域经济发展核心,不参与有关游戏规则的制定,不参与危机防范机制的建立,不参与区域经济结构的重构,势必使台湾经济未来充满不确定性,很难避免意味着经济发展减缓、抗风险能力减弱的经济边缘化。两岸经济一体化的原动力就是中国大陆经济在东亚区域中的核心化,换言之,中国大陆经济的核心化进程将与两岸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同步。值得强调的是,两岸经济一体化的关键是大陆经济的核心化,两岸经贸关系应建构在大陆经济核心化的基础之上。
因此,建议两岸近期可研究推动建立两岸:
1、经济信息交流机制,如建立常设性的两岸经济论坛,它是推动两岸经济一体化的基础性工作,能加强双方的互相了解;
2、法律协调机制,台商务仲裁合作,两岸商务仲裁机制的建立,可以将其视为两岸经济一体化的一个演练,可从解决商务纠纷开始,过渡到商务仲裁协商会议一一商务仲裁协议一一商务仲裁委员会一一商务仲裁法院。从民间的、低阶的、协商的、磨合的,过渡到官方的、高阶的、法制的、合一的;
3、推动行业范围内经济一体化,如建立电讯共同体、邮电共同体等。
来源:国务院台办网站 作者:曹小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