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刚刚传出允许外资上市的消息,昆山甚至整个苏州地区的各政府部门就迎风而动,在全地区近2000家台资企业(广义,即包含通过第三地进入大陆的台资)中搞了一次大规模的摸底,开始了推动台商上市的准备工作。苏州市体改办兼上市办主任孙林夫说,苏州有这么多运行质量非常好的台资企业,它们去上市,对国内资本市场的好处是显然的。 近年来的苏南地区声名似乎不及从前响亮,但是今天人们已经认识到,该地区前些年渐失的发展优势,现在又通过几年来卓有成效的引进外资找了回来。目前,苏州地区的外向型经济江山几半,外资企业对当地的税收贡献已经占到40%以上。这种变化可以用来反观苏州市政府所以在推动台商上市的问题上为何如此主动而迫切。9月13日,在苏州市政府的直接操办下,60余家台商和数十家中介机构的代表,在刚刚迎接过APEC财长会议的苏州市会议中心,参加了据说在国内首次由地方政府出面主办的“台资企业上市融资研讨会”。 但是,苏州地区台商最密集的昆山市的体改委主任(兼证券监督管理办公室主任)李阿奎却对这种造势的举动不太“感冒”。跟台商打了7、8年交道的他,以转业军人特有的直率说:这个事应该只做不说,搞得声音大了,没准就不成了。他也非常不看好那些正准备“抢滩”苏州的大大小小的券商,觉得它们“这一次白来了”。
不过游说中国证监会下来考察的官员时,李阿奎倒是一样的充满激情。只是,李阿奎认为,眼下台商本身对上市还有很多犹疑,政府像是有点“剃头挑子一头热”;而与此同时,台湾方面经济政策出现松动迹象,台商现时正处于一个微妙的敏感期,所以更不能轻视,以免错失时机。 苏州市政府在摸底过程中发现的一些情况似乎可以佐证李阿奎的观点。 苏州本地台资企业近2000家,但够条件改制上市的还是少数,仅仅三年赢利这一条就把大多数挡在门外,本来苏州近年来以引进了大量高科技台商企业为自豪,政府领导也郑重表示,高新技术企业优先上市,但从苏州市上市办准备推荐的首批上市名单上看,42家企业中占前三位的,有两家是具有全国知名度的传统企业,只有一家是高科技电子公司。 其次,真正愿意改制的台商也是少数,原因是相当多台资企业还是家族企业,最害怕股权分散。 再者,美国经济疲软使相当一部分台资企业订单减少,赢利前景受影响,有些企业只好关闭海外的其他工厂以确保大陆的生产基地,所以现在一些台商的很大精力用去应付订单了,对上市的事儿如果不是急需资金发展,也就不那么在意。 此外,相当多台资企业在大陆不一定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企业,经常是销售系统掌握在母公司,研发放在海外。这种背景一方面使母公司是上市公司的台商担心受到台湾资本市场的严密监管,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在大陆的台商多难以独立决策或决策过程异常缓慢,易生变数。 据本刊记者从各方面了解到的信息,上述种种确是真实景况,昆山台资企业几乎个个谨小慎微,低调心态如出一辙。而与此相对应的是,在大陆台商的最早栖息地珠三角、华南一带,台商上市的诉求却早已呈轰轰烈烈之势,据说有300家之多台资企业已主动表示要在大陆上市。那些早来大陆的“老东莞”、“老深圳”,根本不忌讳说自己想上市、想在大陆资本市场上筹资的计划,并且有很多早已着手。这一方面大概与珠三角地区的开放历史不无关系,另一方面,挨近香港和深圳,也许这里的台商对资本市场的认识更直观。特别是同样来自台湾的灿坤电器在B股挂牌上市跑了第一 ,直接引发了其他台商的上市雄心,所谓“有为者亦若是”。问他们为什么要在大陆上市,他们会很直接地告诉你:筹钱啦。其实,综合看来,台商上市主要有三种考虑:一是集资,二是打知名度,三是大股东套现。 台商喜欢讲“通路”的重要性,所以他们说,“资金是企业的血,血越多,对企业运作越好,所以保持‘血路’通畅也很重要”。这其实从侧面反映出中小台资企业在大陆筹资面临困境的一面。 东莞地区的台商多为做出口外销的制造业者,中小企业居多,其资金来源主要有几种渠道:一,经由香港汇入大陆,但其实钱大多来自台湾;二,向大陆银行借贷,以前较难借到,目前可以厂房、设备做抵押,只要企业资质好效益好,一般不难,但中小企业就差些。还有就是台商之间互助。珠三角一带台商“登陆”已久,同业之间比较熟悉,资金周转不灵时,互相筹措资金的情况颇多,也有的会开放一些股份藉以换取资金。过去,还有一些台商曾通过香港、新加坡,让资金在两岸流通;另外,也有台商为了避税等原因,通过两岸地下钱庄以洗钱的方式让钱进出两岸。 但是大陆面临进入WTO,一旦内销市场逐步开放,大多台商都必须调整战略做好准备,才能迎接来自全球的和大陆迅速崛起的企业所带来的竞争。这使他们对资金需求的胃口前所未有地加大了,既有融资方式确已无法满足需求。另一方面,日益袭来的全球化浪潮正促使更多台商寻求国际化发展,当地上市也是越来越必然的选择。 不管怎么说,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的步伐已经开始了,面对并接受一些新面孔,将是国内投资者和企业必将迎来的现实。相对其他外资企业,台商的优势也的确非常凸显,欧美企业有丰富的国际融资渠道,不见得对你感兴趣,日本人不熟悉中国市场又牵扯着民族情结,而相对于同样同宗同源的香港,台商又有制造业优势和国际行销经验。所以在外资登陆国内资本市场的步伐上,台商理应跑得更快些。(房毅) 来源:《中国企业家》
编辑:木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