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讯 近一段时期以来,全球经济形势日益复杂多变,欧债危机持续发酵,美国经济复苏乏力,对外向性极强的台湾经济产生严重冲击,使岛内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笔者认为,当前岛内经济形势不容乐观,“近忧”须加以关注,但台湾经济长期发展过程中所暴露出的深层次性问题即“远虑”更应引起高度重视。台湾唯有积极面对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善用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这一宝贵资产,加快自身产业转型升级,并积极破解两岸政治难题,才能为未来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近期台湾经济形势不容乐观
自2008年马英九上台以来,台湾经济走过了一条不平坦的道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2009年台湾经济衰退1.81%,但2010年随着全球经济回暖及两岸经济合作的加强,2010年台湾经济增长又大幅反弹10.72%,创近21年来的新高。2011年上半年全球经济形势相对平稳,台湾经济开局情况也尚可,但下半年欧债危机爆发,对台湾经济产生较大冲击,不过全年台湾经济仍取得了4.03%的中速增长。进入2012年后,欧洲各国陷入债务危机泥沼不能自拔,美国经济虽有所复苏,但基础仍不牢固,同时以中国大陆为代表的亚洲新兴经济体虽仍保持较快发展势头,但经济增速均有所放缓。全球经济形势日渐诡异多变,对台湾经济形成严峻挑战。
台湾对外出口首当其冲,连续6个月出现衰退,1—8月份台湾出口额1936.4亿美元,同比减少5.6%,其中对美国、欧盟、大陆(含香港)的出口衰退幅度分别高达11.9%、9.3%及8.7%。尽管台湾官方预计年底采购旺季来临将推动岛内出口呈现正增长,但全年出口仍将出现1.72%的负增长。岛内民间投资受外部订单持续下滑影响,今年第1、2季分别衰退9.03%及2.21%,上半年衰退约5.66%,预计下半年将实质增长3.99%,但全年仍将出现1.03%的衰退。岛内工业生产也出现衰退,第2季制造业实质负增长0.2%,其中上半年台湾科学园区营业额9088.19亿元新台币,同比下滑5.07%,只有服务业有小幅的增长。第1季度岛内经济增长率约为0.4%,但第2季度却出现0.18%的衰退,在“亚洲四小龙”中表现最差。台湾“经建会”经济景气信号灯经连续亮出9个蓝灯,为史上第2长,台湾“主计处”也先后8次下调岛内全年经济增长率预估值,由最初的4%以上降至1.66%,岛内经济面临严峻的“保2”压力。受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岛内诸多攸关民生的经济指标也开始出现恶化迹象。失业方面,7月岛内失业率上升至4.31%,在“亚洲四小龙”中最高。岛内物价水平8月份在“油电双涨”及台风等影响下增长3.42%,创近4年来的新高,对民众生活产生较大影响。今年以来台湾股市在欧债危机及开征证所税议题等内外夹击下持续低迷,8月后随着证所税的尘埃落定及两岸经济合作利好的不断释出,台股开始企稳回升,但总体而言仍处于弱势盘整的局面。
为应对外部不利的经济环境,马英九当局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自8月起,陈冲“内阁”就开始在岛内连续举办5场“财经议题研讨会”,邀请岛内产官学各界人士座谈,并于9月11日公布一揽子的“经济动能提升方案”,宣布将从“推动产业多元创新”、“促进输出拓展市场”、“强化产业人才培训”、“促进投资推动建设”及“改进各级"政府"效能”等5大方向刺激岛内经济。此外,马英九当局还拟缓涨第2阶段电价及基本工资,以减少对岛内民众及企业的负面冲击。
台湾经济的“远虑”需要高度关注
近期台湾经济低迷不振虽是受外部经济环境恶化的影响,但根本上则是岛内经济结构失衡及转型艰困的必然结果。未来全球经济形势的动荡可能趋于长期化,对岛内经济的冲击将不亚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若台湾未能与时俱进加快经济转型步伐,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首先,世界需求结构的变化对台湾出口将形成严峻挑战。台湾属于典型海岛型经济体,出口占台湾GDP的近70%,使台湾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出口。在台湾出口结构中,尽管大陆、东盟等占台湾对外出口比重高达6成,但事实上台湾对这些亚洲新兴经济体贸易大多属于加工贸易,欧美仍是台湾主要的最终出口市场。当前,全球已经步入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世界需求结构开始发生重大变化,欧美需求持续疲软,大陆等亚洲新兴经济体日益成为全球需求的重要力量,但短期内也很难支撑全球需求的恢复发展。从目前形势看,全球经济形势依然动荡不安,未来短期内仍不容乐观。世界银行2012年6月就发布报告称,全球经济很可能将进入长期震荡期。在此背景下,台湾未来出口拓展空间有限,岛内经济发展将面临更多挑战。
其次,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将对台湾产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当前,全球产业结构加快调整,一方面欧美发达国家纷纷启动“再工业化”,推动制造业回流,并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和推动出口;另一方面以大陆为代表的亚洲新兴经济体也积极拓展内需市场,扭转出口过度依赖欧美的局面,同时积极发展高科技产业,力图抢占全球新兴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总体看,国际金融危机前“美国搞金融、中国搞制造”的产业分工格局将逐步调整,世界产业结构将步入新一轮深度调整期。在此背景下,岛内产业将面对欧美及大陆等更多的竞争,一些原有的优势产业如面板、半导体等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新的发展困境。
再次,岛内企业经营形态也愈发难以适应未来全球经济形势的发展。台湾企业主要从事OEM与ODM,为欧美大厂代工,缺乏自有品牌与通路。这种以代工为主的企业经营模式虽曾对岛内经济发展发挥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这种浅根基的经营模式极易受到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期间岛内企业的举步维艰就已使这种弊端暴露无遗。与台湾企业经营模式所不同的是,韩国企业近些年来通过垂直整合,积极发展品牌与创建通路,有效抵御了外部经济环境的冲击,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对台湾企业构成前所未有的威胁。未来全球经济形势短期内难以改善,岛内企业发展也将面临更大的发展困境。
最后,台湾企业发展模式对岛内就业、薪资等庶民经济指标带动效果并不明显。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岛内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台湾企业基于寻求更低成本的考虑开始加大对海外投资,特别是90年代后对大陆投资迅速增长,使得过去形成的“日本进口—台湾生产—出口欧美”的三角贸易分工关系逐渐演化为“日本进口—台湾接单—大陆生产—出口欧美”的四角贸易分工网络。这导致台湾企业海外生产比重直线升高,据台湾经济部门统计,岛内海外生产比重已超过50%,其中资通讯产品的海外生产比重超过8成。这种以海外生产为主的企业模式虽有利于企业的经营发展,但岛内企业订单增多并未同步惠及岛内民众的就业及薪资,因而也难以适应全球及岛内公平正义声浪日益高涨的社会发展形势。
此外,岛内政治斗争对台湾经济长远发展产生越来越大的负面冲击。上世纪60年代后,台湾很快从落后地区跃升为“亚洲四小龙”之一,这其中岛内稳定的政局及技术官僚占主导的“内阁”功不可没。然而,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岛内政治多元化的逐渐发展,特别是“台独”势力的兴起,使台湾经济受到越来越多的非经济因素的干扰,一些基于台湾整体经济利益考虑的经济决策也常被扭曲。如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台湾当局曾提出发展以大陆为腹地的“亚太营运中心”计划,该计划一度被认为是“台湾第二次外向革命”而备受期待,但李登辉在后期因政治因素考虑将其束之高阁。民进党执政后,更是大力推动“台独”分裂活动,排斥与大陆经济合作,导致岛内经济长期低迷,并很快从“亚洲四小龙”的前列跌至底座。近期,岛内经济形势不佳,但民进党为谋求自身政治利益,不仅未扮演在野党应有的提供经济施政建议的角色,反而借机发起所谓“倒阁”提案,给马当局经济施政带来很大的困扰。在蓝绿二元对立的体制下,未来岛内政治斗争很难停息,台湾经济恐将遭受更大的伤害。
台湾经济的出路
面对经济的近忧与远虑,台湾既应制定短期刺激经济措施保增长,更应注重长期经济体制的调整,加快自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步伐。
首先,积极应对全球经济结构深化调整,加快岛内需求与产业结构的转型。随着未来欧美需求的持续疲软,台湾应逐步调整过度依赖欧美市场的需求结构,适度将外需重心调至亚洲新兴市场,形成“欧美与亚洲新兴经济体并重”的外需结构。另一方面,针对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台湾应加快经济转型升级,逐步调整以代工为主的生产方式,积极创建企业品牌与通路,打造完整产业链,并着眼于岛内占主导地位的服务业,加快服务业转型升级,促进岛内产业结构由效率驱动型迈向创新驱动型。
其次,依托ECFA加快两岸经济合作,着力发展对两岸尤其是岛内民生带动效果明显的产业。ECFA的签署为两岸深化经济合作提供了制度化与机制化的平台,也为岛内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台湾应紧紧依托ECFA,调整过去“只要不给,多要少给”的单边心态,加快ECFA后续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等谈判,特别是充分利用两岸在“经合会”下设立产业合作小组的有利条件,持续推动两岸产业深化合作,促进两岸产业链的整合。在产业选择上,应考虑岛内民众的利益需求,大力发展对岛内民生有积极影响的产业,推动重大项目在岛内开工建设,扩大两岸经济合作的外溢效果。
再次,积极破解两岸政治难题,为台湾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大陆崛起,两岸经济合作日益成为岛内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搭乘大陆经济腾飞的顺风车也成为未来台湾经济发展的必要选择。然而,由于岛内绿营顽固否认“九二共识”这一两岸经济合作的基础,导致台湾经济面临着绿营上台的巨大风险。因此,台湾当局应积极面对两岸政治难题,并逐步解决两岸关系中历史遗留的问题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为两岸经济合作的长期化与制度化确立一个不可逆的政策框架。(王敏)