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厦门软件园:对接台湾软件产业

  时间: 2008-09-24 14:50     来源: 中国电子报     
 
    随着我国台湾硬件产业向大陆转移高潮的过去,其软件产业也加快向大陆的转移。深化对台合作,不断扩大对台合作领域,是厦门软件园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厦门软件园位于厦门岛东北部,紧挨厦门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与大小金门岛隔海相望。园内有世界500强的软件企业,有紧密结合的产业集群,具备承接台湾软件和数字内容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是一座名副其实的“软件王国”。

  改变招商思路

  软件园二期的建成,加强了规范化管理,提高了服务质量,产业集聚效应明显,软件园已成为推动厦门市软件产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吸附器。随着思源科技、泰伟电子、盛群半导体、新禾电子、文典、台湾知识库、吉比特、西基动画、青鸟数码、风云动画等企业相继落户,厦门软件园逐渐形成台资软件、集成电路设计企业集聚和动漫游戏研发中心两大基地。此外,微软、思科、日本雅马哈信息、建行总行信息中心等国际知名企业在软件园设立机构或落户,也极大地促进了厦门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

  当前,随着我国台湾硬件产业向我国大陆转移高潮的过去,其软件产业也加快向大陆的转移。因此,深化对台合作,不断扩大对台合作领域,是厦门软件园下一步的重点任务。

  厦门要搞好与台湾地区的软件产业对接,必须创新招商思路,千方百计做好软件产业招商。利用厦门市电子产品制造业发达、台资企业聚集的优势,厦门要积极引导这些企业在软件园设立软件研发或服务外包机构,并以信息化建设为契机,吸引台湾地区知名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来厦门投资,积极筹办首届厦门国际动漫节,邀请台湾动漫企业和专家参会。

  招商只是第一步,关键是服务好在厦台资软件企业,吸引更多的台资企业落户厦门,继续办好第六届海峡两岸信息化论坛,搭建两岸交流平台。

  软件园的使命是促进软件产业的发展,因此构建产业发展平台,持续改善产业发展环境永远是第一要务。为此,软件园的发展思路是:发挥数字媒体、软件、IC设计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促进作用,推动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和华侨大学等高校产学研实验室投入运营,不断提升软件园公共技术服务水平;继续落实好国家、省、市各级政府对软件业的扶持政策,出台厦门市产业扶持政策,从市场、技术、人才、税收等方面完善厦门市软件产业促进体系;完善产业统计制度和分类管理办法,实施分类指导和分类服务;积极申请建立国家软件与集成电路设计人才培训基地。

  提升创新能力

  厦门软件园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被业界称道,以更好地承接台湾软件产业的转移。

  高起点规划:园区规划立足于时代性、地域性、国际性和经济性,在彰显现代科技园区恢宏与大气的同时,凸显“节能环保、集约高效”的特点。厦门还特别邀请了国际知名建筑设计师、绿化设计事务所参与到厦门软件园的前期规划中。厦门软件园建筑结构体现了三大理念——— 生态型科技园区,体现科技与生态的结合;园林化科技园区,体现科技与艺术的结合;人性化科技园区,体现科技与人文的结合。

  高标准建设:厦门软件园是厦门市推进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构筑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的标志性工程。作为一个可容纳5万多IT人才的“软件硅谷”,厦门软件园划分为4个功能区:信息技术服务区、动漫游戏区、软件研发和IC设计区、生活服务区。

  以建设成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软件出口基地和软件产学研基地为目标,厦门软件园园区努力在招商、管理和服务机制等方面实现创新:

  创新招商机制:园区招商工作由厦门市信息产业局牵头,厦门市招商中心、思明、湖里、火炬管委会具体负责,发挥市、区两级招商优势,“边建设、边招商、边入驻”,园区招商已取得突出成绩,2007年实现软件业产值30亿元,税收突破1亿元。截至目前,已核准入园企业415家,其中已有300家企业签订了研发楼的购房协议,园区企业员工达1万余人。

  创新管理机制:2007年7月,园区建设基本完成,工作重心从园区工程建设向园区招商和综合管理服务转变,厦门市委、市政府及时决定成立软件园管委会。管委会作为市政府派出机构,由原建设指挥部主要成员组成,管委会主任由市政府副秘书长兼任,增强管理协调力度,在不增加编制的情况下,从市信息产业局、市信息技术服务中心抽调人员组成管委会办公室,由其负责日常工作,实现管理体制创新。半年时间内,软件园管委会迅速建立了13项园区管理服务规范,综合协调工程扫尾、资产移交、招商入驻、完善配套、促进新项目落地等各项工作,逐步树立起“规范管理、优质服务”的园区形象。

  创新服务机制:在各部门积极配合下,工商、税务、人才、消防、水电等综合服务部门相继入驻,为入园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厦门公交集团、航空港集团等一批国有企业主动与园区对接,入园经营,并提供交通、商务、餐饮等配套服务。园区依照“以园养园,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思路,以园区食堂、店面、停车场等公共资产经营所得,补助园区公共技术平台运营、公共设施维护等公益事业,逐步向可持续经营的目标迈进。

 
编辑: 邵磌     
 

 

 
中国台湾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