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讯(记者 邹训飞 张志亮) 记者第一次看到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韩树旺时,很是惊讶--尽管记者对我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人才的年轻化程度早有思想准备,但当一个42岁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站在面前时,他给记者的第一感觉就是年轻。年轻就意味着壮志“待”酬,他和记者侃侃而谈,言语间,充满自信。
据韩树旺介绍,此次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共为此次“6·18”(中国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为福建带来了涉及新材料、新能源、机电等方面的高新技术项目76个,他还举了个和福建省宁德市一个关于节能环保项目成功对接的例子:“和福建宁德的项目对接,正实实在在地进行着,双方合作很愉快。”他和记者愉快地聊了起来。
记者:在普通人眼里运载火箭技术是高精尖技术离普通民众的生活似乎比较遥远,这样的高精尖技术是如何很好地转化为民用技术,从而实现为民服务的初衷? 韩树旺:运载火箭技术是一种综合性、高精尖技术,涉及很多专业科技领域,包括:系统控制、电子、新材料、导弹、数学、物理、计算机等方方面面。许多专业技术都需要我们自主研发。应该说,运载火箭这样的高精尖技术是由无数的“小”技术综合而成的,比如控制系统、新材料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等。还有其他的一些军用技术的研发也有很大的军转民的市场。
记者: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运载火箭技术和其他军用技术的成功研发除了给服务我国的国防事业以外,也服务而来普通百姓的生活?除了带来国防现代化以外也创造了其他更多的经济价值? 韩树旺:是的,运载火箭技术中的许许多多技术创新都已经或者正在改变百姓的生活,运载火箭技术包括其他的一些军用技术的研发在服务祖国国防事业的同时也为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了便利。比如风力发电系统和火箭发射系统比较类似,从而可以把火箭发射系统的某些技术创新。比如:1500千瓦的风机高度达80米,风机叶片半径达37米,要把风机成功“竖”起来,这就和把火箭架在发射架上一样。二者都有一定的难度,但需要的技术是类似的。风力发电系统中,需要用到的风机叶片就需要新材料技术和风机控制技术。而这些军转民技术已经为我们实现了更巨大的经济价值。
记者:这次“6·18”,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带来的哪些项目?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和福建省的合作具有什么特色?
韩树旺:我们带来了76个涉及新材料、新能源、机电等方面的高新技术项目。比如风力发电、太阳能、生物能等方面。运载火箭技术涉及许多专业科技领域,而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航天技术开发应用基础很好,如何把这些技术转为民用,如何把这些技术为福建人民服务呢?我们和福建省的合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技术推广应用,在我们新技术新发明出来以后,在转为民用方面,我们首先要进行技术推广;其次,是项目产业化,在把技术成功推向市场,形成一定市场规模后,努力实现项目产业化;第三,人才对接,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 院约有35000名技术人员,人才优势明显,而福建省许多民营企业很有发展潜力,需要大量人才,求贤若渴,这就使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和民营企业间的合作成为一种迫切需要。这是一种双赢的合作,既能服务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也是我们探索自主经营道路的需要。
记者:能不能请您展望一下,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带来的技术项目在福建实现项目产业化的前景? 韩树旺:就拿风力发电来说吧。福建风力资源丰富,风力发电厂的在福建就很有前途。而风机制造产业,在福建就有很广阔的前景。一台风力发电机价值1000多万人民币,其中三片风叶就值100多万,市场前景广阔。风机制造产业的配套产业在福建也比较完善,比如制造风叶需要的新材料,在福建已经形成相当的产业规模。而风机制造产业的所需要技术:控制系统技术,我们可以和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等著名高校合作,共同研发。 记者:今年“两会”,“海峡西岸”已经写入了“十一五”规划《纲要》,福建正利用此契机,全力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您认为新技术、高科技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将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韩树旺:“海峡西岸”已经写入了“十一五”规划,而新材料、新能源等也是“十一五”规划所重点扶持的。我们在这些高新技术开发应用方面基础很好,许多先进技术都是靠自主创新而来,而“6·18”也强调自主创新。这说明我们所做的工作和福建省委省政府的思路不谋而合,高新技术将为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推动产业发展提供巨大的力量涌泉。 来源:东南新闻网
编辑:芳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